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246851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4 08: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确保高变焦比,并且能够构成为小型,且色差得到良好校正,从而具有高光学性能的变焦透镜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从物体侧依次由在变倍时固定的正的第1透镜组(G1)、在变倍时移动的多个移动透镜组及在变倍时固定的正的最终透镜组(Ge)构成。至少一个移动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最靠物体侧的具有负屈光力的移动透镜组具有2片以上的负透镜,且满足规定的条件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合于电影摄影机、广播用摄像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监控摄像机等的变焦透镜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能够使用于上述领域的相机的透镜系统提出有4组结构或5组结构的变焦透镜。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4组结构的变焦透镜,且为从物体侧依次由变倍时不动且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变倍时移动且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变倍时移动且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及变倍时不动且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构成的透镜系统,并且记载有5组结构的变焦透镜,且为从物体侧依次由变倍时不动且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变倍时移动且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变倍时移动且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变倍时移动且具有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及变倍时不动且具有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构成的透镜系统。并且,下述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从物体侧依次由变倍时不动且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变倍时移动且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变倍时移动且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及变倍时不动且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构成的4组结构的变焦透镜。以往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9486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77722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课题在上述领域的相机中,希望具有更高的变焦比,从而能够获取更高分辨率的图像。为了得到高分辨率的图像,需要所搭载的透镜系统的色差得到良好校正,但若欲如此,透镜片数容易变多,导致透镜系统的大型化。要求一种抑制透镜片数而能够构成为小型,并且实现了高变焦比及高性能的透镜系统。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透镜系统中,第1透镜组的透镜片数多而未实现小型化,或者变焦比不充分。为了响应近年来的要求,对于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透镜系统,希望具有更高的变焦比。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保高变焦比,并且能够构成为小型,且色差得到良好校正,从而具有高光学性能的变焦透镜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的特征在于,该变焦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具备:第1透镜组,在变倍时相对于像面固定且具有正屈光力;多个移动透镜组,在变倍时改变与相邻的组在光轴方向上的间隔而移动;及最终透镜组,在变倍时相对于像面固定且具有正屈光力,在多个移动透镜组中,至少一个移动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将最靠物体侧的具有负屈光力的移动透镜组设为前侧负透镜组时,前侧负透镜组具有2片以上的负透镜,并且满足所有的下述条件式(1)~(3)。2.395<NF2+0.012×νF2<2.495……(1)-35<νF1-νF2<-16……(2)0.12<NF1-NF2<0.34……(3)其中,NF2:所述前侧负透镜组内的从物体侧起第2个负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νF2:所述前侧负透镜组内的从物体侧起第2个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νF1:所述前侧负透镜组内的最靠物体侧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NF1:所述前侧负透镜组内的最靠物体侧的负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在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1-1)~(4-1)中的至少一个。0.93<fF2/fGNF<1.1(4)2.395<NF2+0.012×νF2<2.455(1-1)-33<νF1-νF2<-18(2-1)0.13<NF1-NF2<0.31(3-1)0.94<fF2/fGNF<1.05(4-1)其中,fF2:前侧负透镜组内的从物体侧起第2个负透镜的焦距;fGNF:前侧负透镜组的焦距;NF2:前侧负透镜组内的从物体侧起第2个负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νF2:前侧负透镜组内的从物体侧起第2个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νF1:前侧负透镜组内的最靠物体侧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NF1:前侧负透镜组内的最靠物体侧的负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在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中,优选在上述多个移动透镜组中,至少2个移动透镜组均具有负屈光力,将最靠像侧的具有负屈光力的移动透镜组设为后侧负透镜组时,后侧负透镜组具备负透镜和正透镜,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5)及(6)。并且,该情况下,更优选在满足下述条件式(5)及(6)的基础上,满足下述条件式(5-1)和/或(6-1)。2.395<NRn+0.012×νRn<2.495……(5)25<νRn-νRp<35……(6)2.395<NRn+0.012×νRn2<2.455……(5-1)27<νRn-νRp<30……(6-1)其中,NRn:后侧负透镜组的负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νRn:后侧负透镜组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νRp:后侧负透镜组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在上述后侧负透镜组具备负透镜和正透镜的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1)。0.35<fRn/fGNR<0.51……(7)0.37<fRn/fGNR<0.48……(7-1)其中,fRn:后侧负透镜组的负透镜的焦距;fGNR:后侧负透镜组的焦距。在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中,上述多个移动透镜组可以设为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及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的结构,或者,上述多个移动透镜组可以设为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及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的结构,或者,上述多个移动透镜组可以设为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及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的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摄像装置具备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另外,本说明书的“由~实质上构成”及“由~实质上构成”表示除了作为构成要件所举出的构件以外,还可以包括实质上不具有光焦度的透镜、光圈和/或盖玻璃等透镜以外的光学要件、透镜凸缘、镜筒和/或手抖校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另外,上述“~透镜组”未必一定由多个透镜构成,还包括仅由1片透镜构成的透镜组。关于上述“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以及“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是分别表示作为所对应的透镜组整体的屈光力的符号的透镜组。关于上述透镜组的屈光力的符号及透镜的屈光力的符号,当包含非球面时,设为在近轴区域中考虑。关于上述条件式,只要无特别说明,为有关d线(波长587.6nm、nm:纳米)的条件式。另外,某一透镜的g线与F线之间的部分方差比θgF是指,将相对于g线、F线及C线的其透镜的折射率分别设为Ng、NF及NC时,以θgF=(Ng-NF)/(NF-NC)来定义的值。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在从物体侧依次由在变倍时固定的正的第1透镜组、在变倍时移动的多个移动透镜组及在变倍时固定的正的最终透镜组构成的变焦透镜中,将1个以上的移动透镜组设为负透镜组,并且设定成关于具有负屈光力的移动透镜组的结构满足规定的条件式,由此能够提供一种确保高变焦比,并且能够构成为小型,且色差得到良好校正,从而具有高光学性能的变焦透镜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变焦透镜的结构与光束的剖视图,上段表示广角端状态,中段表示中间焦距状态,下段表示长焦端状态。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结构的剖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该变焦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具备:第1透镜组,在变倍时相对于像面固定且具有正屈光力;多个移动透镜组,在变倍时改变与相邻的组在光轴方向上的间隔而移动;及最终透镜组,在变倍时相对于像面固定且具有正屈光力,在所述多个移动透镜组中,至少一个移动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将最靠物体侧的具有负屈光力的所述移动透镜组设为前侧负透镜组时,该前侧负透镜组具有2片以上的负透镜,并且所述变焦透镜满足所有的下述条件式(1)~(3):2.395<NF2+0.012×vF2<2.495  (1);‑35<vF1‑vF2<‑16  (2);0.12<NF1‑NF2<0.34  (3),其中,NF2:所述前侧负透镜组内的从物体侧起第2个负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vF2:所述前侧负透镜组内的从物体侧起第2个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vF1:所述前侧负透镜组内的最靠物体侧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NF1:所述前侧负透镜组内的最靠物体侧的负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1.27 JP 2016-0131371.一种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该变焦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具备:第1透镜组,在变倍时相对于像面固定且具有正屈光力;多个移动透镜组,在变倍时改变与相邻的组在光轴方向上的间隔而移动;及最终透镜组,在变倍时相对于像面固定且具有正屈光力,在所述多个移动透镜组中,至少一个移动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将最靠物体侧的具有负屈光力的所述移动透镜组设为前侧负透镜组时,该前侧负透镜组具有2片以上的负透镜,并且所述变焦透镜满足所有的下述条件式(1)~(3):2.395<NF2+0.012×vF2<2.495(1);-35<vF1-vF2<-16(2);0.12<NF1-NF2<0.34(3),其中,NF2:所述前侧负透镜组内的从物体侧起第2个负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vF2:所述前侧负透镜组内的从物体侧起第2个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vF1:所述前侧负透镜组内的最靠物体侧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NF1:所述前侧负透镜组内的最靠物体侧的负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满足下述条件式(4):0.93<fF2/fGNF<1.1(4),其中,fF2:所述前侧负透镜组内的从物体侧起第2个负透镜的焦距;fGNF:所述前侧负透镜组的焦距。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在所述多个移动透镜组中,至少2个移动透镜组均具有负屈光力,将最靠像侧的具有负屈光力的所述移动透镜组设为后侧负透镜组时,该后侧负透镜组具备负透镜和正透镜,并且所述变焦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5)及(6):2.395<NRn+0.012×vRn<2.495(5);25<vRn-vRp<35(6),其中,NRn:所述后侧负透镜组的所述负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vRn:所述后侧负透镜组的所述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vRp:所述后侧负透镜组的所述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变焦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7):0.35<fRn/fGN...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米泽贤池田伸吉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