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824260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1 13: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确保高变焦比,并且能够构成为小型,且色差得到良好校正,从而具有高光学性能的变焦透镜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在变倍时固定的正的第1透镜组(G1)、在变倍时改变与相邻的组之间的光轴方向上的间隔而移动的多个移动透镜组及在变倍时固定的正的最终透镜组(Ge)。至少一个移动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第1透镜组(G1)具有配置于最靠像侧的正透镜即像侧正透镜以及配置于比该像侧正透镜更靠物体侧的1片以上的正透镜。满足与像侧正透镜相关的规定的条件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合于电影摄影机、广播用摄像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监控摄像机等的变焦透镜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能够使用于上述领域的相机的透镜系统提出有4组结构或5组结构的变焦透镜。在电影摄影机及广播用摄像机中,不希望基于变倍的透镜系统总长度的变化及基于对焦的视角的变化,因此在变倍时将变焦透镜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即第1透镜组设为不动,在对焦时使用第1透镜组内的透镜而进行对焦的情况多。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及下述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4组结构或5组结构的变焦透镜,且为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由在对焦时不动的负透镜组、在对焦时移动的正透镜组及在对焦时不动的正透镜组构成的透镜系统。以往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9486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77722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课题本来,如上述那样,在使用第1透镜组而进行对焦的透镜系统中,由于其对焦方法而存在导致第1透镜组大型化的倾向。但是,在上述领域的相机中,希望具有更高的变焦比,从而能够获取更高分辨率的图像。为了得到高分辨率的图像,需要所搭载的透镜系统的色差得到良好校正,但若欲如此,第1透镜组的透镜片数容易变多,导致第1透镜组的大型化。要求一种抑制第1透镜组的透镜片数而能够构成为小型,并且实现了高变焦比及高性能的透镜系统。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透镜系统中,第1透镜组的透镜片数多而未实现小型化,或者变焦比不充分。并且,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透镜系统中,在整个变焦区域在将孔径光圈的开口直径设为恒定的情况下长焦端中的轴上色差大。因此,该透镜系统中,存在如下不良情况:必须在变焦区域的一部分使用孔径光圈以外的部件来遮蔽轴上边缘光线,以免显现大的轴上色差。为了响应近年来的要求,对于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透镜系统,希望具有更高的变焦比。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保高变焦比,并且能够构成为小型,且色差得到良好校正,从而具有高光学性能的变焦透镜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的特征在于,该变焦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具备:第1透镜组,在变倍时相对于像面固定且具有正屈光力;多个移动透镜组,在变倍时使与相邻的组在光轴方向上的间隔变化地移动;及最终透镜组,在变倍时相对于像面固定且具有正屈光力,在多个移动透镜组中,至少一个移动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第1透镜组具有配置于最靠像侧的正透镜即像侧正透镜以及配置于比该像侧正透镜更靠物体侧的1片以上的正透镜,并且所述变焦透镜满足所有的下述条件式(1)~(5)。0.25<f1/fz<0.7(1)55<vz<68(2)15<vmx--vz<50(3)2.395<Nz+0.012×vz(4)0.634<θgFz+0.001625×vz<0.647(5)其中,f1:第1透镜组的焦距;fz:像侧正透镜的焦距;vz:像侧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vmx:在配置于比像侧正透镜更靠物体侧的正透镜中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成为最大值的正透镜的该色散系数;Nz:像侧正透镜的关于d线的折射率;θgFz:像侧正透镜的g线与F线之间的部分方差比。在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1.2<ft/f1<2.8(6)其中,ft:长焦端中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1:第1透镜组的焦距。在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0.1<fw/f1<0.4(7)其中,fw:广角端中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1:第1透镜组的焦距。在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中,可以构成为通过使第1透镜组内的1片以上的透镜沿光轴方向移动来进行对焦。在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中,优选在多个移动透镜组中,最靠像侧的移动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在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中,上述多个移动透镜组可以设为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及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的结构,或者,上述多个移动透镜组可以设为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及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的结构,或者上述多个移动透镜组可以设为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及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的结构。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的第1透镜组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即,从物体侧依次具备:第1透镜组前组,在对焦时相对于像面固定且具有负屈光力;第1透镜组中组,在对焦时沿光轴方向移动且具有正屈光力;及第1透镜组后组,在对焦时与该第1透镜组中组之间的光轴方向上的间隔发生变化且具有正屈光力。在第1透镜组具备上述3个透镜组的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0.5<f1c/fz<0.7(8)其中,f1c:第1透镜组后组的焦距;fz:像侧正透镜的焦距。在第1透镜组具备上述3个透镜组的情况下,优选第1透镜组前组具有至少1片满足下述条件式(9)及(10)的负透镜。55<vn(9)0.635<θgFn+0.001625×vn<0.675(10)其中,vn:第1透镜组前组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θgFn:第1透镜组前组的负透镜的g线与F线之间的部分方差比。在第1透镜组具备上述3个透镜组的情况下,第1透镜组后组可以设为从物体侧依次连续具有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负透镜与正透镜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正透镜。在第1透镜组具备上述3个透镜组的情况下,第1透镜组后组可以构成为在对焦时相对于像面固定。在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中,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3-1)及(6-1)~(8-1)的各自,以代替上述条件式(1)~(3)及(6)~(8)的各自。0.35<f1/fz<0.65(1-1)56<vz<65(2-1)30<vmx-vz<45(3-1)1.5<ft/f1<2.5(6-1)0.11<fw/f1<0.35(7-1)0.55<f1c/fz<0.68(8-1)本专利技术的摄像装置具备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另外,本说明书中,“由~实质上构成”及“由~实质上构成”表示除了作为构成要件所举出的构件以外,还可以包括实质上不具有光焦度的透镜、光圈和/或盖玻璃等透镜以外的光学要件、透镜凸缘、镜筒和/或手抖校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另外,上述“~透镜组”未必一定由多个透镜构成,还包括仅由1片透镜构成的透镜组。关于上述“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以及“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是分别表示作为所对应的透镜组整体的屈光力的符号的透镜组。关于上述透镜组的屈光力的符号及透镜的屈光力的符号,当包含非球面时,设为在近轴区域中考虑。所有的上述条件式为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条件式,并且只要无特别说明,为有关d线(波长587.6nm、nm:纳米)的条件式。另外,某一透镜的g线与F线之间的部分方差比θgF是指,将相对于g线、F线及C线的其透镜的折射率分别设为Ng、NF及NC时,以θgF=(Ng-NF)/(NF-NC)来定义的值。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在从物体侧依次由在变倍时固定的正的第1透镜组、在变倍时移动的多个移动透镜组及在变倍时固定的正的最终透镜组构成的变焦透镜中,将1个以上的移动透镜组设为负透镜组,适当地设定第1透镜组的结构,并设定成满足规定的条件式,由此能够提供一种确保高变焦比,并且能够构成为小型,且色差得到良好校正,从而具有高光学性能的变焦透镜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该变焦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具备:第1透镜组,在变倍时相对于像面固定且具有正屈光力;多个移动透镜组,在变倍时使与相邻的组在光轴方向上的间隔变化地移动;及最终透镜组,在变倍时相对于像面固定且具有正屈光力,在所述多个移动透镜组中,至少一个移动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所述第1透镜组具有配置于最靠像侧的正透镜即像侧正透镜以及配置于比该像侧正透镜更靠物体侧的1片以上的正透镜,并且所述变焦透镜满足所有的下述条件式(1)~(5):0.25<f1/fz<0.7  (1);55<vz<68  (2);15<vmx‑vz<50  (3);2.395<Nz+0.012×vz  (4);0.634<θgFz+0.001625×vz<0.647  (5),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fz:所述像侧正透镜的焦距;vz:所述像侧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vmx:在配置于比所述像侧正透镜更靠物体侧的正透镜中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成为最大值的正透镜的所述色散系数;Nz:所述像侧正透镜的关于d线的折射率;θgFz:所述像侧正透镜的g线与F线之间的部分方差比。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1.27 JP 2016-0131361.一种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该变焦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具备:第1透镜组,在变倍时相对于像面固定且具有正屈光力;多个移动透镜组,在变倍时使与相邻的组在光轴方向上的间隔变化地移动;及最终透镜组,在变倍时相对于像面固定且具有正屈光力,在所述多个移动透镜组中,至少一个移动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所述第1透镜组具有配置于最靠像侧的正透镜即像侧正透镜以及配置于比该像侧正透镜更靠物体侧的1片以上的正透镜,并且所述变焦透镜满足所有的下述条件式(1)~(5):0.25<f1/fz<0.7(1);55<vz<68(2);15<vmx-vz<50(3);2.395<Nz+0.012×vz(4);0.634<θgFz+0.001625×vz<0.647(5),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fz:所述像侧正透镜的焦距;vz:所述像侧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vmx:在配置于比所述像侧正透镜更靠物体侧的正透镜中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成为最大值的正透镜的所述色散系数;Nz:所述像侧正透镜的关于d线的折射率;θgFz:所述像侧正透镜的g线与F线之间的部分方差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变焦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6):1.2<ft/f1<2.8(6),其中,ft:长焦端中的整个系统的焦距。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变焦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7):0.1<fw/f1<0.4(7),其中,fw:广角端中的整个系统的焦距。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通过使所述第1透镜组内的1片以上的透镜沿光轴方向移动来进行对焦。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在所述多个移动透镜组中,最靠像侧的移动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第1透镜组前组,在对焦时相对于像面固定且具有负屈光力;第1透镜组中组,在对焦时沿光轴方向移动且具有正屈光力;及第1透镜组后组,在对焦时与该第1透镜组中组在光轴方向上的间隔发生变化且具有正屈光力。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变焦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8):0.5<f1c/fz<0.7(8),其中,f1c:所述第1透镜组后组的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米泽贤池田伸吉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