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系统负荷调节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218823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0 07: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力系统负荷调节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首先进行分层分区;b.待步骤a完成后再进行准绳的制定;c.待步骤b完成后,再进行主变压器管理;d.待步骤c完成后,再进行装置的准备;e.待步骤d完成后,再进行系统负荷的控制;f.待步骤e完成后,再进行防护调节设置,通过采用制定各电压中枢点的电压曲线和明确其最低电压极限值,便于对准绳的制定,能够有效的确定电力系统负荷的区域和几率,对用电设备的用电负荷进行实时预测,增加了可控性,通过采用装置对系统负荷的控制,以实现对用电设备的最大有功功率的调节控制,保证电力系统负荷的稳定性,便于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力系统负荷调节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力系统负荷
,具体为一种电力系统负荷调节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负荷预测对电力系统的调度运行和生产计划有着前瞻性的作用,准确的负荷预测在当前的电网运行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负荷预测在电力系统中指的是在充分考虑一些重要的自然条件、社会影响、增容诀策、系统运行特性等情况下,利用数学方法对过去或者未来的负荷进行处理,在满足一定精度的情况下,可以预测出某一特定时刻的负荷值。目前,现有的电力系统负荷调节控制方法可配合电网控制使用,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从电力系统发展到现在,负荷预测的地位也经历了从轻到重的变化。在1970年至1996年这近30年的缺电时间内,由于当时的技术缺陷以及对于控制用电的力度等客观存在的原因,负荷预测的准确度并不高。而在1997年之后,我国的电力市场上供求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局部地区出现了供电的负增长等,而有的地区的用电却仍处于十分低迷的状态,因而在当下,我国对于负荷预测的高精度有了迫切的需要,其次当系统负荷出现紊乱的情况下,无法及时的保证电力负荷系统的稳定性,这些都是实际存在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电力系统负荷调节控制方法,通过采用制定各电压中枢点的电压曲线和明确其最低电压极限值,便于对准绳的制定,能够有效的确定电力系统负荷的区域和几率,对用电设备的用电负荷进行实时预测,增加了可控性,通过采用装置对系统负荷的控制,以实现对用电设备的最大有功功率的调节控制,保证电力系统负荷的稳定性,便于推广使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力系统负荷调节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首先进行分层分区;b.待步骤a完成后再进行准绳的制定;c.待步骤b完成后,再进行主变压器管理;d.待步骤c完成后,再进行装置的准备;e.待步骤d完成后,再进行系统负荷的控制;f.待步骤e完成后,再进行防护调节设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步骤a中,无功功率的电源与负荷的运行控制,采取分层分区就地平衡的原则,尽可能不在不同电压等级电力网之间和地区之间输送无功功率,无功电源要设有必要的备用,在受电地区更为必要。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步骤b中,制定各电压中枢点的电压曲线和明确其最低电压极限值,获得预测值与阈值的差值,发出调节用电负荷指令,根据差值设定用电设备的技术性能参数值。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步骤c中,管理主变压器分接开关运行位置,利用主变压器将预测值与阈值进行比较,并得出预测值与阈值的差值,发出调节用电负荷指令,若预测值大于或等于阈值,则发出用电负荷指令,调节用电设备的技术性能参数,若预测值小于阈值,则进行下一个检测周期。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步骤d中,装置为电抗器、调相机、发电机,其中,电抗器为油浸式限流串联电抗器;调相机为全氢冷式125MVA调相机;发电机为三相发电机,电压值为380v±10v,频率为50Hz±0.5Hz。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步骤e中,运行电压维持高水平以保证系统稳定和经济运行;同时利用电抗器、调相机、发电机等,吸收高电压电力网大量富余的充电无功功率,防止低谷负荷时电压过高。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步骤f中,在发电出力与负荷基本平衡情况下,为防止频率失稳,电力系统中除应装有水电机组低频自起动或由调相自动改发电的装置等外,必须配置频率降低自动减负荷装置,并采取解列部分机组,作为备用,仍必须安排手动切除负荷的顺序,待频率正常后,再逐步向被切除的负荷供电,同时须注意不可使频率波动过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一种电力系统负荷调节控制方法,通过采用制定各电压中枢点的电压曲线和明确其最低电压极限值,便于对准绳的制定,能够有效的确定电力系统负荷的区域和几率,对用电设备的用电负荷进行实时预测,增加了可控性,通过采用装置对系统负荷的控制,以实现对用电设备的最大有功功率的调节控制,保证电力系统负荷的稳定性,便于推广使用。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力系统负荷调节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首先进行分层分区;b.待步骤a完成后再进行准绳的制定;c.待步骤b完成后,再进行主变压器管理;d.待步骤c完成后,再进行装置的准备;e.待步骤d完成后,再进行系统负荷的控制;f.待步骤e完成后,再进行防护调节设置。所述步骤a中,无功功率的电源与负荷的运行控制,采取分层分区就地平衡的原则,尽可能不在不同电压等级电力网之间和地区之间输送无功功率,无功电源要设有必要的备用,在受电地区更为必要。所述步骤b中,制定各电压中枢点的电压曲线和明确其最低电压极限值,获得预测值与阈值的差值,发出调节用电负荷指令,根据差值设定用电设备的技术性能参数值。所述步骤c中,管理主变压器分接开关运行位置,利用主变压器将预测值与阈值进行比较,并得出预测值与阈值的差值,发出调节用电负荷指令,若预测值大于或等于阈值,则发出用电负荷指令,调节用电设备的技术性能参数,若预测值小于阈值,则进行下一个检测周期。所述步骤d中,装置为电抗器、调相机、发电机,其中,电抗器为油浸式限流串联电抗器;调相机为全氢冷式125MVA调相机;发电机为三相发电机,电压值为380v±10v,频率为50Hz±0.5Hz。所述步骤e中,运行电压维持高水平以保证系统稳定和经济运行;同时利用电抗器、调相机、发电机等,吸收高电压电力网大量富余的充电无功功率,防止低谷负荷时电压过高。所述步骤f中,在发电出力与负荷基本平衡情况下,为防止频率失稳,电力系统中除应装有水电机组低频自起动或由调相自动改发电的装置等外,必须配置频率降低自动减负荷装置,并采取解列部分机组,作为备用,仍必须安排手动切除负荷的顺序,待频率正常后,再逐步向被切除的负荷供电,同时须注意不可使频率波动过大。在一种电力系统负荷调节控制方法中,首先通过采用制定各电压中枢点的电压曲线和明确其最低电压极限值,便于对准绳的制定,能够有效的确定电力系统负荷的区域和几率,对用电设备的用电负荷进行实时预测,增加了可控性,其次通过采用装置对系统负荷的控制,以实现对用电设备的最大有功功率的调节控制,保证电力系统负荷的稳定性,便于推广使用。现通过本专利技术所制成的一种电力系统负荷调节控制方法与某市面常用控制方法进行试验对比,试验过程如下;1、对电力系统负荷调节控制方法和常规方法在准绳制定的情况下,进行预测时间的计算比对。2、对电力系统负荷调节控制方法和常规方法在准绳制定的情况下,人工建立负荷点,来对其进行模拟探测,分别计算出探测数量。3、在出现负荷情况下,配合电抗器、调相机、发电机,来对电力系统负荷情况进行处理后,与现有的处理时间进行比对。试验数据如下:预测时间/H准确率/%控制时间/H实施例12.4543.8复检2.6583.4对比例11.2822.1经实验对比,本专利技术所制成的一种电力系统负荷调节控制方法具有预测快速,准确率高,面对系统负荷紊乱的情况下,便于快速控制的效果。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力系统负荷调节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首先进行分层分区;b.待步骤a完成后再进行准绳的制定;c.待步骤b完成后,再进行主变压器管理;d.待步骤c完成后,再进行装置的准备;e.待步骤d完成后,再进行系统负荷的控制;f.待步骤e完成后,再进行防护调节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力系统负荷调节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首先进行分层分区;b.待步骤a完成后再进行准绳的制定;c.待步骤b完成后,再进行主变压器管理;d.待步骤c完成后,再进行装置的准备;e.待步骤d完成后,再进行系统负荷的控制;f.待步骤e完成后,再进行防护调节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系统负荷调节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无功功率的电源与负荷的运行控制,采取分层分区就地平衡的原则,尽可能不在不同电压等级电力网之间和地区之间输送无功功率,无功电源要设有必要的备用,在受电地区更为必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系统负荷调节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制定各电压中枢点的电压曲线和明确其最低电压极限值,获得预测值与阈值的差值,发出调节用电负荷指令,根据差值设定用电设备的技术性能参数值。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系统负荷调节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管理主变压器分接开关运行位置,利用主变压器将预测值与阈值进行比较,并得出预测值与阈值的差值,发出调节用电负荷指令,若预测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驰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职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