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形密封圈、滤芯瓶、滤芯以及净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1762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0 07: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异型密封圈,包括柔性本体,所述柔性本体具有依次衔接的第一环形抵接部、环形连接部以及第二环形抵接部,所述第一环形抵接部凸出于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内周缘设置,所述第二环形抵接部凸出于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外周缘设置,所述环形连接部用于夹设于上管与下管的缝隙之间,所述第一环形抵接部用于夹设于上管的第一凸面与下管的第一凹面之间,所述第二环形抵接部用于夹设于上管的第二凸面与下管的第二凹面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异型密封圈的滤芯瓶、一种具有该滤芯瓶的滤芯以及一种具有上述滤芯的净水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使具有该异形密封圈的滤芯瓶避免泄漏,以提高滤芯的过滤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异形密封圈、滤芯瓶、滤芯以及净水器
本技术涉及净水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异形密封圈、一种具有该异性密封圈的滤芯瓶、一种具有该滤芯瓶的滤芯以及一种具有该滤芯的净水器。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净水器现已广泛应用于家庭以及办公环境中。滤芯作为净水器的核心部件,其在净水器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更换。一般的,滤芯是由滤芯瓶以及位于滤芯瓶内的过滤介质构成,而滤芯起到过滤作用的过滤介质在长期使用后,其过滤效率会降低,因此,需要定期更换。为了方便用户或厂家对过滤介质的更换,目前大部分净水器内的滤芯都采用可更换的滤芯瓶。传统的滤芯多采用单一的过滤介质,其过滤效率有限。随着用户多方面需求的增加,目前的滤芯多采用二合一或三合一的滤芯瓶,以便于将不同种类的过滤介质安装于滤芯瓶内,以实现多重过滤。而相应的,装有不同种类过滤介质的滤芯瓶内通常会设置多重过滤通道。例如,在图1所示的滤芯100中,其上瓶身6中装有碳棒8,下瓶身7中装有PP棉,而该滤芯100在过滤自来水的过程中,自来水必须先从上瓶身6经碳棒8过滤后再依次沿前置碳棒中心管(即上管4)、一分为二设计的后置PP中心管(即下管5)流入下瓶身7以经PP棉过滤,此过程中为了方便上管4与下管5的连接,通常会将上管4与下管5对接的端部分别设置成可以插接配合的凸部41与凹部51,以使上管4的第一凸面42与下管5的第一凹面52之间以及上管4的第二凸面43与下管5的第二凹面53之间可以接触。为了避免上管4与下管5之间出现泄漏,通常还会在上管4的第二凸面43与下管5的第二凹面53之间夹设0型密封圈400,以避免出现泄漏。然而,上述的0型密封圈100不仅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易受滤芯瓶200内水压的影响发生变形从而产生泄漏风险,而且在通过增加0型密封圈400直径以降低泄漏风险时,又会存在装配难的问题。此外,由于0型密封圈400多是采用橡胶之类的材料制作,该密封圈在经多次热胀冷缩以及长时间泡水后,形状一旦发生变化,也极易使滤芯瓶200的上管4与下管5之间产生泄漏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是现有滤芯的滤芯瓶内因采用0型密封圈而易出现泄漏风险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异型密封圈,包括:柔性本体,所述柔性本体具有依次衔接的第一环形抵接部、环形连接部以及第二环形抵接部,所述第一环形抵接部凸出于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内周缘设置,所述第二环形抵接部凸出于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外周缘设置,所述环形连接部用于夹设于上管与下管的缝隙之间,所述第一环形抵接部用于夹设于上管的第一凸面与下管的第一凹面之间,所述第二环形抵接部用于夹设于上管的第二凸面与下管的第二凹面之间。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环形抵接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厚度。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环形抵接部具有沿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外表面至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内表面的方向依次衔接的第一抵接面、圆弧面以及第二抵接面。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环形抵接部还具有衔接于所述第二抵接面与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内表面之间的引导面。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环形抵接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厚度。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环形抵接部的内径不超过上管的凸部的孔径。为了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滤芯瓶,包括:上述的异型密封圈。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滤芯瓶还包括瓶体、上管以及下管,所述瓶体内被分割成上瓶身和下瓶身,所述上瓶身与所述下瓶身之间通过位于所述上瓶身内部的所述上管以及位于所述下瓶身内部的所述下管连通,所述异型密封圈密封所述上管与下管的连接处。为了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滤芯,包括:上述的滤芯瓶。为了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净水器,包括:上述的滤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异形密封圈通过是其柔性本体具有依次衔接的第一环形抵接部、环形连接部以及第二环形抵接部,而第一环形抵接部凸出于环形连接部的内周缘设置,第二环形抵接部凸出于环形连接部的外周缘设置,如此,在异型密封圈安装于上管与下管之间后,一方面通过第一环形抵接部与第二环形抵接部之间的配合,可以对上管与下管的接触面之间(即第一凸面与第一凹面之间以及第二凸面与第二凹面之间)形成双重密封,与此同时,连接于第一环形抵接部与第二环形抵接部之间的环形连接部还可以密封上管与下关之间的缝隙,从而与第一环形抵接部与第二环形抵接部配合,以使上管与下管之间形成层层密封,以显著提升异形密封圈的密封效果,避免滤芯的滤芯瓶出现泄漏风险;另一方面夹设于上管与下管的接触面之间的第一环形抵接部与第二环形抵接部会对环形连接部形成相反方向的牵引力,以使第一环形抵接部、第二环形抵接部以及环形连接部可以与上管、下管的表面充分贴合,即使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该异形密封圈出现轻微形变,其也可以确保滤芯的滤芯瓶不会出现泄漏,从而也避免具有该滤芯的净水器出现泄漏问题,提高其质量。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采用0型密封圈的滤芯的半剖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滤芯的半剖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异型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的异型密封圈的纵向剖视图。其中,100、滤芯;200、滤芯瓶;300、异型密封圈;400、0型密封圈;1、第一环形抵接部;2、环形连接部;3、第二环形抵接部;31、第一抵接面;32、圆弧面;33、第二抵接面;34、引导面;4、上管;41、凸部;42、第一凸面;43、第二凸面;5、下管;51、凹部;52、第一凹面;53、第二凹面;6、上瓶身;7、下瓶身;8、碳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图2所示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滤芯100,该滤芯100包括滤芯瓶200以及位于滤芯瓶200内的过滤材料。滤芯瓶200包括瓶体6、上管4下管5以及图3和图4所示的异型密封圈300,其中,瓶体6内被分割成用于分别装载不同过滤材料(例如碳棒7以及PP棉)的上瓶身61和下瓶身62,而上瓶身61与下瓶身62之间通过位于上瓶身61内部的上管4以及位于下瓶身62内部的下管5连通,而异型密封圈300密封上管4与下管5的连接处,以使滤芯瓶200不易泄漏,从而使得进入瓶身的自来水可以在上瓶身61与下瓶身62内分别得到过滤,以提高滤芯100的过滤效果。异型密封圈300作为避免滤芯瓶200泄漏的核心部件,其包括柔性本体,其中,该柔性本体具有依次衔接的第一环形抵接部1、环形连接部2以及第二环形抵接部3,而第一环形抵接部1凸出于环形连接部2的内周缘设置,第二环形抵接部3凸出于环形连接部2的外周缘设置。上述的异型密封圈300在安装时,其可以先将异形密封圈塞入下管5的凹部51中,而后再将上管4对准第二环形抵接部3的孔旋入环形连接部2中直至与第一环形抵接部1接触,从而通过该异型密封圈300与下管5密封连接。具体的,如图2所示,该异型密封圈300安装于滤芯100上后,其环形连接部2会夹设于上管4与下管5的缝隙之间,而第一环形抵接部1会夹设于上管4的第一凸面42与下管5的第一凹面52之间,第二环形抵接部3会夹设于上管4的第二凸面43与下管5的第二凹面53之间。如此,通过第一环形抵接部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异型密封圈,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本体,所述柔性本体具有依次衔接的第一环形抵接部、环形连接部以及第二环形抵接部,所述第一环形抵接部凸出于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内周缘设置,所述第二环形抵接部凸出于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外周缘设置,所述环形连接部用于夹设于上管与下管的缝隙之间,所述第一环形抵接部用于夹设于上管的第一凸面与下管的第一凹面之间,所述第二环形抵接部用于夹设于上管的第二凸面与下管的第二凹面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异型密封圈,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本体,所述柔性本体具有依次衔接的第一环形抵接部、环形连接部以及第二环形抵接部,所述第一环形抵接部凸出于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内周缘设置,所述第二环形抵接部凸出于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外周缘设置,所述环形连接部用于夹设于上管与下管的缝隙之间,所述第一环形抵接部用于夹设于上管的第一凸面与下管的第一凹面之间,所述第二环形抵接部用于夹设于上管的第二凸面与下管的第二凹面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型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形抵接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厚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型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形抵接部具有沿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外表面至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内表面的方向依次衔接的第一抵接面、圆弧面以及第二抵接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异型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建禤开华潘景斌皮小春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阿波罗环保器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