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收集系统以及雨水回收再利用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21451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0 06: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雨水收集系统以及雨水回收再利用设备,涉及雨水收集技术领域,雨水回收再利用设备包括清洗系统、消防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雨水收集池、集水管道以及雨水收集台,雨水收集台具有集水槽,用于收集雨水,雨水收集池埋设在地下;集水管道包括埋地管、第一吸收管和第二吸收管,第一吸收管和第二吸收管分别连接在集水槽的两端,埋地管的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吸收管远离集水槽的一端和第二吸收管远离集水槽的一端,埋地管的另一端埋设在地下并连接于雨水收集池。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雨水收集系统,能够有效地对雨水进行收集,保证用水需求,实现水资源的自给自足,减少了供水的麻烦和能源的消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雨水收集系统以及雨水回收再利用设备
本技术涉及雨水收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雨水收集系统以及雨水回收再利用设备。
技术介绍
对于在野外或者偏远地区的矿井或者油气井来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管理模式的改变,人员的集中管理,大部分巡检场站经过设备、设施的优化和简化,拆除了一些不常用的水电设施(机、泵、水井等)。从而暴露出井站生产取水、用水困难的问题,如:气井生产水套加热炉保温需要用水、井站设备设施的清洁维护、场站消防、绿化等需要用水,在乡镇水源不紧张的时候,聘请当地村民挑水(购买)常可应付,水旱季节员工就地取水与村社村民常常因“取水”发生矛盾,形成无水可取、无水可用的尴尬境界,仅靠中心站利用汽车来回10余公里拉运(水),来保证偏远井站的生产、设备维护保养所需的用水量,十分费时费力。有鉴于此,设计制造出一种能够在矿井或者油气井站内自给自足,保证各项用水需求的雨水收集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水收集系统,其能够收集雨水,保证用水需求,实现水资源的自给自足,减少了供水的麻烦和能源的消耗。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水回收再利用设备,能够能够收集雨水,保证用水需求,同时对收集到的雨水进行合理利用。本技术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雨水收集池、集水管道以及雨水收集台,雨水收集台具有集水槽,用于收集雨水,雨水收集池埋设在地下;集水管道包括埋地管、第一吸收管和第二吸收管,第一吸收管和第二吸收管分别连接在集水槽的两端,埋地管的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吸收管远离集水槽的一端和第二吸收管远离集水槽的一端,埋地管的另一端埋设在地下并连接于雨水收集池,以使雨水汇集到雨水收集池。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当遭遇雨水天气时,雨水通过雨水收集台进行收集并汇集到集水槽中,再依次通过第一吸收管或第二吸收管进入埋地管并最终流入雨水收集池,雨水收集池埋设在地下,一方面地势低洼,能够迅速将雨水汇聚到雨水收集池中,另一方面埋设在地下也防止在晴天时大量水分蒸发。进一步地,雨水收集池包括沉淀池、蓄水池以及池顶盖,沉淀池和蓄水池并列设置并相互连通,池顶盖盖设在沉淀池与蓄水池的顶部,埋地管连接于沉淀池。进一步地,沉淀池靠近池顶盖的顶部开设有地表水开口,地表水开口与开设在地表的集水沟连通,以使集水沟中收集的雨水通过地表水开口流入沉淀池。进一步地,地表水开口处设置有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具有过滤网格,用于过滤集水沟中收集的雨水。进一步地,沉淀池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连通孔,且多个连通孔均靠近沉淀池的底壁设置,每个连通孔均与蓄水池连通,以使蓄水池与沉淀池连通,沉淀池中收集的雨水经过沉淀后流入蓄水池。进一步地,沉淀池的底壁和侧壁以及蓄水池的底壁和侧壁均覆有防水层。进一步地,第一吸收管靠近集水槽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过滤地漏,用于过滤集水池中流入第一吸收管的雨水;第二吸收管靠近集水槽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过滤地漏,用于过滤集水池中流入第二吸收管的雨水。进一步地,第一吸收管与埋地管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沉降弯接头;第二吸收管与埋地管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沉降弯接头。进一步地,雨水收集系统还包括泵送装置,泵送装置包括输送管和增压水泵,输送管连接于雨水收集池,增压水泵连接于雨水收集池,用于泵送雨水收集池收集的雨水。一种雨水回收再利用设备,包括清洗系统、消防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雨水收集池、集水管道以及雨水收集台,雨水收集台具有集水槽,用于收集雨水,雨水收集池埋设在地下;集水管道包括埋地管、第一吸收管和第二吸收管,第一吸收管和第二吸收管分别连接在集水槽的两端,埋地管的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吸收管远离集水槽的一端和第二吸收管远离集水槽的一端,埋地管的另一端埋设在地下并连接于雨水收集池,以使雨水汇集到雨水收集池。清洗系统和消防系统均与雨水收集池连接。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雨水收集系统,在雨水收集台上设置有集水槽,雨水收集池埋设在地下;第一吸收管和第二吸收管分别连接在集水槽的两端,埋地管的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吸收管远离集水槽的一端和第二吸收管远离集水槽的一端,埋地管的另一端埋设在地下并连接于雨水收集池,以使雨水汇集到雨水收集池。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当遭遇雨水天气时,雨水通过雨水收集台进行收集并汇集到集水槽中,再依次通过第一吸收管或第二吸收管进入埋地管并最终流入雨水收集池,雨水收集池埋设在地下,一方面地势低洼,能够迅速将雨水汇聚到雨水收集池中,另一方面埋设在地下也防止在晴天时大量水分蒸发。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雨水收集系统,能够有效地对雨水进行收集,保证用水需求,实现水资源的自给自足,减少了供水的麻烦和能源的消耗。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雨水收集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雨水收集池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雨水收集池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集水管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标:100-雨水收集系统;110-雨水收集池;111-沉淀池;113-蓄水池;115-池顶盖;117-地表水开口;118-过滤装置;119-连通孔;130-集水管道;131-埋地管;133-第一吸收管;1331-第一过滤地漏;1333-第一沉降弯接头;135-第二吸收管;1351-第二过滤地漏;1353-第二沉降弯接头;150-雨水收集台;151-集水槽;170-泵送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雨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雨水收集池、集水管道以及雨水收集台,所述雨水收集台具有集水槽,用于收集雨水,所述雨水收集池埋设在地下;所述集水管道包括埋地管、第一吸收管和第二吸收管,所述第一吸收管和所述第二吸收管分别连接在所述集水槽的两端,所述埋地管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吸收管远离所述集水槽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吸收管远离所述集水槽的一端,所述埋地管的另一端埋设在地下并连接于所述雨水收集池,以使所述雨水汇集到所述雨水收集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雨水收集池、集水管道以及雨水收集台,所述雨水收集台具有集水槽,用于收集雨水,所述雨水收集池埋设在地下;所述集水管道包括埋地管、第一吸收管和第二吸收管,所述第一吸收管和所述第二吸收管分别连接在所述集水槽的两端,所述埋地管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吸收管远离所述集水槽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吸收管远离所述集水槽的一端,所述埋地管的另一端埋设在地下并连接于所述雨水收集池,以使所述雨水汇集到所述雨水收集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收集池包括沉淀池、蓄水池以及池顶盖,所述沉淀池和所述蓄水池并列设置并相互连通,所述池顶盖盖设在所述沉淀池与所述蓄水池的顶部,所述埋地管连接于所述沉淀池。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靠近所述池顶盖的顶部开设有地表水开口,所述地表水开口与开设在地表的集水沟连通,以使所述集水沟中收集的雨水通过所述地表水开口流入所述沉淀池。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雨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表水开口处设置有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具有过滤网格,用于过滤所述集水沟中收集的雨水。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收集系统,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仲华车常飞熊东宁马代强李建川任茂平高朝举温志怀黄小明曹喜夏公亭程绪云黄伟吴鹏史玉林周晓宇杨继军程艳燕胡波周刚廖勇马蓓蓓黄丽娟魏莎丽何禹来李小斌黄杰谭建宋江张宇徐扬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