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地下增层隔震结构及增层隔震施工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地下增层隔震结构及增层隔震施工工艺。
技术介绍
对既有建筑物进行增层或改造,合理开发利用城市空间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多基于旧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由于建筑抗震设计认识不足、抗震设计理念陈旧等因素,导致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较低,无法满足新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抗震要求。因此,在既有建筑地下增层改造中,为了使既有建筑满足新时期的抗震设防要求,往往还需对整体结构进行抗震加固。然而,已有的整体结构抗震加固方法,如增大截面法、增设构件法、粘钢加固法、植筋锚固法等,都存在加固周期长、建筑自重增大、破坏原有构件等不足。上述抗震加固方法的不足,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地下增层改造的难度、影响了地下增层改造的质量。首先,上部结构自重明显增大,对地下室增设的支撑柱的承载力有很高的要求,大幅增加施工难度和整体造价;其次,增大截面法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早期强度较低,易在养护阶段出现结构承载力不足导致的房屋开裂、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地下增层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底层柱(1),所述建筑底层柱(1)下端连接有上套筒(2),所述上套筒(2)下端连接有隔震模块,所述隔震模块下端连接有插入地基的增层预制件,所述增层预制件包括预制的增层柱(12)和套接在增层柱(12)上端且与隔震模块连接的下套筒(9),所述增层柱(12)底部插入地基土层,所述隔震模块包括与上套筒连接的上安装板(6)、与下套筒连接的下安装板(8)和连接在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之间的隔震垫(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地下增层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底层柱(1),所述建筑底层柱(1)下端连接有上套筒(2),所述上套筒(2)下端连接有隔震模块,所述隔震模块下端连接有插入地基的增层预制件,所述增层预制件包括预制的增层柱(12)和套接在增层柱(12)上端且与隔震模块连接的下套筒(9),所述增层柱(12)底部插入地基土层,所述隔震模块包括与上套筒连接的上安装板(6)、与下套筒连接的下安装板(8)和连接在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之间的隔震垫(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地下增层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套筒(2)与建筑底层柱(1)之间设置有细砂混凝土灌注层,所述下套筒(9)和增层柱(12)之间设置有细砂混凝土灌注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地下增层隔震结构,所述上套筒(2)上设置有与上安装板(6)连接的第一螺栓孔(15),所述下套筒(9)上设置有与下安装板(8)连接的第二螺栓孔(16),所述上安装板(6)上设置有与第一螺栓孔(15)数量相同且位置相互对应的第三螺栓孔(20),所述下安装板(8)上设置有与第二螺栓孔(16)数量相同且位置相互对应的第四螺栓孔(24)。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地下增层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底层柱(1)底部侧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内连接孔,所述上套筒(2)上设置有与第一内连接孔数量相同且位置相互对应的第一外连接孔(13),所述第一内连接孔和与第一内连接孔相对应的第一外连接孔上连接有第一螺栓(4),所述第一螺栓(4)与第一内连接孔之间设置有用于加强连接的第一垫层(5)。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地下增层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层柱(12)端部侧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内连接孔,所述下套筒(9)上设置有与第二内连接孔数量相同且位置相互对应的第二外连接孔(18),所述第二内连接孔和与第二内连接孔相对应的第二外连接孔(18)上连接有第二螺栓(10),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峰,梁诗雪,刘帅,杨博,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