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管道型岩溶地下水发电系统及设计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下岩溶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利用管道型岩溶地下水发电系统及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地下岩溶系统在我国西南地区极为发育。按岩溶形态,可以分为管道型、裂隙型。对于管道型岩溶,又可分为空腔型、泥沙充填型、过水型、混合充填型等情况。一般情况下,管道型岩溶充填物以泥、沙、水混合充填居多。在岩溶地区建造地下工程,为了避免管道型岩溶对工程的危害,通常的处理方式是将岩溶充填物挖除后换填混凝土、溶蚀空腔直接回填混凝土,同时将岩溶水引排至工程影响区以外作为废弃水进行排泄。显然,对于水源补给稳定且落差较大的管道型岩溶,如果直接将岩溶水废弃排泄,将造成水能资源的严重浪费。尤其是对于流量较大的管道型岩溶,这种浪费尤为突出。为此,亟待研究出一种能充分利用岩溶地下水资源的技术并应用于实际。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实现岩溶地下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利用管道型岩溶地下水发电系统及设计方法。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管道型岩溶地下水发电系统,包括岩溶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岩溶管道的最低发育点旁设有集水井和沉砂池,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管道型岩溶地下水发电系统,包括岩溶管道(1),其特征在于:所述岩溶管道(1)的最低发育点旁设有集水井(10)和沉砂池(7),所述集水井(10)通过发电泄水通道(8)与岩溶管道(1)的最低发育点连通,所述发电泄水通道(8)上设有发电机组(9),所述集水井(10)通过斜井(11)与山体下方的天然河道(18)连通;所述沉砂池(7)通过排沙通道(4)与岩溶管道(1)的最低发育点连通,所述排沙通道(4)上设有排沙蝶阀(5);所述集水井(10)和沉砂池(7)之间通过施工通道连通,所述岩溶管道(1)的最低发育点下游设有用于封闭岩溶管道(1)的堵头(1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管道型岩溶地下水发电系统,包括岩溶管道(1),其特征在于:所述岩溶管道(1)的最低发育点旁设有集水井(10)和沉砂池(7),所述集水井(10)通过发电泄水通道(8)与岩溶管道(1)的最低发育点连通,所述发电泄水通道(8)上设有发电机组(9),所述集水井(10)通过斜井(11)与山体下方的天然河道(18)连通;所述沉砂池(7)通过排沙通道(4)与岩溶管道(1)的最低发育点连通,所述排沙通道(4)上设有排沙蝶阀(5);所述集水井(10)和沉砂池(7)之间通过施工通道连通,所述岩溶管道(1)的最低发育点下游设有用于封闭岩溶管道(1)的堵头(1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管道型岩溶地下水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岩溶管道(1)的最低发育点上方设有与山体下方的天然河道(18)连通的溢流通道(13),所述溢流通道(13)上设有排水控制闸阀(15)。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利用管道型岩溶地下水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井(10)距离岩溶管道(1)的最低发育点的水平距离为20~100m,集水井(10)的深度为1~7m,集水井(10)的容积大小为100~500m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管道型岩溶地下水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发电弃水通过集水井(10)与斜井(11)排放至天然河道(18);若发电机组(9)高程低于天然河道(18)最高洪水位,则集水井(10)与抽排斜井(11)之间设抽水泵(12),通过抽水泵(12)排放发电弃水,所述斜井(11)的出口高程高于天然河道(18)的最高洪水位0.5~5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管道型岩溶地下水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砂池(7)的深度为1~5m,所述排沙通道(4)的底板高程比岩溶管道(1)的最低发育点的高程低1~2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管道型岩溶地下水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通道(13)通过竖井(14)与岩溶管道(1)的最低发育点连通,所述溢流通道(13)的底板高程高于岩溶管道(1)的最低发育点高程20~150m,溢流通道(13)出口高程高于山体下方天然河道(18)的最高洪水位0.5~5m。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利用管道型岩溶地下水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井(14)的直径为0.5~2m。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管道型岩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加龙,王汉辉,邹德兵,闫福根,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