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继丰专利>正文

高坝洪区自动蓄洪、降洪、抗洪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18880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高坝区自动蓄洪、降洪、抗洪装置,其结构特点是:在溢洪坝大坝(1)的泄洪口(4)处设置溢洪坝(2),所述溢洪坝(2)从泄洪口处向水面深处伸出,该伸出部分的三条边形成集洪口(3),溢洪坝(2)的底部(6)与从集洪口(3)延伸到泄洪口(4)的底部、将泄洪口(4)下部分封闭,伸出部分的长度为泄洪口宽度的二分之一至二倍。溢洪坝(2)的底部(6)呈倾斜状,从泄洪口(4)的底边直线延伸至溢洪坝(2)的远端底面,所述底面(6)中设有加强底梁(7)。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自动蓄洪、降洪、抗洪三种功能,简称“三洪装置”。能大幅度提高蓄洪能力,大幅度降低溢洪高度,能大幅提高大坝的蓄洪、抗洪效能,能自动控制高坝江河洪区的洪峰。(*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高坝洪区自动蓄洪、降洪、抗洪装置,适用于高堤坝江河洪区进行蓄洪、降洪、抗洪。属于水利设备

技术介绍
每当雨季江河水位都会猛涨,凶猛的洪水冲两岸的堤坝,如果泄洪不及就会造成堤坝崩塌,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现有技术中,溢洪坝的长度是固定的,所设计的特大溢洪横断面是固定的,因此其特大溢洪高度是固定的。当特大洪水到来时,这些溢洪坝来不及排洪、泄洪,造成河堤坍塌、洪水泛滥,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为维护江河大坝的安全,一般都设有溢洪装置,这些溢洪装置虽然能起到一定的降洪作用,但由于其结构不合理,以致溢洪速度慢,往往洪水涨速远远高于溢洪速度,不能满足正常的降洪、抗洪的需要。因此,怎样快速泄洪、降洪,是本技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即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高坝洪区自动蓄洪、降洪、抗洪装置。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措施达到高坝区自动蓄洪、降洪、抗洪装置,其结构特点是在溢洪坝大坝的泄洪口处设置溢洪坝,所述溢洪坝从泄洪口处向水面深处伸出,该伸出部分的三条边形成集洪口,溢洪坝的底部与从集洪口延伸到泄洪口的底部、将泄洪口的下部分封闭,伸出部分的长度为泄洪口宽度的二分之一至二倍。本技术的技术问题还可通过采取如下措施解决溢洪坝的底部呈倾斜状,从泄洪口的底边直线延伸至溢洪坝的远端底面,所述底面中设有加强底梁。溢洪坝的底面还设有斜撑面或斜撑杆,所述斜撑面或斜撑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溢洪坝的远端、泄洪口下方的溢洪大坝上。构成集洪口的三条边为等长、其长度与泄洪口的宽度相当,三条边之间为等R连接,集洪口的有效宽度相当于原来泄洪口宽度的三倍。构成集洪口的三条边中,与溢洪大坝连接的两条边为等长,其长度相当泄洪口的宽度的二分之一,另一条边与泄洪口的宽度相等,三条边之间为等R连接,集洪口的有效宽度相当于原来泄洪口宽度的二倍。构成集洪口的三条边中,与溢洪大坝连接的两条边为等长,其长度相当泄洪口的宽度的1.5倍,另一条边与泄洪口的宽度相等,三条边之间为等R连接,集洪口的有效宽度相当于原来泄洪口宽度的四倍。构成集洪口的三条边中,与溢洪大坝连接的两条边为等长,其长度相当泄洪口的宽度的二倍,另一条边与泄洪口的宽度相等,三条边之间为等R连接,集洪口的有效宽度相当于原来泄洪口宽度的五倍。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具有自动蓄洪、降洪、抗洪三种功能,简称“三洪装置”。使用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能大幅度提高蓄洪能力,大幅度降低溢洪高度。众所周知,溢洪坝的溢洪能力与其溢洪横断面及溢洪坝的长度有关。只要原设计特大溢洪横断面不变,改变原设计特大溢洪高度,溢洪坝的长度就应该改变。水库溢洪时,流入水库的洪水横断面大于溢洪坝的溢洪横断面时,溢洪继续升高,直至溢洪横断面与流入水库的洪水横断面相等时,溢洪停止上升,水库容水量大,溢洪坝短,排洪缓慢。当洪水减退时,流入水库的洪水横断面小于溢洪横断面,溢洪高度逐渐下降、直至终止。本技术由于将溢洪坝向水面延伸,相当于在原泄洪口的基础上将溢洪坝的长度处长一至五倍,因此在原设计的特大溢洪横断面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延长溢洪坝的长度,从而大同降低溢洪坝的高度。2、大幅提高大坝的蓄洪、抗洪效能。为了发挥大坝的最大效益,本技术根据溢洪高度降低的程度,相应提高溢洪大坝的高度。这样,不但能使溢洪高度大幅降低,而且水库蓄洪能力也相应大幅提高,水库大坝的受力却没有丝毫改变。在简单的几何图形中,在长宽相等的情况下,方形的边最长。本技术将集洪口设置成方形,它三边伸出水中进行溢洪,形成一个集洪口、其左右宽度大,水流速快时水面形成圆弧,水从正面流来时,把远处的二个角做成相同的圆角,使弧形内的水向圆心方向流去,填补中部的不足,以提高排洪效能。3、自动控制高坝江河洪区的洪峰。采用本技术,当装置的伸出长度与泄洪口的宽度相等时,溢洪坝的长度相当于原泄洪口宽度的三倍,即当洪水超过允许高度时,本技术能将高出部分的洪水以相当于泄洪口三倍的流量向外排泄。由于可排洪的江、河堤岸很长,因此,当一个三洪装置的排洪量不足时,可以以适当的间隔设置多个,就可以满足超特大排洪的要求。本技术应用于控制高坝江河(如长江、黄河等)洪区的洪峰时,采用溢洪坝的高度来固定洪水的允许高度。通过快速溢洪的办法达到自动控制高坝江河洪区的洪峰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局部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受力分析图。图4是本技术遇超特大溢洪时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图2构成本技术的实施例1。从图1可知,本实施例在溢洪坝大坝1的泄洪口4处设置溢洪坝2,所述溢洪坝2从泄洪口处向水面深处伸出,该伸出部分的三条边形成集洪3,溢洪坝2的底部6与从集洪口3延伸到泄洪口4的底部、将泄洪口听下部分封闭。溢洪坝2的底部6呈倾斜状,从泄洪口4的底边直线延伸至溢洪坝2的远端底面,所述底面6中设有加强底梁7。溢洪坝2的底面还设有斜撑面或斜撑杆8,所述斜撑面或斜撑杆8的两端分别连接溢洪坝2的远端、泄洪口下方的溢洪大坝1上。本实施例中构成集洪口3的三条边为等长、其长度与泄洪口4的宽度相当,三条边之间为等R连接,集洪口3的有效宽度相当于原来泄洪口宽度的三倍。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从图1、图3可知,溢洪的降低程度,应根据水面漂流物的直径大小决定,至少应该应保证水面最大的漂流物能放行。如某水库设计物特大溢洪高度4米,此时河中的水面特大漂流物直径可达1.5米(其中浮在水面0.3米,沉没水中1.2米),即自动高效三洪装置的溢洪高度1.2米时,对直径1.5米的水面漂流物能放行。这时其特大溢洪降低2.8米(即4-1.2米),降幅为70%,水库增加蓄洪高度2.8米(即为特大溢洪降低量)。当前面没有本专利技术的水库综合小阻力全能阻挠装置时,把水中漂流物全部阻挠于远离三洪装置的水库中或上游没有本专利技术的水面漂流物全能导流装置,在上游已把水面漂流物全部彻底清除。这样应把溢洪高度继续降低,相应提高水库蓄洪以提高经济效益。从图3可知,水库的泄洪口夹小(即溢洪坝短),往往是受地形制约,现将溢洪坝大幅延长,不可把泄洪道建得很宽,只要溢洪坝的长度不变,不管它直的还是弯的设置其溢洪量不变。在简单的几何图形中,长宽各相等的情况下,方形的边最长。把自动高效三洪装置做成方形效果最佳。它三边伸出水中进行溢洪,形成一个集洪口其左右宽度大,水流速快时水面形成圆弧,影响泄洪效果。水从正面流来时,把远处的二个角做成相同的圆角,使弧形内的水向圆心方向流去,填补中部的不足。当水从侧向流来时,可将远处的那个圆弧做大些,对水面进行调整,以提高排洪效能。将坝顶做成前后各10度的斜坡,可进一步提高溢洪效果。方形圆角集洪口,收集三面来水,水量大,为使它快速排走,必须将底部做成斜形,倾斜的程度要与泄洪口的要求相匹配。从图1、图2、图3可分析三洪装置的抗洪效能,其整个装置伸出溢洪大坝外,当装置没有浸水时,它的重力及重心至溢洪大坝边的距离,形成一个向后倒的趋势,但溢洪大坝的重量大于三洪装置的力矩,因此大坝安全。当要求三洪装置降洪高度特别大,增加水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高坝区自动蓄洪、降洪、抗洪装置,其特征是:在溢洪坝大坝(1)的泄洪口(4)处设置溢洪坝(2),所述溢洪坝(2)从泄洪口处向水面深处伸出,该伸出部分的三条边形成集洪口(3),溢洪坝(2)的底部(6)与从集洪口(3)延伸到泄洪口(4)的底部、将泄洪口(4)下部分封闭,伸出部分的长度为泄洪口宽度的二分之一至二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继丰
申请(专利权)人:张继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