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磊专利>正文

一种全自动型恒温车载电池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182957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7 01:28
一种全自动型恒温车载电池系统,包括箱体、蓄电池组、制冷设备、通风扇与温度控制器,所述蓄电池组位于箱体的正中部位,蓄电池组、箱体之间设置有隔热保温层,制冷设备位于通风扇、蓄电池组之间,通风扇通过温度控制器与电源相连接;制冷设备的数量优选为四个,且沿箱体的内壁均匀设置,且制冷设备优选为半导体制冷片。本设计不仅降温效果较强、监控效果较好,而且易于安装与使用、应用范围较广。

A fully automatic constant temperature vehicle battery system

A fully automatic constant temperature vehicle battery system includes a box, a battery pack, a refrigeration device, a fan and a temperature controller. The battery pack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box, a heat insulation layer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battery pack and the box, the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is located between the fan and the battery pack, and the fan is controlled by the temperature. The manufacturer is connected with a power supply; the number of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is preferred to be four, and the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is preferred to be a semiconductor refrigeration sheet. This design not only has strong cooling effect and better monitoring effect, but also is easy to install and use, and ha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自动型恒温车载电池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用电力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全自动型恒温车载电池系统,具体适用于增强降温效果,以确保全自动型恒温车载电池系统内电池组的安全使用。
技术介绍
目前,全自动型恒温车载电池系统在车辆上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尤其对电动汽车来说,全自动型恒温车载电池系统的作用更为重要。全自动型恒温车载电池系统一般都包括箱体及其内部设置的蓄电池组,使用时,需要确保蓄电池组周边的环境温度为20至25度之间,否则会影响蓄电池的正常充放电,而对环境温度控制的首要方法就是降温,因为,蓄电池在充放电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热量,导致周边环境的温度大幅升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降温效果较弱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降温效果较强的全自动型恒温车载电池系统。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全自动型恒温车载电池系统,包括箱体与蓄电池组,所述蓄电池组位于箱体的正中部位,蓄电池组、箱体之间设置有隔热保温层;所述全自动型恒温车载电池系统还包括制冷设备、通风扇与温度控制器,所述制冷设备位于通风扇、蓄电池组之间,且通风扇通过温度控制器与电源相连接;所述温度控制器包括金属外壳、输入电源线、输出电源线、固定梁、旋转梁、活动导电槽、固定导电块、蜡块,且固定梁、旋转梁的制造材料均为绝缘材料;所述金属外壳的顶壁上开设有一个进温口,该进温口的内壁与嵌入其内部的蜡块相粘接,蜡块与位于其正下方的旋转梁的右部正对设置,旋转梁的中部与固定梁的顶部相铰连,固定梁的底部与金属外壳的底壁的内表面相连接,旋转梁的左部与活动导电槽的底部相连接,活动导电槽中部开设的导电槽口与同轴的固定导电块的正面正对设置,导电槽口为长方体的单向开口结构,导电槽口的宽度大于固定导电块的直径,导电槽口的深度小于固定导电块的长度,固定导电块高于活动导电槽设置,固定导电块的底部经绝缘块与金属外壳顶壁、左壁的内表面相连接;所述输入电源线的一端与通风扇相连接,输入电源线的另一端依次穿过金属外壳的左壁、绝缘块后与固定导电块的背面相连接,所述输出电源线的一端与电源相连接,输出电源线的另一端依次穿过金属外壳的左壁、旋转梁的左部后与活动导电槽的底部相连接。所述制冷设备的数量为四个,且沿箱体的内壁均匀设置。所述制冷设备为半导体制冷片。所述箱体的外壁在其左下方处开设有一个缺角安装位,该缺角安装位上连接有一个外连接装置。所述隔热保温层上位于其左上方、右上方、右下方处各设置有一个温度传感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一种全自动型恒温车载电池系统中,全自动型恒温车载电池系统中由内至外依次是蓄电池组、隔热保温层、制冷设备、通风扇、全自动型恒温车载电池系统的内壁,使用时,温度控制器根据其测得的箱内的高温导通通风扇、电源以启动通风扇,通风扇将制冷设备产生的冷气吹向蓄电池组,从而对箱内的温度进行降低,确保蓄电池组的正常使用。因此,本专利技术的降温效果较强。2、本专利技术一种全自动型恒温车载电池系统中,箱体的外壁在其左下方处开设有一个缺角安装位,该缺角安装位上连接有一个外连接装置,该设计便于本全自动型恒温车载电池系统与其它设备之间的连接与安装,利于扩大本设计的应用范围。因此,本专利技术易于安装与使用。3、本专利技术一种全自动型恒温车载电池系统中,隔热保温层上位于其左上方、右上方、右下方处各设置有一个温度传感器,该设计便于对全自动型恒温车载电池系统内各处的温度进行即时监控,再根据监控情况对全自动型恒温车载电池系统内的温度进行控制,确保蓄电池组的正常工作。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监控效果较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温度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箱体1、蓄电池组2、隔热保温层3、温度传感器31、制冷设备4、缺角安装位5、外连接装置51、温度控制器6、金属外壳61、进温口611、输入电源线62、输出电源线63、固定梁64、旋转轴641、旋转梁65、水平中间部651、竖直中间部652、活动导电槽66、导电槽口661、防撞软垫662、固定导电块67、绝缘块671、蜡块68、通风扇7。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见图1至图2,一种全自动型恒温车载电池系统,包括箱体1与蓄电池组2,所述蓄电池组2位于箱体1的正中部位,蓄电池组2、箱体1之间设置有隔热保温层3;所述全自动型恒温车载电池系统还包括制冷设备4、通风扇7与温度控制器6,所述制冷设备4位于通风扇7、蓄电池组2之间,且通风扇7通过温度控制器6与电源相连接;所述温度控制器6包括金属外壳61、输入电源线62、输出电源线63、固定梁64、旋转梁65、活动导电槽66、固定导电块67、蜡块68,且固定梁64、旋转梁65的制造材料均为绝缘材料;所述金属外壳61的顶壁上开设有一个进温口611,该进温口611的内壁与嵌入其内部的蜡块68相粘接,蜡块68与位于其正下方的旋转梁65的右部正对设置,旋转梁65的中部与固定梁64的顶部相铰连,固定梁64的底部与金属外壳61的底壁的内表面相连接,旋转梁65的左部与活动导电槽66的底部相连接,活动导电槽66中部开设的导电槽口661与同轴的固定导电块67的正面正对设置,导电槽口661为长方体的单向开口结构,导电槽口661的宽度大于固定导电块67的直径,导电槽口661的深度小于固定导电块67的长度,固定导电块67高于活动导电槽66设置,固定导电块67的底部经绝缘块671与金属外壳61顶壁、左壁的内表面相连接;所述输入电源线62的一端与通风扇7相连接,输入电源线62的另一端依次穿过金属外壳61的左壁、绝缘块671后与固定导电块67的背面相连接,所述输出电源线63的一端与电源相连接,输出电源线63的另一端依次穿过金属外壳61的左壁、旋转梁65的左部后与活动导电槽66的底部相连接。所述制冷设备4的数量为四个,且沿箱体1的内壁均匀设置。所述制冷设备4为半导体制冷片。所述箱体1的外壁在其左下方处开设有一个缺角安装位5,该缺角安装位5上连接有一个外连接装置51。所述隔热保温层3上位于其左上方、右上方、右下方处各设置有一个温度传感器31。使用时,蓄电池组2运行产生的高温会升高全自动型恒温车载电池系统内的温度,温度控制器6被启动,温度控制器6导通电源、通风扇7,通风扇7将制冷设备4产生的冷气吹向蓄电池组2,从而对箱内的温度进行降低,确保蓄电池组2的正常使用。实施例1:一种全自动型恒温车载电池系统,包括箱体1与蓄电池组2,所述蓄电池组2位于箱体1的正中部位,蓄电池组2、箱体1之间设置有隔热保温层3;所述全自动型恒温车载电池系统还包括制冷设备4、通风扇7与温度控制器6,所述制冷设备4位于通风扇7、蓄电池组2之间,且通风扇7通过温度控制器6与电源相连接;所述温度控制器6包括金属外壳61、输入电源线62、输出电源线63、固定梁64、旋转梁65、活动导电槽66、固定导电块67、蜡块68,且固定梁64、旋转梁65的制造材料均为绝缘材料;所述金属外壳61的顶壁上开设有一个进温口611,该进温口611的内壁与嵌入其内部的蜡块68相粘接,蜡块68与位于其正下方的旋转梁65的右部正对设置,旋转梁65的中部与固定梁64的顶部相铰连,固定梁64的底部与金属外壳61的底壁的内表面相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自动型恒温车载电池系统,包括箱体(1)与蓄电池组(2),所述蓄电池组(2)位于箱体(1)的正中部位,蓄电池组(2)、箱体(1)之间设置有隔热保温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全自动型恒温车载电池系统还包括制冷设备(4)、通风扇(7)与温度控制器(6),所述制冷设备(4)位于通风扇(7)、蓄电池组(2)之间,且通风扇(7)通过温度控制器(6)与电源相连接;所述温度控制器(6)包括金属外壳(61)、输入电源线(62)、输出电源线(63)、固定梁(64)、旋转梁(65)、活动导电槽(66)、固定导电块(67)、蜡块(68),且固定梁(64)、旋转梁(65)的制造材料均为绝缘材料;所述金属外壳(61)的顶壁上开设有一个进温口(611),该进温口(611)的内壁与嵌入其内部的蜡块(68)相粘接,蜡块(68)与位于其正下方的旋转梁(65)的右部正对设置,旋转梁(65)的中部与固定梁(64)的顶部相铰连,固定梁(64)的底部与金属外壳(61)的底壁的内表面相连接,旋转梁(65)的左部与活动导电槽(66)的底部相连接,活动导电槽(66)中部开设的导电槽口(661)与同轴的固定导电块(67)的正面正对设置,导电槽口(661)为长方体的单向开口结构,导电槽口(661)的宽度大于固定导电块(67)的直径,导电槽口(661)的深度小于固定导电块(67)的长度,固定导电块(67)高于活动导电槽(66)设置,固定导电块(67)的底部经绝缘块(671)与金属外壳(61)顶壁、左壁的内表面相连接;所述输入电源线(62)的一端与通风扇(7)相连接,输入电源线(62)的另一端依次穿过金属外壳(61)的左壁、绝缘块(671)后与固定导电块(67)的背面相连接,所述输出电源线(63)的一端与电源相连接,输出电源线(63)的另一端依次穿过金属外壳(61)的左壁、旋转梁(65)的左部后与活动导电槽(66)的底部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动型恒温车载电池系统,包括箱体(1)与蓄电池组(2),所述蓄电池组(2)位于箱体(1)的正中部位,蓄电池组(2)、箱体(1)之间设置有隔热保温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全自动型恒温车载电池系统还包括制冷设备(4)、通风扇(7)与温度控制器(6),所述制冷设备(4)位于通风扇(7)、蓄电池组(2)之间,且通风扇(7)通过温度控制器(6)与电源相连接;所述温度控制器(6)包括金属外壳(61)、输入电源线(62)、输出电源线(63)、固定梁(64)、旋转梁(65)、活动导电槽(66)、固定导电块(67)、蜡块(68),且固定梁(64)、旋转梁(65)的制造材料均为绝缘材料;所述金属外壳(61)的顶壁上开设有一个进温口(611),该进温口(611)的内壁与嵌入其内部的蜡块(68)相粘接,蜡块(68)与位于其正下方的旋转梁(65)的右部正对设置,旋转梁(65)的中部与固定梁(64)的顶部相铰连,固定梁(64)的底部与金属外壳(61)的底壁的内表面相连接,旋转梁(65)的左部与活动导电槽(66)的底部相连接,活动导电槽(66)中部开设的导电槽口(661)与同轴的固定导电块(67)的正面正对设置,导电槽口(661)为长方体的单向开口结构,导电槽口(661)的宽度大于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磊
申请(专利权)人:李磊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