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16407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3 13: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雨水处理系统,包括调蓄池、用于处理区域内雨水的第一模块和用于处理区域外雨水的第二模块;所述第一模块包括生态树池和雨水花园,所述生态树池和所述雨水花园均与所述调蓄池连接;所述第二模块包括沿雨水流向顺次连接的雨水管网、雨水泵站、滤池提升泵和滤池,所述滤池与所述调蓄池连接。该雨水处理系统对雨水进行处理,使雨水达到绿化杂用的水质,综合运用海绵城市中理念中的“渗、滞、蓄、净、用、排”综合措施,将雨水变废为宝,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同时能极大程度地缓解汇水区的内涝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雨水处理系统
本技术属于市政工程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雨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污水处理的发展,我国点源污染情况已得到有效控制。目前我国对雨水资源化认识的加深以及城市内涝问题的逐渐凸显,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应运而生。现在,雨水径流面源污染已成为城市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针对雨水径流污染处理的主要方法是:在有用地条件的地方,对地块进行一定的改造,建设雨水花园、生态树池、调蓄池等设施,采用将下垫面改造成砾石层的方法,对降雨径流进行一定时间的储存和少量下渗,来减轻雨水径流带来的污染或内涝压力。但是,雨水花园、生态树池、植草沟等属于原位性处理设施,其处理雨水径流能力有限,只能处理设施本区域的雨水,无法处理整个汇水区的雨水径流。对雨水径流导致的污染和内涝问题改善有限。调蓄池属于区域性处理设施,但它本身没有净化雨水的能力,在储存雨水的过程中,雨水携带的污染物会沉淀至调蓄池底部,使得调蓄池每次排完储存的雨水后都需要冲洗,造成能源和资源浪费。因此,现有技术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水处理系统,以解决现有设备或系统不能有效解决雨水径流引起的污染和内涝,以致净化雨水径流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调蓄池、用于处理区域内雨水的第一模块和用于处理区域外雨水的第二模块;所述第一模块包括生态树池和雨水花园,所述生态树池和所述雨水花园均与所述调蓄池连接;所述第二模块包括沿雨水流向顺次连接的雨水管网、雨水泵站、滤池提升泵和滤池,所述滤池与所述调蓄池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调蓄池、用于处理区域内雨水的第一模块和用于处理区域外雨水的第二模块;所述第一模块包括生态树池和雨水花园,所述生态树池和所述雨水花园均与所述调蓄池连接;所述第二模块包括沿雨水流向顺次连接的雨水管网、雨水泵站、滤池提升泵和滤池,所述滤池与所述调蓄池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树池包括设于第一路面之下的池体,所述池体的底端开口,所述池体内设有用于栽种树木的自然土部以及环绕所述自然土部、且沿重力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介质土层、第一砾石层、第二砾石层和第三砾石层;所述第一砾石层、所述第二砾石层和所述第三砾石层中的砾石粒径依次增大,所述第三砾石层内设有收集净化雨水的第一穿孔盲管,所述自然土部上设有树皮覆盖层,所述树皮覆盖层的顶面低于所述第一路面,所述第一穿孔盲管与所述调蓄池相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然土部呈倒圆台形状。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路面上设有用于截留雨中悬浮物的透水铺装层,所述第一路面下设有第四砾石层,且所述第四砾石层内设置有收集过滤雨水的第二穿孔盲管,所述第二穿孔盲管与所述调蓄池相连通。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子钊蒲文鹏吴秀伟阮燕霞
申请(专利权)人:光大水务科技发展南京有限公司光大海绵城市发展镇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