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野生毛尖蘑菌种的培育和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104055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09 21: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野生毛尖蘑菌种的培育和栽培方法,包括菌种的培育方法:1.采集新鲜的子实体,在无菌条件下,取一块菌肉组织,在培养基上培养,经提纯复壮后成为母种;2.选择复壮母种经扩繁后接种到原种培养基上制成原种;3.将原种接种到特定的培养料上,制作栽培种。栽培包括:室内层架栽培、棚内栽培和林下覆土栽培。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培育的菌种配方源于实践,创新性强,制种简单,科学合理,母种健壮,原种质量好,栽培种成品率高,能规模化生产。2、栽培方法多样,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生物转化率高,全程无需药剂处理,栽培出的产品符合国家对食品各项检测标准。

Cultiv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a wild Maotai mushroom strain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cultivation and cultivation method of wild mushroom species, including the cultivation method of the strain: 1. Collect fresh fruiting bodies, take a piece of mycelium tissue under aseptic condition, cultivate on the medium, purify and rejuvenate it and become the mother seed; 2. Select the rejuvenated mother seed and inoculate it on the original seed culture medium. The original species; 3. inoculate the original species to a specific culture medium and produce cultivated species. Cultivation includes indoor shelf culture, greenhouse cultivation and understory soil cultivation. The advantages of the invention are as follows: 1. The cultivated strain formula comes from practice, has strong innovation, simple seed production,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trong mother seed, good quality of the original seed, high yield of the cultivated seed and large-scale production. 2. Various cultivation methods, simple and easy to operate, strong operability, high biotransformation rate, the whole process without the need for pharmaceutical treatment, cultivated products in line with the national food testing standard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野生毛尖蘑菌种的培育和栽培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毛尖蘑菌种培育和栽培
,特别涉及一种野生毛尖蘑菌种的培育和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毛尖蘑被人们称为兴安岭的“软黄金”,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大兴安岭韩家园林业局施业区内,毛尖蘑生长在采金尾矿植被恢复后的阔叶林下地表上。毛尖蘑茎如鸡腿,顶如园球,呈深黄色,晒干后呈暗褐色。此蘑肉嫩味香,它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属于珍稀食药用真菌。毛尖蘑在盛产年份,年产干品5000kg左右,价格为300~400元/kg,由于连年无序采摘,造成了野生资源的破坏,使毛尖蘑干品产量急剧下降,市场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兴安岭地区农林科学院2017年将驯化栽培成功的四个野生毛尖蘑菌株和子实体送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进行菌种鉴定。鉴定部门根据菌种培养形态、显微形态、以及基因序列数据,鉴定结果为:毛尖蘑隶属于伞菌Agaricales目离褶伞Lyophyllaceae科离褶伞Lyophyllum属烟色离褶伞Lyophyllumfumosum种,又名褐离褶伞。我国对离褶伞的研究起步较晚,涉及的相关领域也稍窄一些,技术水平较低。目前在离褶伞菌丝生理特性、驯化栽培、药用等方面研究较多。荷叶离褶伞、合生离褶伞、榆干离褶伞人工驯化栽培成功。内蒙依图里河林场张玉成1999年开始荷叶离褶伞栽培技术研究,于2008年试验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技术专利。辽宁省彰武县农业技术推广站2004年进行野生宾王菇(烟色离褶伞)栽培技术研究,2007年驯化成功,并申请了国家专利技术专利。目前,离褶伞在国内栽培面积很小,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只有荷叶离褶伞实现了工厂化栽培,但产量很低。农林科学院食用菌团队于2012年从事毛尖蘑驯化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团队成员采用林内枯枝落叶、大豆秸杆、木屑发酵料等多种配方进行出菇试验,但都因为菌种生长周期长、污染率高、生长因子不确定等原因均末实现出菇,直到2015年研究团队改变思维模式,针对问题重新制定试验方案,优化栽培配方,根据其生长习性确定栽培周期,经过努力攻关,2016年秋天人工种植成功,2017年实现林下、室内、棚内多种模式出菇。攻克了野生毛尖蘑多年来不出菇、出菇难的技术难题,实现了本区域又一新物种栽培成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目前的栽培方法存在的缺点是:1.业内专家一致认为烟色离褶伞是草腐菌,在原料的选择上采用农作物秸杆、稻草、枯枝落叶等作为主要原料,使用这些原料制作栽培种,培养料需要预处理,浸泡、堆积发酵等,工艺复杂,而且制作的菌包松弛,制种污染率高。本专利技术毛尖蘑同是烟色离褶伞,人工栽培使用的培养料主要是木屑,制种成本低、可操作性强。同时也证明了烟色离褶伞不仅是草腐菌,同时也是木腐菌,填补了学术上使用木屑栽培烟色离褶伞成功的一个历史性空白。2.在栽培方法上比较复杂,产量低,比如在棚内栽培采用码垛栽培难出菇、覆土栽培,要求使用经粉碎处理的草炭土,栽培上存在局限性,不利于推广应用,生物转化率为40~50%。本专利技术在毛尖蘑人工栽培使用的覆土基质对土壤不作特殊要求,可以是草炭土也可以是大田土或林地腐殖土,栽培上可以是直立覆土也可以是脱袋卧式摆放,栽培方法简单易行,生物转化率为70~90%,产量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野生毛尖蘑菌种的培育和栽培方法,能有效的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为了实现以上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野生毛尖蘑菌种的培育和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野生原生态环境调查及种源采集;通过实地调查、土样检测、毛尖蘑生长期温湿度变化曲线确定毛尖蘑原生态生长环境,确定毛尖蘑生长出菇期是8月中旬至9月上旬,整个生长期的温度范围10℃~23℃之间,湿度范围85%~100%之间,采集不同区域的种源,统一编号、备案后留作培育母种。步骤2,进行组织分离和提纯培育母种;组织分离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PH值自然;提纯复壮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0g、麦芽糖20g、酵母膏2g、KH2PO41g、MgSO40.5g、琼脂20g、水1000mL,PH值自然;取新鲜的子实体,在超净工作台内,用解剖刀取菌盖和菌柄交界处的菌肉组织接入斜面内,放入16℃~20℃恒温培养箱培养;待菌丝萌发长至1cm时,用接种钩挑取菌丝先端的菌丝接入到另一支试管培养基中央,塞紧棉塞,接种完毕后,将试管放于20℃恒温箱内培养,用此方法纯化二代后即为母种;挑取菌丝健壮、生长旺盛、无老化的试管放入1℃~4℃冰箱中保存,保存的菌种在使用前,需先将菌种置于适温下,让其活化,然后及时使用转管,否则不易成活。步骤3,原种培育;培养基制作配方为:大碴子50%,阔叶树木屑40%,石膏1%,农田土9%,含水量60%~62%。装料,将大碴子浸泡10~12h,用开水煮至中间无白心,用冷水冲洗滤干后加入混合的培养料中,再加入土,将培养料含水量调至62%,每瓶装料湿重470~490克。灭菌,采用高压灭菌121℃,时间为1.5~2.0h;常压灭菌时,在4h之内使灭菌锅温度达到100℃,保持100℃,6~8h。灭菌完毕后,应自然降压、降温。冷却和接种,将灭菌后的原种瓶搬进冷却室内,温度降至30℃以下备用;使用超净工作台、离子风配合酒精灯在无菌室中进行无菌操作;将母种接种到原种培养基上,每支试管接种原种4~5瓶。培养,将接种后的原种瓶立即放入温度控制在15~20℃、相对湿度30%左右的培养室内培养;培养10~15d后检查有无杂菌并及时剔除,直到菌丝长到瓶底,备用;原种生长周期55~60天。保存,将培育好的原种放入8℃~10℃储存室内,在卫生、干燥、无光环境下保存。步骤4,栽培种培育;培养料制作配方为:阔叶树木屑82%,麸皮15%,豆粉2%,石膏1%,含水量控制在60%~62%;选用聚乙烯或聚丙烯袋,用装袋机装袋,用窝口机窝口后插入菌棒;袋口无空隙,松紧、高度适当;灭菌,采用高压灭菌121℃,时间为1.5~2.0h;采用常压灭菌时,在4h之内使灭菌锅温度达到100℃,保持100℃,6~8h,灭菌完毕后,应自然降压、降温;接种,选择菌丝洁白、均匀、生长势强、无杂菌的原种作为接种材料,每瓶原种接种40~50袋栽培种;培养,接种后菌袋整齐排放在干燥清洁的培养室内,温度控制在15~20℃,相对湿度为30%左右;10~15d后检查有无杂菌,直至菌丝长到袋底,备用;栽培种生长周期70~85d;保存,经后熟15~20d的菌袋放置在8~10℃、卫生干燥、无光条件下保存。步骤5,室内层架栽培,具体方法如下:基础设施包括:出菇房、加湿器、培养架和塑料菌筐;每个出菇房面积在50~100m2,窗户上设置2~3个通风口,培养架选用不上锈的材质,高度1.5~1.8m,层架摆放,层间距离40~45cm,宽度适宜,长度依室内走向定制;菌筐规格长40cm,宽30cm,高23cm,每个出菇室内配备一个加湿器。在菌袋放入出菇室前三天将出菇室打扫干净,用甲醛、高锰酸钾或菇宝进行彻底熏蒸,使出菇室始终保持无杂菌状态。上架培养:将培养好经后熟的菌袋一端开口,上面覆盖0.5cm湿润的草炭土、大田土或松针落叶,摆放在培养架上,袋与袋之间间隔5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野生毛尖蘑菌种的培育和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野生原生态环境调查及种源采集;通过实地调查、土样检测、毛尖蘑生长期温湿度变化曲线确定毛尖蘑原生态生长环境,确定毛尖蘑生长出菇期是8月中旬至9月上旬,整个生长期的温度范围10℃~23℃之间,湿度范围85%~100%之间,采集不同区域的种源,统一编号、备案后留作培育母种;步骤2,进行组织分离和提纯培育母种;组织分离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PH值自然;提纯复壮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0g、麦芽糖20g、酵母膏2g、KH2PO4 1g、MgSO40.5g、琼脂20g、水1000mL,PH值自然;取新鲜的子实体,在超净工作台内,用解剖刀取菌盖和菌柄交界处的菌肉组织接入斜面内,放入16℃~20℃恒温培养箱培养;待菌丝萌发长至1cm时,用接种钩挑取菌丝先端的菌丝接入到另一支试管培养基中央,塞紧棉塞,接种完毕后,将试管放于20℃恒温箱内培养,用此方法纯化二代后即为母种;挑取菌丝健壮、生长旺盛、无老化的试管放入1℃~4℃冰箱中保存,保存的菌种在使用前,需先将菌种置于适温下,让其活化,然后及时使用转管,否则不易成活;步骤3,原种培育;培养基制作配方为:大碴子50%,阔叶树木屑40%,石膏1%,农田土9%,含水量60%~62%;装料,将大碴子浸泡10~12h,用开水煮至中间无白心,用冷水冲洗滤干后加入混合的培养料中,再加入土,将培养料含水量调至62%,每瓶装料湿重470~490克;灭菌,采用高压灭菌121℃,时间为1.5~2.0h;常压灭菌时,在4h之内使灭菌锅温度达到100℃,保持100℃,6~8h;灭菌完毕后,应自然降压、降温;冷却和接种,将灭菌后的原种瓶搬进冷却室内,温度降至30℃以下备用;使用超净工作台、离子风配合酒精灯在无菌室中进行无菌操作;将母种接种到原种培养基上,每支试管接种原种4~5瓶;培养,将接种后的原种瓶立即放入温度控制在15~20℃、相对湿度30%左右的培养室内培养;培养10~15d后检查有无杂菌并及时剔除,直到菌丝长到瓶底,备用;原种生长周期55~60天;保存,将培育好的原种放入8℃~10℃储存室内,在卫生、干燥、无光环境下保存;步骤4,栽培种培育;培养料制作配方为:阔叶树木屑82%,麸皮15%,豆粉2%,石膏1%,含水量控制在60%~62%;选用聚乙烯或聚丙烯袋,用装袋机装袋,用窝口机窝口后插入菌棒;袋口无空隙,松紧、高度适当;灭菌,采用高压灭菌121℃,时间为1.5~2.0h;采用常压灭菌时,在4h之内使灭菌锅温度达到100℃,保持100℃,6~8h,灭菌完毕后,应自然降压、降温;接种,选择菌丝洁白、均匀、生长势强、无杂菌的原种作为接种材料,每瓶原种接种40~50袋栽培种;培养,接种后菌袋整齐排放在干燥清洁的培养室内,温度控制在15~20℃,相对湿度为30%左右;10~15d后检查有无杂菌,直至菌丝长到袋底,备用;栽培种生长周期70~85d;保存,经后熟15~20d的菌袋放置在8~10℃、卫生干燥、无光条件下保存;步骤5,室内层架栽培,具体方法如下:基础设施包括:出菇房、加湿器、培养架和塑料菌筐;每个出菇房面积在50~100m2,窗户上设置2~3个通风口,培养架选用不上锈的材质,高度1.5~1.8m,层架摆放,层间距离40~45cm,宽度适宜,长度依室内走向定制;菌筐规格长40cm,宽30cm,高23cm,每个出菇室内配备一个加湿器;在菌袋放入出菇室前三天将出菇室打扫干净,用甲醛、高锰酸钾或菇宝进行彻底熏蒸,使出菇室始终保持无杂菌状态;上架培养:将培养好经后熟的菌袋一端开口,上面覆盖0.5cm湿润的草炭土、大田土或松针落叶,摆放在培养架上,袋与袋之间间隔5cm,每平方米摆放50袋左右;出菇管理:在整个出菇期温度控制在12~20℃之间,湿度根据不同时期管理需求随时调控,在70%‑95%之间;在覆土后7天之内覆盖报纸或透气的棉布,用喷壶向覆盖物上浇水,保持覆盖物一直处于湿润状态,7天后菌丝已充分恢复,菌丝长到土表面,可以撤掉覆盖物,人工控制加湿器,白天加湿两次,每次1h,晚间用定时器控制加湿一次,一次0.5h,一天通风三次,早中晚各一次,在这样的管理条件下大约12~15天出现原基;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采收,在水分的管理上执行干湿交替,通风良好,根据野生毛尖蘑的生长环境,白天人工控制加湿,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每次1h左右,晚间根据子实体生长情况用定时器控制湿度,每天配合通风3~4次;感观状态:菌袋料面土壤湿润,子实体不干燥,室内空气清新,不闷,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采收10~15天;采收:当子实体八分成熟,未弹射孢子,菌盖未开伞时进行适时采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野生毛尖蘑菌种的培育和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野生原生态环境调查及种源采集;通过实地调查、土样检测、毛尖蘑生长期温湿度变化曲线确定毛尖蘑原生态生长环境,确定毛尖蘑生长出菇期是8月中旬至9月上旬,整个生长期的温度范围10℃~23℃之间,湿度范围85%~100%之间,采集不同区域的种源,统一编号、备案后留作培育母种;步骤2,进行组织分离和提纯培育母种;组织分离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PH值自然;提纯复壮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0g、麦芽糖20g、酵母膏2g、KH2PO41g、MgSO40.5g、琼脂20g、水1000mL,PH值自然;取新鲜的子实体,在超净工作台内,用解剖刀取菌盖和菌柄交界处的菌肉组织接入斜面内,放入16℃~20℃恒温培养箱培养;待菌丝萌发长至1cm时,用接种钩挑取菌丝先端的菌丝接入到另一支试管培养基中央,塞紧棉塞,接种完毕后,将试管放于20℃恒温箱内培养,用此方法纯化二代后即为母种;挑取菌丝健壮、生长旺盛、无老化的试管放入1℃~4℃冰箱中保存,保存的菌种在使用前,需先将菌种置于适温下,让其活化,然后及时使用转管,否则不易成活;步骤3,原种培育;培养基制作配方为:大碴子50%,阔叶树木屑40%,石膏1%,农田土9%,含水量60%~62%;装料,将大碴子浸泡10~12h,用开水煮至中间无白心,用冷水冲洗滤干后加入混合的培养料中,再加入土,将培养料含水量调至62%,每瓶装料湿重470~490克;灭菌,采用高压灭菌121℃,时间为1.5~2.0h;常压灭菌时,在4h之内使灭菌锅温度达到100℃,保持100℃,6~8h;灭菌完毕后,应自然降压、降温;冷却和接种,将灭菌后的原种瓶搬进冷却室内,温度降至30℃以下备用;使用超净工作台、离子风配合酒精灯在无菌室中进行无菌操作;将母种接种到原种培养基上,每支试管接种原种4~5瓶;培养,将接种后的原种瓶立即放入温度控制在15~20℃、相对湿度30%左右的培养室内培养;培养10~15d后检查有无杂菌并及时剔除,直到菌丝长到瓶底,备用;原种生长周期55~60天;保存,将培育好的原种放入8℃~10℃储存室内,在卫生、干燥、无光环境下保存;步骤4,栽培种培育;培养料制作配方为:阔叶树木屑82%,麸皮15%,豆粉2%,石膏1%,含水量控制在60%~62%;选用聚乙烯或聚丙烯袋,用装袋机装袋,用窝口机窝口后插入菌棒;袋口无空隙,松紧、高度适当;灭菌,采用高压灭菌121℃,时间为1.5~2.0h;采用常压灭菌时,在4h之内使灭菌锅温度达到100℃,保持100℃,6~8h,灭菌完毕后,应自然降压、降温;接种,选择菌丝洁白、均匀、生长势强、无杂菌的原种作为接种材料,每瓶原种接种40~50袋栽培种;培养,接种后菌袋整齐排放在干燥清洁的培养室内,温度控制在15~20℃,相对湿度为30%左右;10~15d后检查有无杂菌,直至菌丝长到袋底,备用;栽培种生长周期70~85d;保存,经后熟15~20d的菌袋放置在8~10℃、卫生干燥、无光条件下保存;步骤5,室内层架栽培,具体方法如下:基础设施包括:出菇房、加湿器、培养架和塑料菌筐;每个出菇房面积在50~100m2,窗户上设置2~3个通风口,培养架选用不上锈的材质,高度1.5~1.8m,层架摆放,层间距离40~45cm,宽度适宜,长度依室内走向定制;菌筐规格长40cm,宽30cm,高23cm,每个出菇室内配备一个加湿器;在菌袋放入出菇室前三天将出菇室打扫干净,用甲醛、高锰酸钾或菇宝进行彻底熏蒸,使出菇室始终保持无杂菌状态;上架培养:将培养好经后熟的菌袋一端开口,上面覆盖0.5cm湿润的草炭土、大田土或松针落叶,摆放在培养架上,袋与袋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秀凤李贵春庞启亮刘柱李宏涛胡海冰刘昕哲许延敏梁延海
申请(专利权)人:大兴安岭地区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