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转支承装置和包括其的回转驱动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094542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03 01: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回转支承装置,所述支承装置包括壳体、齿轮、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多个连接孔、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位于壳体的外侧中段并环绕壳体一周,齿轮和第二凹槽位于壳体的外侧中段,齿轮和第二凹槽首尾相连并环绕壳体一周,第二凹槽的壁厚小于齿轮的壁厚,第一凹槽与齿轮和第二凹槽平行,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位于壳体的两端并以阶梯形式与壳体连接,多个连接孔分别位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上,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通过连接孔和连接组件与外部载荷连接。这种装置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减轻了支承装置的重量,提高了连接的稳固程度。

A slewing bearing device and a slewing drive system including the slewing support system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slewing bear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housing, a gear, a first connecting part, a second connecting part, a plurality of connecting holes, a first groove and a second groove. The first groove is located in the outer middle part of the housing and surrounds the housing one week. The gear and the second groove are located in the outer middle part of the housing, and the gear and the second groove are located in the outer middle part of the housing. The first groove is parallel to the gear and the second groove. The first connecting part and the second connecting part are respectively located at the two ends of the shell and are connected with the shell in a ladder form. A plurality of connecting holes are located on the first connecting part and the second connecting part respectively. The first connecting part and the second connecting part are connected with external loads through connecting holes and connecting components. The device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lightening the weight of the supporting device and improv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conn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回转支承装置和包括其的回转驱动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支承装置和包括其的系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回转支承装置和包括其的回转驱动系统。
技术介绍
回转驱动系统大型装卸机械以及一些大型设备中的核心部件,回转驱动系统一般主要包括基座、回转支承、蜗杆、顶板等组件。回转支承结构是回转驱动系统的核心部件,由内圈和外圈组成,之间设有滚动体钢球;外圈上设有齿和输出端,齿和蜗杆啮合,输出端与外部载荷连接:内圈与基座用螺栓连接。回转驱动系统在其使用寿命期间会因客户的超负载使用和恶劣工况造成螺栓松动,内圈移位,回转支承偏离基座中心,外圈和蜗杆不能正常啮合,回转装置不能正常运行。基于这种回转支承结构的回转装置的结构复杂、加工装配极其困难,耗时耗力,生产成本高而且效率低的缺点。同时现有的支承装置一般使用方型法兰输出,由于安装面有拔模斜度,与外部载荷装配后存在间隙过大的问题,方型输出端又不方便加工,只能用加工中心设备进行铣加工,加工效率低,成本高。综上所述,需要提供涉一种支承装置和包括其的系统,其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涉及一种回转驱动系统,其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回转支承装置,其中所述支承装置包括壳体、齿轮、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多个连接孔、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位于壳体的外侧中段并环绕壳体一周,齿轮和第二凹槽位于壳体的外侧中段,齿轮和第二凹槽首尾相连并环绕壳体一周,第二凹槽的壁厚小于齿轮的壁厚,第一凹槽与齿轮和第二凹槽平行,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位于壳体的两端并以阶梯形式与壳体连接,多个连接孔分别位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上,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通过连接孔和连接组件与外部载荷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回转支承装置,所述外部载荷连接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内圈或外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回转支承装置,所述连接组件为螺钉和螺母或铆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回转支承装置,所述齿轮环绕于回转支承装置的角度范围为90°~270°,第二凹槽环绕于回转支承装置的角度范围为270°~9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回转支承装置,所述支承装置由等温淬火球墨铸铁制成。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回转驱动系统,其中所述驱动系统包括基座、传动组件和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转支承装置,基座包括上基座和下基座,下基座包括空腔,上基座位于下基座上方,传动组件安装在下基座的空腔内,回转支承装置的中段与上基座连接并和传动组件接触,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回转驱动系统,其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固定组件、蜗杆和第二固定组件,蜗杆通过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定位在下基座的空腔内,第一固定组件用于固定蜗杆和通过第一固定组件安装的深度控制回转驱动系统的扭矩,运行时,外部动力装置带动蜗杆转动,蜗杆带动回转支承装置进行扭矩转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回转驱动系统,其中所述蜗杆包括杆体、螺纹和连接口,其中螺纹位于蜗杆的中段并与回转支承装置的齿轮啮合,连接口位于杆体的一端,连接口用于和外部动力装置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回转驱动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端盖、堵头和轴承,端盖螺接在下基座下部的一侧,蜗杆没有连接口的一端穿过轴承后与端盖连接,堵头安装在端盖的中心,端盖用于固定蜗杆,端盖还用于通过端盖螺接的深度来控制回转驱动系统的扭矩。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回转驱动系统,其中所述第二固定组件包括轴承、挡圈、油封和封盖,蜗杆具有连接口的一端先后穿过轴承、挡圈、油封和封盖,挡圈与下基座连接,封盖与下基座连接,油封用于防止传动组件内部油脂泄漏并防止外部雨水和灰尘进入空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回转驱动系统,其中所述上基座包括壳体、多个滚珠和凹槽,上基座的壳体呈圆环形并环绕在回转支承装置中段的外侧,上基座内侧的凹槽回转支承装置的第一凹槽相对接形成环状的腔体结构,多个滚珠安装在腔体结构中,滚珠用于防止回转支承装置平行位移的同时保证回转支承装置转动,第二凹槽用于减轻回转支承装置的重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回转驱动系统,其中所述上基座还包括第一堵塞、堵头、第二堵塞和两个油封,壳体的顶部有圆形的垂直穿孔,垂直穿孔的位置对准回转支承装置的第一凹槽的顶部,壳体的顶部侧面有水平穿孔,水平穿孔与垂直穿孔连通且连通位置在滚珠上方,堵头从垂直穿孔穿入并卡在滚珠上方,第一堵塞堵住水平穿孔,第二堵塞堵住垂直穿孔,两个油封分别位于壳一侧水平穿孔的下方和与水平穿孔相对的壳体的另一侧,垂直穿孔用于将滚珠装入由凹槽和第一凹槽形成的腔体结构,第一堵塞用于密封垂直穿孔,第二堵塞用于密封水平穿孔并固定堵头,油封用于防止内部油脂泄漏并防止外部雨水、灰尘等进入回转驱动系统内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回转驱动系统,其中所述下基座还包括L型支架和4个固定孔,下基座两侧的L型支架上各有两个固定孔,固定孔用于固定回转驱动系统。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回转驱动系统,其中所述基座由等温淬火球墨铸铁制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回转驱动系统,其中所述基座的上基座还包括两个止块,止块位于上基座的内环上半弧,止块用于限制回转支承装置的旋转角度。该回转支承装置和回转驱动系统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减轻了了支承装置的重量,降低了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机械加工成本;连接部采用了圆型法兰输出,提高了连接的稳固程度。附图说明参照附图,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这些附图仅仅用于举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并非意在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回转支承装置的立体图。图2示出了如图1所示的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回转支承装置的剖面图。图3示出了如图1所示的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回转支承装置的外部载荷连接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回转驱动系统的剖面图。图5示出了如图4所示的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回转驱动系统顶部的左侧视图。图6示出了如图4所示的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回转驱动系统的基座的立体图。图7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回转驱动系统基座的后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7和以下说明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可选实施方式以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如何实施和再现本专利技术。为了教导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已简化或省略了一些常规方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源自这些实施方式的变型或替换将落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下述特征能够以各种方式组合以形成本专利技术的多个变型。由此,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下述可选实施方式,而仅由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如图1-3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回转支承装置,所述支承装置3包括壳体30、齿轮31、第一连接部32、第二连接部33、多个连接孔34、第一凹槽35和第二凹槽36,第一凹槽35位于壳体30的外侧中段并环绕壳体30一周,齿轮31和第二凹槽36位于壳体30的外侧中段,齿轮31和第二凹槽36首尾相连并环绕壳体30一周,第二凹槽36的壁厚小于齿轮31的壁厚,第一凹槽35与齿轮31和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回转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装置包括壳体、齿轮、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多个连接孔、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位于壳体的外侧中段并环绕壳体一周,齿轮和第二凹槽位于壳体的外侧中段,齿轮和第二凹槽首尾相连并环绕壳体一周,第二凹槽的壁厚小于齿轮的壁厚,第一凹槽与齿轮和第二凹槽平行,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位于壳体的两端并以阶梯形式与壳体连接,多个连接孔分别位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上,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通过连接孔和连接组件与外部载荷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回转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装置包括壳体、齿轮、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多个连接孔、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位于壳体的外侧中段并环绕壳体一周,齿轮和第二凹槽位于壳体的外侧中段,齿轮和第二凹槽首尾相连并环绕壳体一周,第二凹槽的壁厚小于齿轮的壁厚,第一凹槽与齿轮和第二凹槽平行,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位于壳体的两端并以阶梯形式与壳体连接,多个连接孔分别位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上,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通过连接孔和连接组件与外部载荷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载荷连接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内圈或外圈。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转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为螺钉和螺母或铆钉。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转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环绕于回转支承装置的角度范围为90°~270°,第二凹槽环绕于回转支承装置的角度范围为270°~90°。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转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装置由等温淬火球墨铸铁制成。6.一种回转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系统包括基座、传动组件和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回转支承装置,基座包括上基座和下基座,下基座包括空腔,上基座位于下基座上方,传动组件安装在下基座的空腔内,回转支承装置的中段与上基座连接并和传动组件接触,运行时,外部动力装置带动传动组件转动,传动组件带动回转支承装置进行扭矩转动。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回转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固定组件、蜗杆和第二固定组件,蜗杆通过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定位在下基座的空腔内,第一固定组件用于固定蜗杆和通过第一固定组件安装的深度控制回转驱动系统的扭矩。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回转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蜗杆包括杆体、螺纹和连接口,其中螺纹位于蜗杆的中段并与回转支承装置的齿轮啮合,连接口位于杆体的一端,连接口用于和外部动力装置连接。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回转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锋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凯迈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