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施工用收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09117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02 2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力施工用收线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固定杆,且两个第一固定杆的相对面分别与第一驱动装置的左右两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轮的内表面卡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表面套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卡接在底板的上表面,第一转轴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柱。该电力施工用收线装置,通过第二电机、主动轮、从动轮、皮带、第二转轴、挡板、连接杆、挤压板、第二固定杆、螺纹帽、螺纹柱、第一转轴、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一电机之间的相互配合,当收取大量电缆线时不需要工作人员再搬运多个收线装置对电缆线进行收取,从而方便了工作人员的工作。

A take-up device for 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receiving device for 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 including a bottom plate, wherein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bottom plate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wo first fixed rods, and the opposite sides of the two first fixed rods are respectively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first driving device, and the first driving device engages with the second gear, and the second tooth.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wheel is clamped with a first rotating shaft, the surface of the first rotating shaft is sleeved with a first bearing, the first bearing is clamped on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bottom plate, and the top of the first rotating shaft is fixed with a threaded column. The coiling device for 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 needs no work when a large number of cables are collected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of the second motor, the driving wheel, the driven wheel, the belt, the second rotating shaft, the baffle, the connecting rod, the extrusion plate, the second fixed rod, the screw cap, the screw column, the first rotating shaft, the first gear, the second gear and the first motor. The staff carries more than one receiving device to collect the cable, thus facilitating the work of the staf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力施工用收线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力
,具体为一种电力施工用收线装置。
技术介绍
电力是以电能作为动力的能源。专利技术于19世纪70年代,电力的专利技术和应用掀起了第二次工业化高潮。成为人类历史18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之一,从此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20世纪出现的大规模电力系统是人类工程科学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组成的电力生产与消费系统。它将自然界的一次能源通过机械能装置转化成电力,再经输电、变电和配电将电力供应到各用户。在电力施工的过程中,常常利用收线装置对电缆线进行收取,但是大部分的收线装置不能够调节高度,因此使得收取的数量有限,当需要大量收取电缆线时,就需要多个收线装置对电缆线进行收取,非常的麻烦,从而给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力施工用收线装置,解决了在电力施工的过程中,常常利用收线装置对电缆线进行收取,但是大部分的收线装置不能够调节高度,因此使得收取的数量有限,当需要大量收取电缆线时,就需要多个收线装置对电缆线进行收取,非常的麻烦,从而给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不便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力施工用收线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固定杆,且两个第一固定杆的相对面分别与第一驱动装置的左右两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轮的内表面卡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表面套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卡接在底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一转轴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柱,所述螺纹柱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帽,所述螺纹帽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两个第二固定杆的相对面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二固定杆的顶端均与挤压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挤压板的下表面通过两个伸缩杆与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二固定杆位于两个伸缩杆之间,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电动推杆,且两个伸缩杆位于两个电动推杆之间,所述电动推杆的顶端通过连接板与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的左侧面卡接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的内表面套接有第二转轴,且两个第二转轴相对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挡板,且两个挡板的相对面分别与连接杆的左右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的表面卡接有从动轮,所述从动轮通过皮带与第二驱动装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两个第三固定杆的相对面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三固定杆的左端均与支撑板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滑轮,所述底板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把手。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机身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两个第一固定杆的相对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优选的,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机身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两个第三固定杆的相对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主动轮,所述主动轮通过皮带与从动轮传动连接。优选的,所述滑轮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滑轮分别位于底板下表面的四角处。优选的,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分别设置有蓄电池和控制面板,所述蓄电池的下表面与控制面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蓄电池的输出端与控制面板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控制面板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和电动推杆的输入端电连接。(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力施工用收线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电力施工用收线装置,通过第二电机、主动轮、从动轮、皮带、第二转轴、挡板、连接杆、挤压板、第二固定杆、螺纹帽、螺纹柱、第一转轴、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一电机之间的相互配合,当需要收取电缆线时,将电缆线的一端栓在连接杆上,使得第二电机工作带动主动轮转动,主动轮通过皮带带动从动轮转动,从动轮通过第二转轴带动挡板转动,挡板带动连接杆转动并收取电缆线,当收取的电缆线与底板快要接触时,使得电动推杆伸长并带动支撑板向上移动,同时支撑板带通过第二转轴带动挡板和连接杆向上移动,从而增大连接杆与底板的距离,使得连接杆能够收取更多的电缆线,当收取大量电缆线时不需要工作人员再搬运多个收线装置对电缆线进行收取,从而方便了工作人员的工作。(2)、该电力施工用收线装置,通过第一转轴、第一轴承和螺纹柱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得第一转轴在第一轴承内转动的更加平稳,从而使得第一转轴带动螺纹柱转动的更加平稳,且本技术结构紧凑,设计合理,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正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板、2第一固定杆、3第一驱动装置、31第一电机、32第一齿轮、4第二齿轮、5第一转轴、6螺纹柱、7螺纹帽、8第二固定杆、9挤压板、10伸缩杆、11电动推杆、12连接板、13支撑板、14第二轴承、15第二转轴、16挡板、17连接杆、18第二驱动装置、181第二电机、182主动轮、19皮带、20从动轮、21滑轮、22第三固定杆、23把手、24蓄电池、25控制面板、26第一轴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力施工用收线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固定杆2,且两个第一固定杆2的相对面分别与第一驱动装置3的左右两侧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杆2,使得第一电机31的固定更加稳定,从而避免第一电机31工作时机身的转动,从而使得第一电机31的工作状态更加稳定,第一驱动装置3与第二齿轮4啮合,第一驱动装置3包括第一电机31,第一电机31机身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两个第一固定杆2的相对面固定连接,第一电机3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32,第一齿轮32与第二齿轮4啮合,通过设置第一驱动装置3,使得第一电机31工作带动第一齿轮32转动,第一齿轮32带动第二齿轮4转动,第二齿轮4通过第一转轴5带动螺纹柱6转动,使得螺纹帽7在与螺纹柱6的螺纹连接作用下通过第三固定杆8带动挤压板9向上移动,第二齿轮4的内表面卡接有第一转轴5,第一转轴5的表面套接有第一轴承26,第一轴承26卡接在底板1的上表面,第一转轴5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柱6,通过第一转轴5、第一轴承26和螺纹柱6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得第一转轴5在第一轴承26内转动的更加平稳,从而使得第一转轴5带动螺纹柱6转动的更加平稳,螺纹柱6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帽7,螺纹帽7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两个第二固定杆8的相对面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二固定杆8的顶端均与挤压板9的下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两个第二固定杆8,使得螺纹帽7能够通过第二固定杆8带动挤压板9上下移动,挤压板9的下表面通过两个伸缩杆10与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二固定杆8位于两个伸缩杆10之间,通过设置两个伸缩杆10,使得挤压板9上下升降时更加平稳,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电动推杆11,且两个伸缩杆10位于两个电动推杆11之间,通过设置电动推杆11,使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力施工用收线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固定杆(2),且两个第一固定杆(2)的相对面分别与第一驱动装置(3)的左右两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3)与第二齿轮(4)啮合,所述第二齿轮(4)的内表面卡接有第一转轴(5),所述第一转轴(5)的表面套接有第一轴承(26),所述第一轴承(26)卡接在底板(1)的上表面,所述第一转轴(5)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柱(6),所述螺纹柱(6)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帽(7),所述螺纹帽(7)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两个第二固定杆(8)的相对面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二固定杆(8)的顶端均与挤压板(9)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挤压板(9)的下表面通过两个伸缩杆(10)与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二固定杆(8)位于两个伸缩杆(10)之间,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电动推杆(11),且两个伸缩杆(10)位于两个电动推杆(11)之间,所述电动推杆(11)的顶端通过连接板(12)与支撑板(1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13)的左侧面卡接有第二轴承(14),所述第二轴承(14)的内表面套接有第二转轴(15),且两个第二转轴(15)相对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挡板(16),且两个挡板(16)的相对面分别与连接杆(17)的左右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15)的表面卡接有从动轮(20),所述从动轮(20)通过皮带(19)与第二驱动装置(18)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18)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两个第三固定杆(22)的相对面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三固定杆(22)的左端均与支撑板(13)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滑轮(21),所述底板(1)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把手(2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力施工用收线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固定杆(2),且两个第一固定杆(2)的相对面分别与第一驱动装置(3)的左右两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3)与第二齿轮(4)啮合,所述第二齿轮(4)的内表面卡接有第一转轴(5),所述第一转轴(5)的表面套接有第一轴承(26),所述第一轴承(26)卡接在底板(1)的上表面,所述第一转轴(5)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柱(6),所述螺纹柱(6)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帽(7),所述螺纹帽(7)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两个第二固定杆(8)的相对面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二固定杆(8)的顶端均与挤压板(9)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挤压板(9)的下表面通过两个伸缩杆(10)与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二固定杆(8)位于两个伸缩杆(10)之间,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电动推杆(11),且两个伸缩杆(10)位于两个电动推杆(11)之间,所述电动推杆(11)的顶端通过连接板(12)与支撑板(1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13)的左侧面卡接有第二轴承(14),所述第二轴承(14)的内表面套接有第二转轴(15),且两个第二转轴(15)相对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挡板(16),且两个挡板(16)的相对面分别与连接杆(17)的左右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15)的表面卡接有从动轮(20),所述从动轮(20)通过皮带(19)与第二驱动装置(18)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18)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两个第三固定杆(22)的相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蓉雅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谷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