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龙交专利>正文

自动开收伞手把控制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879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结构简单、制造工艺简化的自动开收伞手把控制机构,其包括手把主体、控制器、按钮组、切换器及弹簧;手把主体轴向设有承接中棒组成部分的腔体,一侧设有按钮容置孔;控制器,其是固定于手把主体腔室中,其一侧轴向开设有滑槽,控制器内壁与滑槽相对的位置上嵌设有一弓形弹片;按钮组的按钮环是套置于控制器上后卡在手把主体的容置孔上,在按钮环的内侧设有与中棒组成部分配合的斜面凸台,在此斜面凸台的位置且在按钮环的外侧与手把主体之间径向设有复位弹簧;切换器为一具弹性的近“U”形,其是活动设置于控制器的滑槽上,此切换器的长边是伸于控制器的滑槽外而沿滑槽上下移动;弹簧是置于控制器的底部并顶持着切换器。(*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直骨式或多折式伞具的自动开收伞手把控制机构
技术介绍
早期的雨伞需用手将伞骨架往上推至一定位置方能将雨伞撑开,一旦骤雨急下时往往来不及将雨伞撑开便已淋湿了。有人便设计出一种雨伞,在手把处设有一按钮,按下该按钮即可自动将雨伞打开而不具有自动收伞功能,在欲乘车时仍需要两手并用将雨伞收折才能进入车内,而在此短暂时间内仍易遭雨水淋湿,如此便失去雨伞本身的方便性。因此,可以自动开收的伞具便应运而生,如专利号为及,即是本设计人开发的多折式自动开收伞及直骨式自动开收伞。其都是通过重复按压手把的按钮并配合伞具的开伞机构、中棒组成部分及变比机构以实现自动开收伞具的功能。由于手把中承担着开收的两项开关的功能,因此手把控制装置的设计即是此自动开收伞具的重中之重。如图1、2所示的是多折式自动开收伞的手把控制装置,其主要包括一手把主体1’、一按钮组2’及一手把外壳3’,手把主体1’上轴向设有承接中棒组成部分C’的腔体11’,主体1’上方设有一挡墙12’,紧靠挡墙12’下方径向设有一容置按钮21’的空腔13’,空腔13’敞口的两侧分别由销钉X’固定有回复弹片14’及杠杆活动片15’,回复弹片14’下方设有一回复弹簧141’,与回复弹片141’比邻而居设有一容置控扣片16’的槽17’,控扣片16’承接一弹簧18’而由固定块19’固定于手把主体1’上,同时与杠杆活动片15’抵接;按钮组2’由按钮21’及开收伞切换器22’组成,且二者通过销钉X’固定在一起,同时在按钮21’及开收伞切换器22’之间设有一弹簧23’,开收伞切换器22’中部为容置中棒组成部分C’及开伞机构B’中下巢B2’的空间,按钮21’扣在上述的回复弹片14’上与开收伞切换器22’容置于手把主体1’的空腔13’内;开伞机构B’的下巢B2’上对应开收伞切换器22’的位置设有一扣槽B21’;开收伞切换器22对应于扣槽B21’设有一斜面凸块221’;手把外壳3’为一套接手把主体1’的壳体,其上设有容置按钮的“U”形槽31’。如图3、4所示的是直骨式自动开收伞的手把控制装置,其同样是包括一手把主体1”、一按钮组2”及一手把外壳3”,手把主体1”上轴向设有承接中棒组成部分C”的腔体11”,手把主体1”上方设有一挡墙12”,紧靠挡墙12”下方径向设有一容置按钮21的空腔13”,空腔13”敞口的两侧分别由销钉X”固定有回复弹片14”及杠杆活动片15”,回复弹片14”下方设有一回复弹簧141”,与回复弹片14”比邻而居设有一容置控扣片16”的槽17”,控扣片16”承接一弹簧18”而由固定块19”固定于手把主体1”上,同时与杠杆活动片15”抵接;按钮组2”由按钮21”及开收伞切换器22”组成,且二者通过销钉X”固定在一起,同时在按钮21”及开收伞切换器22”之间设有一弹簧23”,开收伞切换器22”中部为容置中棒组成C”部分的空间,中棒组成部分C”的外管C2”下方设有一扣槽C21”;开收伞切换器22”对应于中棒组成部分C”的外管C2”扣槽C21”设有一斜面凸块221”;按钮21”扣在上述的回复弹片14”上与开收伞切换器22”容置于手把主体1”的空腔11”内;手把外壳3”为一套接手把主体1”的壳体,其上设有容置按钮的“U”形槽31”。由上述的两种结构可知,此两种形式的自动开收伞的手把控制装置,二者结构组成基本相同,区别仅是在于前者是控制开伞机构的下巢,后者是控制中棒组成部分的外管。但是二者的手把控制装置的部件都较多,结构相对复杂,因此装配工序繁琐,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另外由于部件多,令整个手把体积相对较大,尤其是应用于直骨式自动开收伞时,体积较大的手把会影响伞具的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有效缩小手把体积的自动开收伞手把控制机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自动开收伞手把控制机构,其包括一手把主体、一控制器、一按钮组、一切换器及一弹簧;手把主体轴向设有承接中棒组成部分的腔体,一侧设有按钮容置孔;控制器为一笔筒形,其是固定于手把主体腔室中,其一侧轴向开设有滑槽,控制器内壁上与滑槽相对的位置嵌设有一弓形弹片;按钮组是包括一按钮环及一复位弹簧,按钮环是套置于控制器上后卡在手把主体的容置孔上,且按钮环的按压部可伸置于控制器的滑槽中,在按钮环的内侧设有与中棒组成部分配合的斜面凸台,在此斜面凸台的位置且在按钮环的外侧与手把主体之间径向设有复位弹簧;切换器为一具弹性的近“U”形,其是活动设置于控制器的滑槽上,此切换器的长边是伸于控制器的滑槽外而沿滑槽上下移动;弹簧是置于控制器的底部并顶持着切换器。按钮环的按压部内侧设有可伸置于控制器滑槽中的凸块。控制器的滑槽是设为“T”字形,上部开槽孔对应上述凸块的大小,下部开槽孔对应切换器的宽度。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技术的手把控制机构,省去了在先设计中的销钉、回复弹片、杠杆活动片、控扣片及固定块等部件,并且手把主体的结构较在先设计结构亦有所简化,因此其整体的部件少,如此在加工过程中,制造工艺简单、可有效降低其制造成本;另外由于部件少可以从整体上缩小手把的体积。附图说明图1为在先设计一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在先设计一的组合剖视图;图3为在先设计二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在先设计二的组合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收伞状态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开伞动作剖视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收伞动作剖视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收伞状态剖视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开伞动作剖视图一;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开伞动作剖视图二;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收伞动作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并配合图6至11所示,为本技术手把控制机构,是配合伞具的开伞机构、中棒组成部分、变比机构而实施自动开收伞的功能;手把控制机构,其主要包括一手把主体1、一按钮组2、一控制器3、一切换器4及一弹簧5;手把主体1轴向设有承接中棒组成部分的腔体11,一侧设有按钮容置孔12;控制器3为一笔筒形,其是固定于手把主体1腔室11中,其一侧轴向开设有滑槽31,该滑槽31为“T”字型滑槽,即上部开槽孔311对应下述凸块211的大小,下部开槽孔312对应下述切换器4的宽度,控制器3内壁上与滑槽31相对的位置嵌设有一弓形弹片32;按钮组2是包括一按钮环21及一复位弹簧22,按钮环21是套置于控制器3上后卡在手把主体1的容置孔12上,且按钮环21的按压部内壁凸设有凸块211,此凸块211可伸置于控制器3的上部开槽孔311中,在按钮环21的内侧设有与中棒组成部分C配合的斜面凸台212,在此凸台212的位置且在按钮环21的外侧与手把主体1之间径向设有复位弹簧22; 切换器4为一具弹性的近“U”形,其是以短边41向内长边42向外的方向活动设置于控制器3的滑槽31上,此切换器4的长边42是伸于控制器3的滑槽31外而沿下部开槽孔312上下移动;弹簧5是置于控制器3的底部并顶持着切换器4的底边。当本技术的手把控制机构A应用于多折式自动开收伞具时,如图6所示,其中开伞机构由上巢、下巢B2及伞骨部分(图中未示出)组成;首先依次将复位弹簧22及按钮环21通过容置孔12置于手把主体1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开收伞手把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手把主体、一控制器、一按钮组、一切换器及一弹簧;手把主体轴向设有承接中棒组成部分的腔体,一侧设有按钮容置孔;控制器为一笔筒形,其是固定于手把主体腔室中,其一侧轴向开设有滑槽,控 制器内壁与滑槽相对的位置上嵌设有一弓形弹片;按钮组是包括一按钮环及一复位弹簧,按钮环是套置于控制器上后卡在手把主体的容置孔上,且按钮环的按压部可伸置于控制器的滑槽中,在按钮环的内侧设有与中棒组成部分配合的斜面凸台,在此斜面凸台的位置 且在按钮环的外侧与手把主体之间径向设有复位弹簧;切换器为一具弹性的近“U”形,其是活动设置于控制器的滑槽上,此切换器的长边是伸于控制器的滑槽外而沿滑槽上下移动;弹簧是置于控制器的底部并顶持着切换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龙交
申请(专利权)人:周龙交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