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轿厢底部安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08778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02 22: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梯轿厢底部安全装置,包括轿厢本体、底部防护机构以及顶部防护机构,所述底部防护机构设置在轿厢本体下端面上,所述底部防护机构包括下防护板、前顶杆、前导向筒、前橡胶塞、前弹簧、真空筒、后弹簧、后橡胶塞、后导向筒、后顶杆、伸缩杆、压板以及推板,所述顶部防护机构设置在轿厢本体后侧面中部位置,所述顶部防护机构包括后导向槽、后齿条、载板、后齿轮、前导向槽、导向板、支撑块、前齿轮、前齿条以及开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实现了底部缓冲防护功能,还实现了轿厢本体内顶部板材辅助支撑功能。

Safety device for bottom of elevator car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bottom safety device of an elevator car, including a car body, a bottom protection mechanism and a top protection mechanism. The bottom protection mechanism is arranged on the lower end surface of the car body, and the bottom protection mechanism comprises a lower protection plate, a front jack rod, a front guide cylinder, a front rubber plug, a front spring, a vacuum cylinder and a rear bullet. Spring, rear rubber plug, rear guide barrel, rear ejector, telescopic rod, compression plate and push plate, the top protection mechanism is arranged in the middle position of the rear side of the car body, and the top protection mechanism comprises a rear guide groove, a rear rack, a load plate, a rear gear, a front guide groove, a guide plate, a support block, a front gear, a front rack and an opening. Compared with the prior art, the invention has the following beneficial effects: the bottom buffer protection function is realized, and the auxiliary support function of the top plate in the car body is realiz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梯轿厢底部安全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电梯轿厢底部安全装置,属于电梯设备领域。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电梯轿厢底部防护性能不佳,防冲击能力不强,安全系数较低,现有技术中的电梯轿厢顶部无辅助支撑结构,极易造成顶部板材坠落,砸伤使用人员的情况发生,所以急需要一种电梯轿厢底部安全装置来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梯轿厢底部安全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梯轿厢底部安全装置,包括轿厢本体、底部防护机构以及顶部防护机构,所述底部防护机构设置在轿厢本体下端面上,所述底部防护机构包括下防护板、前顶杆、前导向筒、前橡胶塞、前弹簧、真空筒、后弹簧、后橡胶塞、后导向筒、后顶杆、伸缩杆、压板以及推板,所述顶部防护机构设置在轿厢本体后侧面中部位置,所述顶部防护机构包括后导向槽、后齿条、载板、后齿轮、前导向槽、导向板、支撑块、前齿轮、前齿条以及开口。进一步地,在所述底部防护机构中,所述下防护板设置在轿厢本体下侧面上,所述前顶杆固定在下防护板上侧面前部位置,且前顶杆上端安装在前导向筒内,所述前导向筒焊接在轿厢本体下端面前部,所述前橡胶塞固定在前顶杆上端面上,所述前弹簧固定在前导向筒内上侧面上,且前弹簧下端与前橡胶塞相连接,所述真空筒固定在轿厢本体下侧面右部位置,所述后弹簧固定在后导向筒内上侧面上,且后弹簧下端与后橡胶塞相连接,所述后橡胶塞固定在后顶杆上端面上,所述后导向筒焊接在轿厢本体下端面后部,所述后顶杆安装在下防护板上侧面后部,且后顶杆上端安装在后导向筒内,所述伸缩杆装配在真空筒内右部,且伸缩杆右端延伸至真空筒右侧面外,所述压板固定在伸缩杆右端面上,所述推板安装在伸缩杆左端面上。进一步地,所述下防护板下端面中部开设有球形凹槽,所述前弹簧与后弹簧规格相同,在实际使用时,当轿厢本体发生坠落后,电梯井内的空气快速聚集至下防护板下侧面上的球形凹槽内,进而聚集的气流形成顶升力,同时将下防护板接触地面后,下防护板受轿厢本体挤压,进而轿厢本体带动前导向筒以及后导向筒同时向下移动,进而前顶杆上的前橡胶塞挤压前弹簧,后顶杆上的后橡胶塞挤压后弹簧,继而前弹簧以及后弹簧发生弹性变形,并吸收轿厢本体的冲击力,从而实现了轿厢本体坠落冲击力的吸收功能。进一步地,所述前导向筒环形侧面上安装有输气管一,所述输气管一后端与真空筒环形侧面相连接,所述后导向筒环形侧面上安装有输气管二,所述输气管二前端与真空筒环形侧面相连接,在实际使用时,当轿厢本体发生坠落后,电梯井内的空气快速聚集至下防护板下侧面上的球形凹槽内,进而聚集的气流形成顶升力,同时将下防护板接触地面后,下防护板受轿厢本体挤压,进而轿厢本体带动前导向筒以及后导向筒同时向下移动,进而前顶杆上的前橡胶塞挤压前弹簧,后顶杆上的后橡胶塞挤压后弹簧,同时前橡胶塞将前导向筒内的空气输送至输气管一,输气管一将空气输送至真空筒内,后橡胶塞将后导向筒内的空气输送至输气管二,输气管二将空气输送至真空筒内,真空筒内气压增大,推动推板向右移动,推板推动伸缩杆向右移动,伸缩杆向右移动带动压板向右移动,继而压板与电梯井内壁接触,增加了摩擦力,降低了轿厢本体下降的速度。进一步地,在所述顶部防护机构中,所述后导向槽开设在轿厢本体后侧面中部位置,所述后齿条固定在载板前端面上,且后齿条与后齿轮相啮合,所述载板固定在下防护板后端面上,所述后齿轮与前齿轮前后对称安装在开口内,且后齿轮与前齿轮相啮合,所述前导向槽开设在轿厢本体内后侧面中部,所述导向板固定在前齿条上端面上,所述支撑块固定在导向板前侧面上,所述前齿条安装在前导向槽内,所述开口开设在后导向槽内前侧面上部。进一步地,所述后齿轮通过转轴一与开口相连接,在实际使用时,当轿厢本体发生坠落后,电梯井内的空气快速聚集至下防护板下侧面上的球形凹槽内,进而聚集的气流形成顶升力,同时将下防护板接触地面后,轿厢本体在势能作用下继续向下移动,继而轿厢本体带动后齿轮通过转轴一在开口内转动,同时后齿条在后导向槽内向上移动,进而实现了下防护板导向移动功能。进一步地,所述前齿轮通过转轴二与开口相连接,所述支撑块上端面加工有防滑纹,所述防滑纹横截面呈波浪形,在实际使用时,当轿厢本体发生坠落后,电梯井内的空气快速聚集至下防护板下侧面上的球形凹槽内,进而聚集的气流形成顶升力,同时将下防护板接触地面后,轿厢本体在势能作用下继续向下移动,继而轿厢本体带动后齿轮通过转轴一在开口内转动,后齿轮带动前齿轮通过转轴二在开口内转动,前齿轮转动带动前齿条在前导向槽内向上移动,前齿条向上移动带动导向板向上移动,导向板向上移动带动支撑块向上移动,进而支撑块与轿厢本体内上侧面紧密贴合,从而实现了轿厢本体底部防护功能,避免了轿厢本体内顶部板材坠落的情况发生。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电梯轿厢底部安全装置,因本专利技术添加了下防护板、前顶杆、前导向筒、前橡胶塞、前弹簧、真空筒、后弹簧、后橡胶塞、后导向筒、后顶杆、伸缩杆、压板以及推板,实现了底部缓冲防护功能。因本专利技术添加了后导向槽、后齿条、载板、后齿轮、前导向槽、导向板、支撑块、前齿轮、前齿条以及开口,实现了轿厢本体内顶部板材辅助支撑功能。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电梯轿厢底部安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电梯轿厢底部安全装置中底部防护机构的右视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电梯轿厢底部安全装置中底部防护机构的主视局部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电梯轿厢底部安全装置中顶部防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部防护机构、2-顶部防护机构、3-轿厢本体、101-下防护板、102-前顶杆、103-前导向筒、104-前橡胶塞、105-前弹簧、106-真空筒、107-后弹簧、108-后橡胶塞、109-后导向筒、110-后顶杆、111-伸缩杆、112-压板、113-推板、201-后导向槽、202-后齿条、203-载板、204-后齿轮、205-前导向槽、206-导向板、207-支撑块、208-前齿轮、209-前齿条、210-开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请参阅图1-图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梯轿厢底部安全装置,包括轿厢本体3、底部防护机构1以及顶部防护机构2,底部防护机构1设置在轿厢本体3下端面上,底部防护机构1包括下防护板101、前顶杆102、前导向筒103、前橡胶塞104、前弹簧105、真空筒106、后弹簧107、后橡胶塞108、后导向筒109、后顶杆110、伸缩杆111、压板112以及推板113,顶部防护机构2设置在轿厢本体3后侧面中部位置,顶部防护机构2包括后导向槽201、后齿条202、载板203、后齿轮204、前导向槽205、导向板206、支撑块207、前齿轮208、前齿条209以及开口210。在底部防护机构1中,下防护板101设置在轿厢本体3下侧面上,前顶杆102固定在下防护板101上侧面前部位置,且前顶杆102上端安装在前导向筒103内,前导向筒103焊接在轿厢本体3下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轿厢底部安全装置,包括轿厢本体、底部防护机构以及顶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防护机构设置在轿厢本体下端面上,所述底部防护机构包括下防护板、前顶杆、前导向筒、前橡胶塞、前弹簧、真空筒、后弹簧、后橡胶塞、后导向筒、后顶杆、伸缩杆、压板以及推板,所述顶部防护机构设置在轿厢本体后侧面中部位置,所述顶部防护机构包括后导向槽、后齿条、载板、后齿轮、前导向槽、导向板、支撑块、前齿轮、前齿条以及开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轿厢底部安全装置,包括轿厢本体、底部防护机构以及顶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防护机构设置在轿厢本体下端面上,所述底部防护机构包括下防护板、前顶杆、前导向筒、前橡胶塞、前弹簧、真空筒、后弹簧、后橡胶塞、后导向筒、后顶杆、伸缩杆、压板以及推板,所述顶部防护机构设置在轿厢本体后侧面中部位置,所述顶部防护机构包括后导向槽、后齿条、载板、后齿轮、前导向槽、导向板、支撑块、前齿轮、前齿条以及开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轿厢底部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部防护机构中,所述下防护板设置在轿厢本体下侧面上,所述前顶杆固定在下防护板上侧面前部位置,且前顶杆上端安装在前导向筒内,所述前导向筒焊接在轿厢本体下端面前部,所述前橡胶塞固定在前顶杆上端面上,所述前弹簧固定在前导向筒内上侧面上,且前弹簧下端与前橡胶塞相连接,所述真空筒固定在轿厢本体下侧面右部位置,所述后弹簧固定在后导向筒内上侧面上,且后弹簧下端与后橡胶塞相连接,所述后橡胶塞固定在后顶杆上端面上,所述后导向筒焊接在轿厢本体下端面后部,所述后顶杆安装在下防护板上侧面后部,且后顶杆上端安装在后导向筒内,所述伸缩杆装配在真空筒内右部,且伸缩杆右端延伸至真空筒右侧面外,所述压板固定在伸缩杆右端面上,所述推板安装在伸缩杆左端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梯轿厢底部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防护板下端面中部开设有球形凹槽,所述前弹簧与后弹簧规格相同,在实际使用时,当轿厢本体发生坠落后,电梯井内的空气快速聚集至下防护板下侧面上的球形凹槽内,进而聚集的气流形成顶升力,同时将下防护板接触地面后,下防护板受轿厢本体挤压,进而轿厢本体带动前导向筒以及后导向筒同时向下移动,进而前顶杆上的前橡胶塞挤压前弹簧,后顶杆上的后橡胶塞挤压后弹簧,继而前弹簧以及后弹簧发生弹性变形,并吸收轿厢本体的冲击力,从而实现了轿厢本体坠落冲击力的吸收功能。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梯轿厢底部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向筒环形侧面上安装有输气管一,所述输气管一后端与真空筒环形侧面相连接,所述后导向筒环形侧面上安装有输气管二,所述输气管二前端与真空筒环形侧面相连接,在实际使用时,当轿厢本体发生坠落后,电梯井内的空气快速聚集至下防护板下侧面上的球形凹槽内,进而聚集的气流形成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韶峰李均乐陈启欣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森泰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