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虾共作的生态种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080467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02 20: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稻虾共作的生态种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稻田硬环境准备;2)稻田软环境准备;3)种稻;4)放虾;5)养殖管理;6)捕虾。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天然的生态养殖模式,利用自然界生物循环系统,利用田沟养殖虾捕食稻田中的敌害生物,避免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净化水质,降低污染。利用动植物之间的互补作用进行稻虾连作,实现稻虾养殖并重,稻米和虾无公害,绿色环保。同时采用连续养殖,使虾的生存繁殖环境保持稳定,产量高,进而构建了稻虾连作生态养殖技术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进行。

An ecological cultivation method of rice and shrimp co cultur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ecological breeding method for rice and shrimp co-operation, which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1) preparation of paddy field hard environment; 2) preparation of paddy field soft environment; 3) planting rice; 4) releasing shrimp; 5) culture management; 6) shrimp fishing. The invention adopts the natural ecological cultivation mode, utilizes the natural biological circulation system, utilizes the field ditch culture shrimp to prey on the enemy pests in the paddy field, avoids the u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s, purifies the water quality and reduces pollution. Rice and shrimp continuous cropping can be realized by using the complementary effect of animals and plants, so as to lay equal stress on rice and shrimp culture, and the rice and shrimp are pollution-free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t the same time, continuous culture was adopted to keep the shrimp's living and breeding environment stable and high yield, and then the ecological culture technology system of rice-shrimp continuous cropping was constructed to realize the simultaneous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稻虾共作的生态种养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于农作物及水产养殖领域,特别指一种稻虾共作的生态种养方法。
技术介绍
生态种植养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特点是根据种养殖动植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系统,通过相应的种养殖技术和管理措施,使动植物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和区域内共同生长,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克氏原螯虾隶属节支动物门、甲壳纲、原螯虾属,又名小龙虾。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是目前虾类增养殖的主要品种。近几年由于市场需求急剧增加,小龙虾天然资源急剧减少,价格逐步走高,因此通过人工科学养殖来满足市场需求。为了考虑经济效益,目前采用稻田综合套养规模与面积迅速增加。但目前稻田养殖方法与模式不当,产出的小龙虾普遍存在个体较小、色泽较差且病害较多,使得小龙虾的成活率与产量均受到影响,且不能保证养殖户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另外,由于目前稻田养殖的小龙虾多喂食人工复配的饲料,产生的小龙虾口感与营养差,达不到天然小龙虾的营养。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加以改进和创新,提供一种稻虾共作的生态种养方法。本专利技术包括以下步骤:1、稻田硬环境准备: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能力强,生态环境良好,周围无污染源,土壤肥沃,底质自然结构的稻田,并对该稻田田埂进行加高加固,使田埂高出稻田平面40-50cm,田埂宽在80-100cm;然后沿田埂内侧挖S形深水沟,S形沟的弧度参照水稻行间距,沟底外深内浅,深水沟的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0%左右,并设多个进、排水口及防逃网。2、稻田软环境准备:采用生石灰对稻田和深水沟进行消毒,然后对稻田每亩施尿素30kg、过磷酸钙25kg、秸秆灰60kg;对深水沟每亩施用腐熟的农家肥30-40kg,并在沟内移植水生植物培养。3、种稻:在消毒并育肥后的稻田插入茎秆粗壮、抗倒伏、抗病害、耐肥力的水稻品种秧苗,插秧的密度为株距15-20cm、行距25-30cm,养殖深水沟不栽种;后期进行正常水稻种植管理即可。4、放虾:待深水沟内水生植物成活之后即可投入幼虾,按每亩稻田投放幼虾3-4kg稻田深水沟内,虾的雌雄比例为2-3∶1,投入前半个月幼虾以水生植物及微生物为食;半年月后选择投放一些螺蛳、河蚌肉、小杂鱼、蚯蚓、青草和水葫芦作为饲料,动物性饲料与植物性饲料按2∶1的比例投放,每日投喂饲料量占池中虾总体重的8%左右。5、养殖管理:每月泼洒一次生石灰水或投施一次磷酸二氢钙,每次3kg/亩,交叉使用,并注换新水,每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注水位在20cm左右;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内,每天往稻田加灌新鲜水,加灌的新鲜水漫过深水沟2-3cm,使小龙虾摄食水面上的稻花;水稻浅水期将深水沟内的沉淀物捞出均匀抛洒于田间作稻肥。6、捕虾:达到成虾规格后即进行捕捞,当成虾较多时,则将稻田存水在稻田和/或环沟中放笼捕捞;当成虾较少时,则将稻田排水,在稻田深水沟中放笼捕捞;每次捕挥留存1/4的成虾存田,消毒处理后即可进行第二轮放虾养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放养的虾为克氏原螯虾。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所述深水沟最深处为1米。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采用天然的生态养殖模式,利用自然界生物循环系统,利用田沟养殖虾捕食稻田中的敌害生物,避免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净化水质,降低污染。利用动植物之间的互补作用进行稻虾连作,实现稻虾养殖并重,稻米和虾无公害,绿色环保。同时采用连续养殖,使虾的生存繁殖环境保持稳定,产量高,进而构建了稻虾连作生态养殖技术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进行。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几个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1、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能力强,生态环境良好,周围无污染源,土壤肥沃,底质自然结构的稻田,并对该稻田田埂进行加高加固,使田埂高出稻田平面40cm,田埂宽在80cm;然后沿田埂内侧挖S形深水沟,S形沟的弧度参照水稻行间距,沟底外深内浅,最深处为1米,深水沟的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0%,并设多个进、排水口及防逃网。2、采用生石灰对稻田和深水沟进行消毒,然后对稻田每亩施尿素30kg、过磷酸钙25kg、秸秆灰60kg;对深水沟每亩施用腐熟的农家肥30kg,并在沟内移植水生植物培养。3、在消毒并育肥后的稻田插入茎秆粗壮、抗倒伏、抗病害、耐肥力的水稻品种秧苗,插秧的密度为株距15cm、行距30cm,养殖深水沟不栽种;后期进行正常水稻种植管理即可。4、待深水沟内水生植物成活之后即可投入克氏原螯虾幼虾,按每亩稻田投放幼虾3kg稻田深水沟内,虾的雌雄比例为2∶1,投入前半个月幼虾以水生植物及微生物为食;半年月后选择投放一些螺蛳、河蚌肉、小杂鱼、蚯蚓、青草和水葫芦作为饲料,动物性饲料与植物性饲料按2∶1的比例投放,每日投喂饲料量占池中虾总体重的8%。5、每月泼洒一次生石灰水或投施一次磷酸二氢钙,每次3kg/亩,交叉使用,并注换新水,每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注水位在20cm;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内,每天往稻田加灌新鲜水,加灌的新鲜水漫过深水沟2cm,使小龙虾摄食水面上的稻花;水稻浅水期将深水沟内的沉淀物捞出均匀抛洒于田间作稻肥。6、达到成虾规格后即进行捕捞,当成虾较多时,则将稻田存水在稻田和/或环沟中放笼捕捞;当成虾较少时,则将稻田排水,在稻田深水沟中放笼捕捞;每次捕挥留存1/4的成虾存田,消毒处理后即可进行第二轮放虾养殖。实施例2:1、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能力强,生态环境良好,周围无污染源,土壤肥沃,底质自然结构的稻田,并对该稻田田埂进行加高加固,使田埂高出稻田平面50cm,田埂宽在100cm;然后沿田埂内侧挖S形深水沟,S形沟的弧度参照水稻行间距,沟底外深内浅,最深处为1米,深水沟的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2%,并设多个进、排水口及防逃网。2、采用生石灰对稻田和深水沟进行消毒,然后对稻田每亩施尿素30kg、过磷酸钙25kg、秸秆灰60kg;对深水沟每亩施用腐熟的农家肥40kg,并在沟内移植水生植物培养。3、在消毒并育肥后的稻田插入茎秆粗壮、抗倒伏、抗病害、耐肥力的水稻品种秧苗,插秧的密度为株距20cm、行距25cm,养殖深水沟不栽种;后期进行正常水稻种植管理即可。4、待深水沟内水生植物成活之后即可投入克氏原螯虾幼虾,按每亩稻田投放幼虾4kg稻田深水沟内,虾的雌雄比例为3∶1,投入前半个月幼虾以水生植物及微生物为食;半年月后选择投放一些螺蛳、河蚌肉、小杂鱼、蚯蚓、青草和水葫芦作为饲料,动物性饲料与植物性饲料按2∶1的比例投放,每日投喂饲料量占池中虾总体重的10%。5、每月泼洒一次生石灰水或投施一次磷酸二氢钙,每次3kg/亩,交叉使用,并注换新水,每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注水位在25cm;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内,每天往稻田加灌新鲜水,加灌的新鲜水漫过深水沟3cm,使小龙虾摄食水面上的稻花;水稻浅水期将深水沟内的沉淀物捞出均匀抛洒于田间作稻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稻虾共作的生态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稻田硬环境准备: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能力强,生态环境良好,周围无污染源,土壤肥沃,底质自然结构的稻田,并对该稻田田埂进行加高加固,使田埂高出稻田平面40‑50cm,田埂宽在80‑100cm;然后沿田埂内侧挖S形深水沟,S形沟的弧度参照水稻行间距,沟底外深内浅,深水沟的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0%左右,并设多个进、排水口及防逃网;2)稻田软环境准备:采用生石灰对稻田和深水沟进行消毒,然后对稻田每亩施尿素30kg、过磷酸钙25kg、秸秆灰60kg;对深水沟每亩施用腐熟的农家肥30‑40kg,并在沟内移植水生植物培养;3)种稻:在消毒并育肥后的稻田插入茎秆粗壮、抗倒伏、抗病害、耐肥力的水稻品种秧苗,插秧的密度为株距15‑20cm、行距25‑30cm,养殖深水沟不栽种;后期进行正常水稻种植管理即可;4)放虾:待深水沟内水生植物成活之后即可投入幼虾,按每亩稻田投放幼虾3‑4kg稻田深水沟内,虾的雌雄比例为2‑3∶1,投入前半个月幼虾以水生植物及微生物为食;半年月后选择投放一些螺蛳、河蚌肉、小杂鱼、蚯蚓、青草和水葫芦作为饲料,动物性饲料与植物性饲料按2∶1的比例投放,每日投喂饲料量占池中虾总体重的8%左右;5)养殖管理:每月泼洒一次生石灰水或投施一次磷酸二氢钙,每次3kg/亩,交叉使用,并注换新水,每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注水位在20cm左右;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内,每天往稻田加灌新鲜水,加灌的新鲜水漫过深水沟2‑3cm,使小龙虾摄食水面上的稻花;水稻浅水期将深水沟内的沉淀物捞出均匀抛洒于田间作稻肥;6)捕虾:达到成虾规格后即进行捕捞,当成虾较多时,则将稻田存水在稻田和/或环沟中放笼捕捞;当成虾较少时,则将稻田排水,在稻田深水沟中放笼捕捞;每次捕挥留存1/4的成虾存田,消毒处理后即可进行第二轮放虾养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稻虾共作的生态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稻田硬环境准备: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能力强,生态环境良好,周围无污染源,土壤肥沃,底质自然结构的稻田,并对该稻田田埂进行加高加固,使田埂高出稻田平面40-50cm,田埂宽在80-100cm;然后沿田埂内侧挖S形深水沟,S形沟的弧度参照水稻行间距,沟底外深内浅,深水沟的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0%左右,并设多个进、排水口及防逃网;2)稻田软环境准备:采用生石灰对稻田和深水沟进行消毒,然后对稻田每亩施尿素30kg、过磷酸钙25kg、秸秆灰60kg;对深水沟每亩施用腐熟的农家肥30-40kg,并在沟内移植水生植物培养;3)种稻:在消毒并育肥后的稻田插入茎秆粗壮、抗倒伏、抗病害、耐肥力的水稻品种秧苗,插秧的密度为株距15-20cm、行距25-30cm,养殖深水沟不栽种;后期进行正常水稻种植管理即可;4)放虾:待深水沟内水生植物成活之后即可投入幼虾,按每亩稻田投放幼虾3-4kg稻田深水沟内,虾的雌雄比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铁祥张慧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县铁祥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