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热解气体产物分离装置、系统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074628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17: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煤热解气体产物分离装置、系统及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煤热解工艺后续固、液产物分离。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通过程序调节自控阀门开启与闭合来实现管路的切换,以完成分离装置的分离除尘和反吹净化功能。分离装置包括气道、金属夹层波纹板和金属盘管。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方法采用高温氮气加热煤焦油,使之气化,从而分离粉尘与热解气,并且利用自身净化后煤气“再生”装置,无需额外能量和物质,节能高效,不仅有效的解决热解固、液产物难分离的技术难题,而且过程自动控制,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煤热解气体产物分离装置、系统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煤热解领域,尤其涉及热解产物分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煤热解工艺后续固、液产物分离的装置、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煤热解是指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加热,煤在不同温度下发生复杂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生成固体、液体和气体产物的过程。在我国煤炭资源加工利用途径之中,虽然低变质煤的中低温热解技术研究和应用较为广泛和较为成熟,出现了干馏方炉热解工艺、固体热载体热解工艺和回转窑热解工艺等热解工艺,但是煤热解依然存在热解效率低、产物收率不高、产品难分离、废水难处理等技术难题。目前现有煤热解产物分离方法有旋风分离、布袋收尘、电捕焦油等,但由于粉尘被煤焦油包裹,常规方法均不能彻底完全分离煤焦油和粉尘。神雾集团专利技术的旋转分离器利用过滤元件过滤粉尘,然后利用反吹气将粉尘带出装置,然而这种方法不能彻底将煤焦油包裹的粉尘过滤,粉尘和焦油微粒有可能会堵塞过滤元件,不易被反吹气吹出。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煤热解气体产物分离装置、系统及方法,本专利技术适用于煤热解工艺后续固、液产物分离,本专利技术方法通过程序调节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煤热解气体产物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气道(1)、第二气道(1‑1)、两个侧板(7)和若干个金属夹层波纹板(4);两个侧板(7)前后正对设置,从两个侧板(7)的左边至右边,若干个金属夹层波纹板(4)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在两个侧板(7)之间,所有金属夹层波纹板(4)的前后侧壁分别与两个侧板(7)固定连接,从两个侧板(7)的下部至上部,相邻的两个金属夹层波纹板(4)之间形成波浪形通道;相邻的两个金属夹层波纹板(4)之间设置有第一金属筛网(6);每个金属夹层波纹板(4)的夹层中均设置有用于加热的金属盘管(5);第一气道(1)和第二气道(1‑1)分别与两个侧板(7)的上部和下部连接,第一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煤热解气体产物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气道(1)、第二气道(1-1)、两个侧板(7)和若干个金属夹层波纹板(4);两个侧板(7)前后正对设置,从两个侧板(7)的左边至右边,若干个金属夹层波纹板(4)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在两个侧板(7)之间,所有金属夹层波纹板(4)的前后侧壁分别与两个侧板(7)固定连接,从两个侧板(7)的下部至上部,相邻的两个金属夹层波纹板(4)之间形成波浪形通道;相邻的两个金属夹层波纹板(4)之间设置有第一金属筛网(6);每个金属夹层波纹板(4)的夹层中均设置有用于加热的金属盘管(5);第一气道(1)和第二气道(1-1)分别与两个侧板(7)的上部和下部连接,第一气道(1)与金属夹层波纹板(4)之间形成的波浪形通道的上端连通,第二气道(1-1)与金属夹层波纹板(4)之间形成的波浪形通道的下端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热解气体产物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金属筛网(6)包括若干段单层的金属筛网,第一金属筛网(6)整体折线形设置在相邻的两个金属夹层波纹板(4)之间,第一金属筛网(6)每一段的两端与金属夹层波纹板(4)之间焊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热解气体产物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沿相邻两个金属夹层波纹板(4)之间形成的波浪形通道的上部至下部,第一金属筛网(6)的高度为波浪形通道高度的1/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热解气体产物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金属夹层波纹板(4)之间的距离不大于3mm,第一金属筛网(6)为200目筛。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热解气体产物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金属盘管(5)的出入口分别设置在金属夹层波纹板(4)的上部和下部。6.一种煤热解气体产物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高温介质源(8)、冷凝器(9)、一次旋风分离器(10)、二次旋风分离器(11)、若干个自控阀门、若干个压力变送器和两个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分离装置;两个分离装置分别为第一分离装置(14)和第二分离装置(15);高温介质源(8)的出口与两个分离装置的金属盘管(5)的入口连接;一次旋风分离器(10)的出口与第一分离装置(14)第二气道(1-1)和第二分离装置(15)第二气道(1-1)均连接;二次旋风分离器(11)的出口与第一分离装置(14)第二气道(1-1)和第二分离装置(15)第二气道(1-1)均连接;第一分离装置(14)第二气道(1-1)和第二分离装置(15)第二气道(1-1)均与二次旋风分离器(11)的入口连接;第一分离装置(14)第一气道(1)和第二分离装置(15)第一气道(1)均与冷凝器(9)的入口连接;冷凝器(9)的出口与第一分离装置(14)第一气道(1)和第二分离装置(15)第一气道(1)分别连接;第一分离装置(14)的第二气道(1-1)和第二分离装置(15)的第二气道(1-1)分别设置有第一压力变送器(13-1)和第二压力变送器(13-2);第一分离装置(14)第一气道(1)与冷凝器(9)出口之间的管道上和与冷凝器(9)入口之间的管道上分别设置第一自控阀门(12-1)和第二自控阀门(12-2);第一分离装置(14)第二气道(1-1)设置有相互并联的第三自控阀门(12-3)和第四自控阀门(12-4),第三自控阀门(12-3)设置在第一分离装置(14)第二气道(1-1)与二次旋风分离器(11)入口之间的管道上;第四自控阀门(12-4)通过管道与二次旋风分离器(11)的出口和一次旋风分离器(10)的出口分别连接;第二分离装置(15)第一气道(1)与冷凝器(9)入口之间的管道上和与冷凝器(9)出口之间的管道上分别设置第五自控阀门(12-5)和第六自控阀门(12-6);第二分离装置(15)第二气道(1-1)设置有相互并联的第七自控阀门(12-7)和第八自控阀门(12-8),第七自控阀门(12-7)设置在第二分离装置(15)第二气道(1-1)与二次旋风分离器(11)入口之间的管道上;第八自控阀门(12-8)通过管道与二次旋风分离器(11)的出口和一次旋风分离器(10)的出口分别连接;第一自控阀门(12-1)、第三自控阀门(12-3)、第五自控阀门(12-5)和第八自控阀门(12-8)均与第一压力变送器(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军吴雷梁坤侯治威宋永辉张秋利田宇红兰新哲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