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增材制造装置本专利技术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的上位概念的用于由可聚合(可交联)液体逐层制造三维物体的增材制造装置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3的上位概念的用于由可聚合液体逐层制造三维物体的方法。现有技术增材制造装置领域中的现有技术目前通过两个装置和与此相关联的制造方法形成。在所谓的自顶向下法中,增材制造装置包括盆,在其中加入UV固化型树脂。要逐层建造的物体在该树脂的表面平面上逐层地建造。在此,该树脂的表面用UV灯源以应制造的层的形状辐射。由此,该层以所希望的形状固化在树脂的表面上。所述物体在建造平台上建造,其中该平台从树脂表面移开,直至该物体逐层制造完成。所述自顶向下法的优点是,不存在磨损部件。但是,由于存在于树脂表面上的表面张力,通过自顶向下法制造的物体的轮廓精确性受限。因为树脂表面不能构成特定表面,每个层的表面必然是相对不精确的。为了改进物体的轮廓精确性,研发了所谓的自底向上法。在此,要建造的物体层不在树脂表面上,而是在树脂盆的底部上建造。因为通过将平台从树脂盆的底部向上移开而建造物体,相比于自顶向下法而言,在盆中存在少量树脂是足够的。该底部必须被树脂覆盖,由此使树脂可以在底 ...
【技术保护点】
1.用于由可聚合液体(23,43)逐层制造三维物体(26,46)的增材制造装置(21,41),其包括‑ 用于容置液体(23,43)的具有底部(28,48)的盆(22,42),‑ 载体平台(25,45),在其上建造物体(26,46)且其相对于盆(22,42)在高度上可移动,‑ 具有第一和第二面(53,55)的建造元件(31,51),在其上液体(23,43)在第一面(53)上聚合成为物体层(30,50),和‑ 辐射源(24,44),其对辐射可透的建造元件(31,51)的第二面(55)进行辐射,其中建造元件(51)布置在载体平台(45)上方,并且建造元件(51)与盆(42)之间的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2.04 CH 01771/151.用于由可聚合液体(23,43)逐层制造三维物体(26,46)的增材制造装置(21,41),其包括-用于容置液体(23,43)的具有底部(28,48)的盆(22,42),-载体平台(25,45),在其上建造物体(26,46)且其相对于盆(22,42)在高度上可移动,-具有第一和第二面(53,55)的建造元件(31,51),在其上液体(23,43)在第一面(53)上聚合成为物体层(30,50),和-辐射源(24,44),其对辐射可透的建造元件(31,51)的第二面(55)进行辐射,其中建造元件(51)布置在载体平台(45)上方,并且建造元件(51)与盆(42)之间的距离相对于彼此是可变的,其特征在于,制造装置(41)包括至少两个被不同液体填充的盆,其中被第一液体(43)填充的盆(42)可更换成被第二液体填充的另一盆。2.根据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载体平台(45)和建造元件(51)保持在共同的支架(52)上,所述支架(52)可以驶入和驶出盆(42)。3.根据权利要求2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载体平台(45)至少在垂直方向上可移动地保持在支架(52)上,由此载体平台(45)和建造元件(51)之间的距离是可变的。4.根据权利要求2或3任一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辐射源(44)至少在垂直方向上可移动地保持在支架(52)上。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底部(48)的底面上布置可调温的均化单元(57),其用于将可聚合液体(43)均化和温度调节。6.根据权利要求5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均化单元是磁力搅拌器(57)。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建造元件(51)包括分离膜(61)。8.根据权利要求7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分离膜(61)由全氟乙烯丙烯(FEP)构成。9.根据权利要求7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分离膜(61)是气体可透的。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建造元件(51)包括载体板(63)。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载体板(63)具有薄膜涂层(65)。12.用于由可聚合液体(23,43)逐层制造三维物体(26,46)的增材制造装置(21,41),其...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