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刷直流电机消磁控制装置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换相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刷直流电机消磁控制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无刷直流电机具有良好的线性调速、高质高效平滑运转特性,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功率因素高,转矩/重量比高,转动惯量低,易于散热,易于维护保养等优点,因此应用范围相当广泛。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迅速发展,直流无刷电机利用电子换相器件取代了机械电刷和换向片,极大地提高了工业制造以及相关自动化电力系统部门的生产效率与质量,同时考虑到系统成本以及运行可靠性,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反电势过零检测法具有线路简单、技术成熟、成本低、简单易行、可靠等众多优点,使其成为比较理想且应用最多的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方法。在实际的无刷直流电机绕组换相过程中,由于换相绕组电流突然减小,其线圈的自身电感会在续流期间,成为一个电动势产生者,而且方向和原来相反,并叠加在中性点之上,导致换相绕组端电压冲击现象,产生消磁事件,对换相绕组反电势过零检测造成了极大干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刷直流电机消磁控制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刷直流电机消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逆变器、电机三相电枢绕组、第一吸收电路(1)、第二吸收电路(2)及第三吸收电路(3);其中,所述逆变器依次由3对MOS管桥臂连接而成,所述逆变器输出连接至电机三相电枢绕组;所述第一吸收电路(1)一端连接至A相绕组,另一端连接至电枢绕组中性点;所述第二吸收电路(2)一端连接至B相绕组,另一端连接至电枢绕组中性点;所述第三吸收电路(3)一端连接至C相绕组,另一端连接至电枢绕组中性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刷直流电机消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逆变器、电机三相电枢绕组、第一吸收电路(1)、第二吸收电路(2)及第三吸收电路(3);其中,所述逆变器依次由3对MOS管桥臂连接而成,所述逆变器输出连接至电机三相电枢绕组;所述第一吸收电路(1)一端连接至A相绕组,另一端连接至电枢绕组中性点;所述第二吸收电路(2)一端连接至B相绕组,另一端连接至电枢绕组中性点;所述第三吸收电路(3)一端连接至C相绕组,另一端连接至电枢绕组中性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刷直流电机消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收电路(1)由IGBT11、IGBT12、电阻R11、电阻R12及电容C11组成,其中IGBT12与电阻R12串联构成第一串联电路,电容C11并联至所述第一串联电路两端构成第一并联电路,电阻R11与IGBT11串联后串联至所述第一并联电路;所述第二吸收电路(2)由IGBT21、IGBT22、电阻R21、电阻R22及电容C21组成,其中IGBT22与电阻R22串联构成第二串联电路,电容C21并联至所述第二串联电路两端构成第二并联电路,电阻R21与IGBT21串联后串联至所述第二并联电路;所述第三吸收电路(3)由IGBT31、IGBT32、电阻R31、电阻R32及电容C31组成,其中IGBT32与电阻R32串联构成第三串联电路,电容C31并联至所述第三串联电路两端构成第三并联电路,电阻R31与IGBT31串联后串联至所述第三并联电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刷直流电机消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C11、电容C21及电容C31均为聚酯电容。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刷直流电机消磁控制装置,其...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