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05922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12: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充电设备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包括:移动电源,具有至少两个输入端子;底座,其表面具有供移动电源一端置入的凹腔,凹腔内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与输入端子相抵接的输出端子,至少两个输入端子与至少两个输入端子一一对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充电装置,通过在移动电源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输入端子,该两个输入端子是用于给移动电源供电的。在底座的表面上设置有供移动电源一端置入的凹腔,凹腔内设置有用于与输入端子相抵接的输出端子,当移动电源需要充电的时候,只需要将移动电源的一端置入凹腔并将输入端子与输出端子相互抵接即可,不需要额外的充电线来连接;充电完成后,将移动电源抽出凹腔即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装置
本技术属于充电设备的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现代社会,移动终端(特别是手机)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移动电源能够比较方便地给移动终端充电。而移动电源的增多,使得社会对给移动电源充电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现有的充电装置给移动电源充电的时候,通常是在充电装置上连接一根充电线,然后该充电线再与移动电源上的充电接口连接。首先,充电线的接口是具有插入方向的,因此在充电线与移动电源连接的过程中非常不方便;另外充电线本身经过使用之后非常容易损坏,特别是在公共场合使用频率高的情况下需要对充电线不停地更换,造成了使用困难,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维护充电装置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充电装置使用不方便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包括:移动电源,具有至少两个输入端子;底座,其表面具有供所述移动电源一端置入的凹腔,所述凹腔内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与所述输入端子相抵接的输出端子,至少两个所述输出端子与至少两个所述输入端子分别一一对应。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电源包括三个所述输入端子,其中一个所述输入端子为第一电极,另两个所述输入端子均为与所述第一电极极性相反的第二电极,两个所述第二电极彼此导电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电源具有为平面的底面,所述底面具有对称轴,所述对称轴将所述底面分割形成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呈中心对称,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对称中心为所述对称轴的中点,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底面上,两个所述第二电极相对于所述第一电极对称设置,且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底面的对称中心。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凸沿,所述凸沿围合形成所述凹腔。进一步地,所述输出端子包括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固定柱和滑设在所述固定柱上且用于抵接在所述输入端子上的供电端子,所述固定柱与所述供电端子之间设置有分别抵接在两者上的弹簧。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柱为中空套管,所述供电端子的一端滑设于所述中空套管内。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包括顶盖和底盖,所述顶盖和所述底盖围合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固定柱位于所述容置腔内的所述底盖上,所述顶盖上开设有供所述供电端子穿出的通孔。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和所述移动电源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移动电源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固定组件。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位于所述底座上的卡勾和位于所述移动电源上供所述卡勾卡入的卡槽。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位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一磁吸部和对应地设置在所述移动电源上且与所述第一磁吸部相互吸引的第二磁吸部。本技术提供的充电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充电装置通过在移动电源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输入端子,该两个输入端子是用于给移动电源供电的。在底座的表面上设置有供移动电源一端置入的凹腔,凹腔内设置有用于与输入端子相抵接的输出端子,且输入端子与输出端子是一一对应的,当移动电源需要充电的时候,只需要将移动电源的一端置入凹腔并将输入端子与输出端子相互抵接即可,整个充电过程非常简单,不需要额外的充电线来连接;充电完成后,将移动电源抽出凹腔即可。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底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移动电源;11-输入端子;111-第一电极;112-第二电极;12-底面;121-第一区域;122-第二区域;13-对称轴;2-底座;21-顶盖;211-凹腔;212-凸沿;213-通孔;22-底盖;23-输出端子;231-固定柱;232-供电端子。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现对本技术提供的充电装置进行说明。充电装置,包括:移动电源1和底座2。其中:移动电源1具有至少两个输入端子11;底座2的表面具有供移动电源1一端置入的凹腔211,凹腔211内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与输入端子11相抵接的输出端子23,至少两个输出端子23与至少两个输入端子11分别一一对应。通过在移动电源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输入端子11,该两个输入端子11是用于给移动电源1供电的。在底座2的表面上设置有供移动电源1一端置入的凹腔211,凹腔211内设置有用于与输入端子11相抵接的输出端子23,且输入端子11与输出端子23是一一对应的,当移动电源1需要充电的时候,只需要将移动电源1的一端置入凹腔211并将输入端子11与输出端子23相互抵接即可,整个充电过程非常简单,不需要额外的充电线来连接;充电完成后,将移动电源1抽出凹腔211即可。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所说的“移动电源1”,既包括了给普通通讯设备(比如:手机)充电的狭义的移动电源1(比如:充电宝),也可以是给其他移动设备(比如:相机、导航仪等)充电的可移动电源1,只要该移动电源1能够方便移动即可,此处不作唯一限定。另外,默认地,移动电源1中设置有电池(未图示),该电池与输入端子11是导电连接的,电流从输入端子11输入电池给移动电源1充电。其中,输出端子23连接有外部电源(未图示),外部电源的电流依次通过输出端子23和输入端子11到达移动电源1。其中,可选地,凹腔211的形状与移动电源1是适配的,更具体地,凹腔211横截面与移动电源1的横截面是相同的,这样,移动电源1置入凹腔211之后不会出现晃动,非常的牢固。其中,可选地,输出端子23位于凹腔211内壁的底端面(未图示)上,如此,移动电源1置入凹腔211时,依靠移动电源1自身的重力即可实现输入端子11和输出端子23的抵接,十分方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输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电源,具有至少两个输入端子;底座,其表面具有供所述移动电源一端置入的凹腔,所述凹腔内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与所述输入端子相抵接的输出端子,至少两个所述输出端子与至少两个所述输入端子分别一一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1.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电源,具有至少两个输入端子;底座,其表面具有供所述移动电源一端置入的凹腔,所述凹腔内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与所述输入端子相抵接的输出端子,至少两个所述输出端子与至少两个所述输入端子分别一一对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电源包括三个所述输入端子,其中一个所述输入端子为第一电极,另两个所述输入端子均为与所述第一电极极性相反的第二电极,两个所述第二电极彼此导电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电源具有为平面的底面,所述底面具有对称轴,所述对称轴将所述底面分割形成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呈中心对称,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对称中心为所述对称轴的中点,所述第一电极和两个所述第二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底面上,两个所述第二电极相对于所述第一电极对称设置,且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底面的对称中心。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凸沿,所述凸沿围合形成所述凹腔。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良春韩洪谢尚明陈雨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倍斯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