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动力电池智能拆解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056738 阅读:4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12: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废旧动力电池智能拆解系统。该废旧动力电池智能拆解系统包括将电池包拆解为模块和底壳的第一拆解子系统和将所述模块拆解为电芯、绝缘板、极板和模块塑料盒的第二拆解子系统;所述第一拆解子系统包括电池包输送轨道和位于所述电池包输送轨道正上方的底壳返料轨道,所述电池包输送轨道的侧部设有电池包拆解平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废旧动力电池智能拆解系统是一种电池包无损拆解系统,该系统针对电池包的拆解具有结构简单,拆解效率高,拆出的拆解物无损坏,提高了对拆解物的回收利用,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废旧动力电池智能拆解系统
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回收处理
,更具体地,涉及针对废旧动力电池的智能拆解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环保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更多国家的关注,新能源汽车也不断地在更多的国家被研发推广。同时,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报废量日益增多,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动力电池包一般包括含有多个模块的箱体,该模块中含有多个电芯。目前,为了实现高效拆解,现有技术中存在对单个废旧动力电池的连续化拆解,如CN10565662A公开了一种废旧电池的自动拆解装置,包括电池进料输送装置、电池缓冲料槽、旋转供料单元以及拆解固定部和切刀单元,电池进料装置位于电池缓冲料槽的两侧,电池缓冲料槽具有缝槽,旋转供料单元位于缝槽正下方,旋转供料单元能够将从缝槽中落下的电池送入拆解固定部,切刀单元位于拆解固定部的侧面,切刀单元能够将电池上端封壳切除,该自动拆解装置避免了拆解操作人员的参与,能够实现废旧电池的自动拆解,提高了拆解效率。但是,并未有现有技术对一个动力电池包如何进行无损拆解,如何提高对拆解物回收利用进行记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实现动力电池包的无损拆解,实现对拆解物的回收利用,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废旧动力电池智能拆解系统。该废旧动力电池智能拆解系统,包括:将电池包拆解为模块和底壳的第一拆解子系统2和将所述模块拆解为电芯、绝缘板、极板和模块塑料盒的第二拆解子系统3;所述第一拆解子系统2包括电池包输送轨道21和位于所述电池包输送轨道21正上方的底壳返料轨道22,所述电池包输送轨道21的侧部设有电池包拆解平台23。其中,电池包输送轨道用于输送电池包,底料返料轨道用于输送得到的底壳。优选地,在所述电池包输送轨道21的末端设有升降平台,用于将所述电池包拆解平台23拆出的底壳移送至所述底壳返料轨道22。优选地,所述底壳返料轨道的末端设有升降平台,用于将所述底壳返回至靠近所述电池包输送轨道21的上料端。优选地,该废旧动力电池智能拆解系统还包括:设在所述电池包输送轨道21入口处的上料机构1,用于将所述电池包移至所述电池包输送轨道21上。优选地,所述上料机构1包括剪刀叉式升降吊具。所述剪刀叉式升降吊具包括横梁11、置于所述横梁下的支撑柱12以及滑动连接在所述横梁上起升降作用的剪刀叉式连杆组件13,所述剪刀叉式连杆组件13的下端与抓放机构14相连。所述抓放机构优选为四方框抓放机构。优选地,所述四方框抓放机构的四角设有用于吊挂电池包的吊链;所述支撑柱上设有控制所述剪刀叉式升降吊具启停的开关。优选地,所述剪刀叉式连杆组件13包括相互垂直布置的两个剪刀叉结构,在两个剪刀叉结构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滑块,剪刀叉式连杆组件通过两个垂直布置的两个剪刀叉结构上端的滑块与所述横梁滑动连接,所述连杆组件通过两个垂直布置的两个剪刀叉结构下端的滑块与导杆连接,所述导杆与所述四方框抓放机构相连。优选地,所述第一拆解子系统2中还包括与所述电池包拆解平台23对应的移载机24,用于将所述电池包移至所述电池包拆解平台23上。优选地,所述移载机24包括一个位于所述电池包输送轨道21上的第一移载装置241和另一个位于所述电池包拆解平台上的第二移载装置242。优选地,所述电池包拆解平台23包括多个,所述电池包拆解平台23上均设有第一移载装置241和第二移载装置242的启停开关,以控制所述电池包移至或移出所述电池包拆解平台23。优选地,所述电池包拆解平台23包括两部柔性行车231以及支撑钢构232,所述两部柔性行车231共用x向轨道。优选地,所述第一拆解子系统2还包括设在所述电池包输送轨道21侧部的模块输送过渡平台,所述模块输送过渡平台临近所述电池包拆解平台23。优选地,所述第二拆解子系统3包括模块输送轨道31以及位于所述模块输送轨道31侧部的模块缓存拆解平台32和模块拆解平台33,所述模块输送轨道31设于所述电池包拆解平台23的侧部,所述模块缓存拆解平台32用于将所述模块中绝缘板和极板拆出,所述模块拆解平台33用于将所述模块中电芯和模块塑料盒拆出。优选地,所述第二拆解子系统3还包括用于输送极板的皮带输送轨道34,所述模块缓存拆解平台32与所述皮带输送轨道34使用z字型皮带输送轨道连接;所述皮带输送轨道设在所述电池包输送轨道正上方,与所述底壳返料轨道22等高。优选地,所述第二拆解子系统3还包括设在所述模块输送轨道31正上方的模块塑料盒输送轨道36;所述模块输送轨道36的末端设有电芯码放平台37,用于收集所述模块输送轨道36上已拆出的电芯。本技术提出的废旧动力电池智能拆解系统,可以实现电池包的无损拆解,将废旧动力电池包完全拆解,得到可资源化的零部件,提高对拆解物的回收利用。本技术的废旧动力电池智能拆解系统的拆解能力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废旧动力电池智能拆解系统的整体设备中进料机构和第一拆解子系统的侧视图;图2为本技术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废旧动力电池智能拆解系统的整体设备中第二拆解子系统流程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废旧动力电池智能拆解系统的进料机构和第一拆解子系统部分结构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废旧动力电池智能拆解系统的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废旧动力电池智能拆解系统的第二拆解子系统部分结构的侧视图;图6为本技术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剪刀式升降吊具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进料机构,2-第一拆解子系统,3-第二拆解子系统,21-电池包输送轨道,22-底料返料轨道,23-电池包拆解平台,11-横梁,12-支撑柱,13-剪刀叉式连杆组件,14-四方框抓放机构,24-移载机,241-第一移载装置,242-第二移载装置,231-柔性行车,232-支撑钢构,,31-模块输送轨道,32-模块缓存拆解平台,33-模块拆解平台,34-皮带输送轨道,35-z字型皮带输送轨道,36-模块塑料盒输送轨道,37-电芯码放平台。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废旧动力电池智能拆解系统,该系统可以为自动,也可以为半自动。本技术的智能拆解系统的拆解能力至少为2500个包/年[250天工作日/年,10个包/天(10小时),电池包容量按30KWh计]。本技术的电池包中包括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包括多个电芯。可以指每包容量不低于30KWh,其中约3500个电芯,每个模块52个电芯,其中约70个模块。在本技术中,电池包的规格、电池包中模块以及模块中电芯的规格可以优选如下表1中的数据:表1拆解物的规格电池包外形尺寸(最大)1500X1300X400(mm)电池包重量(最大)500kg模块外形(最大)宽度360mm,厚度100mm模块重量(最大)30kg电芯形式圆柱、方形、软包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提供了一种废旧动力电池智能拆解系统,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该系统可以包括将电池包拆解为模块和底壳的第一拆解子系统2和将所述模块拆解为电芯、绝缘板和模块塑料盒的第二拆解子系统3;所述第一拆解子系统2包括电池包输送轨道21和位于所述电池包输送轨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废旧动力电池智能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将电池包拆解为模块和底壳的第一拆解子系统和将所述模块拆解为电芯、绝缘板、极板和模块塑料盒的第二拆解子系统;所述第一拆解子系统包括电池包输送轨道和位于所述电池包输送轨道正上方的底壳返料轨道,所述电池包输送轨道的侧部设有电池包拆解平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废旧动力电池智能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将电池包拆解为模块和底壳的第一拆解子系统和将所述模块拆解为电芯、绝缘板、极板和模块塑料盒的第二拆解子系统;所述第一拆解子系统包括电池包输送轨道和位于所述电池包输送轨道正上方的底壳返料轨道,所述电池包输送轨道的侧部设有电池包拆解平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旧动力电池智能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池包输送轨道的末端设有升降平台,用于将所述电池包拆解平台拆出的底壳移送至所述底壳返料轨道;所述底壳返料轨道的末端设有升降平台,用于将所述底壳返回至靠近所述电池包输送轨道的上料端。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废旧动力电池智能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在所述电池包输送轨道上料端处的上料机构,用于将所述电池包移至所述电池包输送轨道上;所述上料机构包括剪刀叉式升降吊具,所述剪刀叉式升降吊具包括横梁、置于所述横梁下的支撑柱以及滑动连接在所述横梁上起升降作用的剪刀叉式连杆组件,所述剪刀叉式连杆组件的下端与抓放机构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旧动力电池智能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拆解子系统中还包括与所述电池包拆解平台对应的移载机,用于将所述电池包移至所述电池包拆解平台上;所述移载机包括一个位于所述电池包输送轨道上的第一移载装置和另一个位于所述电池包拆解平台上的第二移载装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废旧动力电池智能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拆解平台包括多个,所述电池包拆解平台上均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开华张宇平袁廷刚张浩杨瑞卿刘忠武潘骅
申请(专利权)人: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格林美无锡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武汉格林美城市矿产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