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黑水虻处理厨余的循环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034333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05: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利用黑水虻处理厨余的循环式装置,包含有一幼虫室,设有一第一培育空间,又该幼虫室设有一厨余入口、一幼虫收集通道、一液肥收集通道及一幼虫出口分别贯通至该第一培育空间,又该幼虫室设有一成蛹空间,该成蛹空间内设有一预蛹通道贯通至该第一培育空间;一成虫室,与该幼虫室相连接,该成虫室设有一第二培育空间,该第二培育空间内设有一成蛹通道,该成蛹通道的另一端贯通至该成蛹空间,该第二培育空间凭借该幼虫出口与该第一培育空间相连通。以可大量处理厨余,并使黑水虻可以周而复始的生长及繁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利用黑水虻处理厨余的循环式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以大量处理厨余及循环式培育黑水虻的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黑水虻是一种水虻科的腐食性昆虫,其幼虫以厨余、禽畜粪便、动植物尸体等腐烂有机物为食,是自然界碎屑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除了用于分解,其幼虫也是很好的蛋白质,可用于喂食给鸡猪等动物,且因其有繁殖迅速、生物量大、食性广泛、吸收转化率高、容易管理、饲养成本低及动物适口性好等特点,近来广被用于资源化利用以及作为饲料用虫。随着对黑水虻的饲养研究,已逐渐了解其习性,黑水虻的生命周期大约为28天:卵期约为3~4天,幼虫期则有18天左右,经过4天左右的蛹期,黑水虻便会羽化为成虫,成虫黑水虻仅剩5天左右的生命。黑水虻幼虫有六个龄期,随着龄期增加而食量增加,并在成长为老熟幼虫而待化蛹前,会离开食料基质寻找干燥阴凉处化蛹,除了因黑水虻于预蛹期喜于干燥阴凉如缝隙等处,也因可避免化蛹后被同伴当成食物吃掉,而蛹羽化为成虫后,仅取食水和叶片上的汁液,完成飞翔求偶交配后则由雌虫产卵。其中,目前于黑水虻的饲养,多于简易的塑胶容器内进行,系放置有黑水虻可食用的生物废料,如厨余或豆渣等,并控制含水量在60%~70%,供孵化后的黑水虻取食,的后再由人工收集成长至预蛹期的虫体,以作禽畜饲料等用途。然而,为提高生物废料的分解、黑水虻预蛹期虫体的收集以及饲养管理等的效率,以及现今存在着大量厨余环保处理的问题,因此有如西元2017年1月1日中国台湾所公告的新型第M534736号「农场用水虻式厨余处理桶」专利案,其系揭示:在预设形态及容积的收纳单元作用区域内被允许区隔出至少二道或以上的隔离区,以利收集的厨余作合宜的隔板选择架设以构成一合宜的放置区,及在收纳单元的预设范围形成至少一可将厨余存有的液体朝下落入并作收集的控制区,而对前述被区隔的放置区在倒入有机厨余是凭借繁殖的黑水虻幼虫作快速的消化,以利厨余能在最有效率的时间被处理掉、及让前述的黑水虻幼虫成长,并沿着收纳单元一端的预设倾斜段落进入以使放置在相应下端的收集容器将落下的黑水虻幼虫作盛装,利于直接为饲养动物的食用或加工成所须饲料原料或粉状物。然而,上述前案系直接于收纳单元的高处设置收集虫体的透孔,而延伸至该透孔的该倾斜段落,是由该收纳单元的底面延伸隆起形成,可容纳废料的空间被减缩,且整体横向体积占据较大,使用时不适合放置含水量多呈浸泡于水中状态的生物废料。且本案申请人饲养时发现,一般半干式的饲养,预蛹期的虫(以下简称大虫)以及未到预蛹期的虫(以下简称小虫)均会到处乱爬,当使用如上述前案的盖体盖于收纳单元时,于掀开盖体时,大小虫都会到处爬出,或者爬于该盖体,也有小虫爬至透孔而落入收集容器,管理实较不易。而由于黑水虻幼虫可生长于全湿或半干的环境,当其泡于有食物的水中时,小虫不会随意爬出,到达预蛹期的大虫才会爬出寻找干燥处,而更容易爬至落入收集桶,因此,相较的下,本案申请人发现使用含水量更多,甚至泡于水中的生物废料作饲养,更易于管理前述大小虫。因此本案申请人经申请核准有2017年11月11日中国台湾所公告的新型第M551534号“便于收集虫体及饲养黑水虻的废料处理装置”专利案,其揭示:一容置本体及一预蛹虫导出单元,该容置本体提供有能以生物废料培养黑水虻幼虫的容置空间,该预蛹虫导出单元凭借一攀爬件由该容置空间低处起斜上地延伸至设置于容置本体的一侧通口,使黑水虻幼虫于预蛹期因找寻干燥处的习性,而自动爬至该侧通口外,并由一滑落件落下而被收集,使虫体的采集与分类更容易,且可节省容置空间,可供使用较大量且泡于水中的生物废料,未达预蛹期的幼虫泡于水中不会乱爬,管理更容易。然而,该专利前案经使用一段时间后,始发觉当幼虫养育至蛹虫收集后,每隔一段时间后,必须重新放入新的幼虫,再重新培养饲育至蛹,在管理上也耗费时间及人力,因此于使用上仍然不尽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黑水虻处理厨余的循环式装置,解决目前所使用于饲育黑水虻的装置具有上述的缺点,以及大量厨余环保处理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黑水虻处理厨余的循环式装置,其特征是包含有:一幼虫室,设有一第一培育空间,所述幼虫室设有分别贯通至所述第一培育空间的一厨余入口、一幼虫收集通道、一液肥收集通道及一幼虫出口;一成虫室,与所述幼虫室相连接,所述成虫室设有一第二培育空间,所述第二培育空间内设有一预蛹通道,所述预蛹通道位于第二培育空间外的一端贯通至所述第一培育空间,又所述第二培育空间凭借所述幼虫出口与所述第一培育空间相连通。所述利用黑水虻处理厨余的循环式装置,其中,所述幼虫收集通道上设有一第一阀体,以控制所述幼虫收集通道导通。所述利用黑水虻处理厨余的循环式装置,其中,所述幼虫收集通道位于第一培育空间外的一端连通至一幼虫收集桶。所述利用黑水虻处理厨余的循环式装置,其中,所述厨余入口盖设有一封盖。所述利用黑水虻处理厨余的循环式装置,其中,所述液肥收集通道上设有一第二阀体,以控制所述液肥收集通道导通,所述液肥收集通道的一端设为一封闭端,所述封闭端上设有至少一排水孔,所述液肥收集通道的另一端连通至一液肥收集桶。所述利用黑水虻处理厨余的循环式装置,其中,所述预蛹通道上设有一第三阀体,以控制所述预蛹通道导通,所述第三阀体是一单向阀的构造,仅能由所述第一培育空间单向进入到所述第二培育空间,而无法由所述第二培育空间返回到所述第一培育空间。所述利用黑水虻处理厨余的循环式装置,其中,所述幼虫出口盖设有一盖板,所述盖板上设有复数透孔,并在所述盖板上并排迭置有复数木板,使所述复数木板之间形成有细缝。所述利用黑水虻处理厨余的循环式装置,其中,所述成虫室设有一活动门,以供开启所述第二培育空间。所述利用黑水虻处理厨余的循环式装置,其中,还在所述第二培育空间内设有一照明单元。所述利用黑水虻处理厨余的循环式装置,其中,还在所述第二培育空间内设有一喷雾单元。上述技术特征具有下列的优点:1.利用黑水虻的生活习性及其生命周期较短,因此可以周而复始的使该黑水虻生长及繁殖,以达到循环式培育黑水虻的功效,并可以大幅的节省人力、时间及金钱。2.利用幼虫于预蛹期时的习性,提供幼虫收集通道供其攀爬至幼虫室外而被自动收集,令预蛹期的虫体以及未达预蛹期的虫体不会混在一起,使虫体的分类与采集更为容易。3.利用预蛹通道或成蛹通道可供幼虫自动攀爬至成蛹空间内,以供成蛹并羽化为成虫,而无须再耗费人力收集及培育至成蛹。4.于成虫室的第二培育空间内,栽种植物以供饲育黑水虻的成虫,并使其产卵,无庸再另外饲育成虫使其产卵。5.凭借黑水虻的幼虫食用及分解大量的厨余或有机生物废料,可有效解决厨余的环保处理问题;而成长后的黑水虻虫体可用于培养下一代黑水虻幼虫或做为饲料用虫,无庸再补充新的幼虫,以达到资源友善循环利用。6.可凭借该液肥收集通道,定时排出生物废料分解、发酵产生的液体,可直接做为液态肥料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幼虫出口部分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5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幼虫出口部分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黑水虻处理厨余的循环式装置,其特征是包含有:一幼虫室,设有一第一培育空间,所述幼虫室设有分别贯通至所述第一培育空间的一厨余入口、一幼虫收集通道、一液肥收集通道及一幼虫出口;一成虫室,与所述幼虫室相连接,所述成虫室设有一第二培育空间,所述第二培育空间内设有一预蛹通道,所述预蛹通道位于第二培育空间外的一端贯通至所述第一培育空间,又所述第二培育空间凭借所述幼虫出口与所述第一培育空间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黑水虻处理厨余的循环式装置,其特征是包含有:一幼虫室,设有一第一培育空间,所述幼虫室设有分别贯通至所述第一培育空间的一厨余入口、一幼虫收集通道、一液肥收集通道及一幼虫出口;一成虫室,与所述幼虫室相连接,所述成虫室设有一第二培育空间,所述第二培育空间内设有一预蛹通道,所述预蛹通道位于第二培育空间外的一端贯通至所述第一培育空间,又所述第二培育空间凭借所述幼虫出口与所述第一培育空间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利用黑水虻处理厨余的循环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幼虫收集通道上设有一第一阀体,以控制所述幼虫收集通道导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利用黑水虻处理厨余的循环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幼虫收集通道位于第一培育空间外的一端连通至一幼虫收集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利用黑水虻处理厨余的循环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厨余入口盖设有一封盖。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利用黑水虻处理厨余的循环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肥收集通道上设有一第二阀体,以控制所述液肥收集通道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孟昆
申请(专利权)人:社团法人台湾国际学术交流学会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