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晓专利>正文

一种便于散热的油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2891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6 2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散热的油泵,包括底座以及安装在该底座上的油泵头、电机和端盖,电机的一端连接油泵头,另一端连接端盖;还包括中空结构的手柄,手柄的内部与端盖的内部相连通,且手柄上设有第一通风口,端盖上设有第二通风口,电机的内部与端盖的内部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手柄和端盖上分别设置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电机转动后,使空气对流,便于将电机内的热量从这两个通风口中散出,使其具备良好的散热性,延长了电机的使用寿命,安全性高,并且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还可适用于水泵等其它液泵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散热的油泵
本技术属于油泵
,具体涉及一种便于散热的油泵。
技术介绍
油泵的电机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但为了避免油泵漏油影响电机正常工作,因此将电机的外壳设计为密封机构,这样就导致了电机散热不通畅。传统的油泵大多未设置有散热装置,这样容易使电机烧毁,存在安全隐患,或者会大大缩短电机的使用寿命;有的油泵虽然设置有散热器,但装置结构复杂,增加了油泵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设计一种制造成本低、便于搬动及散热的油泵。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散热的油泵,包括底座以及安装在该底座上的油泵头、电机和端盖,电机的一端连接油泵头,另一端连接端盖;还包括中空结构的手柄,手柄的内部与端盖的内部相连通,且手柄上设有第一通风口,端盖上设有第二通风口,电机的内部与端盖的内部相连通。上述电机与端盖之间安装有电机盖,电机盖上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一轴孔。上述电机盖与电机之间安装有碳刷安装板,碳刷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二通孔以及与第一轴孔同轴设置的第二轴孔,第二轴孔的两侧对称地设有两个碳刷安装台和电线固定槽。上述第二通孔为开设在碳刷安装板边沿的凹槽。上述手柄与端盖的上端相接,第一通风口朝下设置。上述第二通风口的开口朝下设置,且上方设有拱门结构的上檐,上檐的一侧密封,另一侧为与端盖内部相通的开口。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优势在于:本技术揭示的一种便于散热的油泵,通过在手柄和端盖上分别设置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电机转动后,使空气对流,便于将电机内的热量从这两个通风口中散出,使其具备良好的散热性能;第一通风口与第二通风口的开口均朝下设置,并且第二通风口的上方设有拱门结构的上檐;上檐的一侧密封,另一侧为与端盖内部相通的开口,该设计既能够防止油泵泄漏出的油灌入其内部影响电机及电机控制电路板工作,同时又不影响空气排出端盖的流动性。本技术散热性能好,延长了电机的使用寿命,安全性高,并且本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还可适用于水泵等其它液泵中。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图1中实施例1的端盖的内部示意图。图3是图1中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手柄的仰视图。图4是图1中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电机盖的结构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碳刷安装板的结构图。图6是图1中实施例2的端盖的内部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碳刷安装板的结构图。附图标记:1—底座,2—油泵头,3—电机,4—端盖,41—第二通风口,42—上檐,5—手柄,51—第一通风口,6—电机盖,61—第一轴孔,62—第一通孔,7—碳刷安装板,71—第二通孔,72—第二轴孔,73—碳刷安装台,74—电线固定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地描述。实施例1如图1至5所示,一种便于散热的油泵,包括底座1以及安装在底座上的油泵头2、电机3、端盖4和中空结构的手柄5,电机3的一端连接油泵头2,另一端连接端盖4,且与端盖4的内部相连通;油泵头2上设有出油孔和进油孔;端盖4内安装有电机控制电路板;手柄5与端盖4的上端相接,手柄5的内部与端盖4的内部相连通,手柄5的下侧设有三个第一通风口51,端盖4的下端设有第二通风口41,第一通风口51与第二通风口41使空气形成对流,用于将电机内部的热量从这两个通风口中散发出去。第一通风口51与第二通风口41的开口均朝下设置,用于防止油泵泄漏出的油灌入其内部影响电机及电机控制电路板工作,并且第二通风口41的上方设有拱门结构的上檐42;上檐远离电机的一侧密封,靠近电机的一侧为与端盖内部相通的开口;上檐用于阻挡油体溅入端盖内,将上檐设计成拱门结构,更有利于油体顺着拱门结构的弧面往下流,不易藏油渍。电机3与端盖4之间安装有电机盖6,电机盖6上设有第一轴孔61和若干个第一通孔62,电机的转子通过第一轴孔61安装在电机盖6上。电机盖6与电机3之间安装有碳刷安装板7,碳刷安装板7固定在电机盖6上,碳刷安装板7上设置有第二通孔71以及与第一轴孔同轴设置的第二轴孔72,第一轴孔61和第二轴孔71内可旋转地安装电机的转子;第二通孔71为开设在碳刷安装板7边沿的凹槽,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用于使电机内部与端盖内部相通,电机内的热量从这两个通孔散发到端盖;第二轴孔的两侧对称地设有两个碳刷安装台73和两个电线固定槽74,两个碳刷安装台分别用于安装电机的正负极碳刷,碳刷的电线分别装在两个电线固定槽内。当需要维修或更换碳刷时,将碳刷安装板整个从电机盖上拆下进行维修或更换。此外,本技术的结构还可适用于水泵等其它液泵中。实施例2如图1、3、4、6和7所示,一种便于散热的油泵,包括底座1以及安装在底座上的油泵头2、电机3、端盖4和中空结构的手柄5,电机3的一端连接油泵头2,另一端连接端盖4,且与端盖4的内部相连通;油泵头2上设有出油孔和进油孔;端盖4内安装有电机控制电路板;手柄5与端盖4的上端相接,手柄5的内部与端盖4的内部相连通,手柄5的下侧设有若干个第一通风口51,端盖4的下端设有第二通风口41,第一通风口51与第二通风口41使空气形成对流,用于将电机内部的热量从这两个通风口中散发出去。第一通风口51与第二通风口41的开口均朝下设置,用于防止油泵泄漏出的油倒灌入其内部影响电机及电机控制电路板工作。电机3与端盖4之间安装有电机盖6,电机盖6上设有第一轴孔61和若干个第一通孔62,电机的转子通过第一轴孔61安装在电机盖6上。电机盖6与电机3之间安装有碳刷安装板7,碳刷安装板7上设置若干个有第二通孔71以及与第一轴孔同轴设置的第二轴孔72;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用于使电机内部与端盖内部相通,电机内的热量从这两个通孔散发到端盖;第二轴孔的两侧对称地设有两个碳刷安装台73和一个电线固定槽74,两个碳刷安装台分别用于安装电机的正负极碳刷,碳刷的电线均装在同一个电线固定槽内。当需要维修或更换碳刷时,将碳刷安装板整个从电机盖上拆下进行维修或更换。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将油泵放置在指定位置,并通过底座将油泵固定,将油泵头的出油孔及进油孔对应接好油管后,启动电机开始抽油工作;电机的转子转动带动空气流动,第一通风口与第二通风口使空气形成对流,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使电机内部与端盖内部相通,通过空气流动将电机内的热量带到外部散发到空气中;第二通风口上方的上檐前后两侧,一侧密封,另一侧为与端盖内部相通的开口,提高了空气的流动性,更有利于散热。上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散热的油泵,包括底座以及安装在该底座上的油泵头、电机和端盖,电机的一端连接油泵头,另一端连接端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空结构的手柄,手柄的内部与端盖的内部相连通,且手柄上设有第一通风口,端盖上设有第二通风口;电机的内部与端盖的内部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散热的油泵,包括底座以及安装在该底座上的油泵头、电机和端盖,电机的一端连接油泵头,另一端连接端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空结构的手柄,手柄的内部与端盖的内部相连通,且手柄上设有第一通风口,端盖上设有第二通风口;电机的内部与端盖的内部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散热的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与端盖之间安装有电机盖,电机盖上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一轴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于散热的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盖与电机之间安装有碳刷安装板,碳刷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
申请(专利权)人:王晓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