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变温踢脚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28260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6 20: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自变温踢脚线,包括能量交换盒、踢脚板和若干热交换单元;在踢脚板内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沿踢脚板长度方向的两条通道,两条所述通道在踢脚板的一端相连通并在踢脚板上形成U型,所述U型通道在踢脚板上的两个开口端与能量交换盒相连通;若干所述热交换单元内设置有热交换结构,在若干热交换单元上设置有相同磁极的磁性结构,相邻所述热交换单元之间通过相同磁极互相排斥;所述能量交换盒包括设置在机箱内为热交换单元的热交换结构蓄热的热交换装置和传动装置,通过所述传动装置驱动若干相互排斥的热交换单元在U型通道内由上而下形成自循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传统的整段式踢脚线改造为分段单元式,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热交换率高、节约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变温踢脚线
本技术属于装修装饰材料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热交换功能的自变温踢脚线。
技术介绍
现有的地暖踢脚线介质为水或电加热,在管道或绝缘层内属二次散热,电热转换率为60-70%,且只具有加热功能,而不具有制冷功能。现有地暖踢脚线整段管道和绝缘层不动,为整体加热,时间长,起始温度升温慢,热资源浪费大,运行成本高。现有的地暖踢脚线安装时先安装管道,再安装踢脚板,安装过程复杂,费时费力,人工成本高。且水电安装的地暖踢脚线无法回避隐蔽工程漏水漏电不安全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踢脚线的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热交换率高、节约成本的自变温踢脚线。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自变温踢脚线,包括能量交换盒、踢脚板和若干热交换单元;在踢脚板内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沿踢脚板长度方向的两条通道,两条所述通道在踢脚板的一端相连通并在踢脚板上形成U型,所述U型通道在踢脚板上的两个开口端与能量交换盒相连通;若干所述热交换单元内设置有热交换结构,在若干热交换单元上设置有相同磁极的磁性结构,相邻所述热交换单元之间通过相同磁极互相排斥;所述能量交换盒包括设置在机箱内为热交换单元的热交换结构蓄热或放热的热交换装置和传动装置,通过所述传动装置驱动若干相互排斥的热交换单元在U型通道内由上而下形成自循环。本技术踢脚线的热交换单元的每个单元,温度可调,热资源转换率为95%-98%,运行成本低。进一步,所述热交换单元内填充有热媒或冷媒。冬天可在热交换单元内填充热媒,夏天可在热交换单元内填充冷媒,从而实现房屋内环境温度的改变。热媒为发热油但不限于发热油,冷媒为佛里昂但不限于佛里昂。进一步,在U型通道内还设置有将热交换单元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逐级递减的坡度。通过在轨道上设置坡度,可自然将处于高势能的热交换单元的势能转化为动能,节约了能源,同时在U型通道内底部的轨道上设置多个坡度,则电磁推动器不需要过大的推力,即可完成热交换单元在U型通道内自循环。该坡度亦可通过带有坡度的坡度垫实现。优选的,所述热交换单元为胶囊状,所述磁性结构分别设置在胶囊状热交换单元的两端,所述热交换结构设置在胶囊状热交换单元的中部。通过将热交换单元设置为胶囊状,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制造。优选的,所述热交换单元的磁性结构呈圆环状,所述热交换结构设置在磁性结构圆环状内中空部;所述U型通道内设置有热交换单元运动的轨道,所述呈圆环状的磁性结构在轨道内滚动;若干热交换单元的圆环状的磁性结构外环的磁极相同。通过将热交换单元的磁性结构设置为圆环状,且同时设置轨道,热交换单元在通道内可滚动循环,减少了摩擦,降低了能量的散失。通过在圆环状的磁性结构的外环相同,在热交换单元滚动时,相邻热交换单元根据同极相斥的原理,相互作用,从而实现热交换单元之间的相互推动。进一步,所述传动装置包括牵引磁铁和电磁推动器;所述牵引磁铁设置在机箱上,所述牵引磁铁将进入机箱内底部的热交换单元提升至机箱顶部并与踢脚板上部的通道开口端相对;所述电磁推动器设置在机箱顶部并将热交换单元推入踢脚板上部通道内的轨道上。通过牵引磁铁的设置,可将踢脚板下部通道内运动到能量交换盒内底部的热交换单元升至上部并与踢脚板上部的通道的开口相对,待热交换后通过电磁推动器将其推入踢脚板上部的通道内。进一步,与踢脚板上部通道开口端相对的机箱内部还设置有热交换单元过渡进入通道的翘动滑轨。通过设置翘动滑轨,在牵引磁铁将热交换单元牵引至机箱顶部时,翘动滑轨在控制器的控制下翘起,处于水平状态,在电磁推动器的推动下,不会因为热交换单元的重力作用而落下,通过翘动滑轨自然过渡进入到U型通道内。进一步,圆环状的磁性结构外环的表面上还设置有消音减震的缓冲层。通过设置缓冲层,可减少热交换单元在该踢脚线内运动产生的噪音,同时在热交换单元由踢脚板的上部通道进入下部通道时,减少了振动且降低了热交换单元对踢脚板的损伤。进一步,在机箱内还设置有限定热交换单元运动轨迹的限位槽。通过设置限位槽,热交换单元在能量交换盒内进行传动时,可按照一定的轨迹进行运动,方便电磁推动器将热交换单元推入U型通道内时,使热交换单元进入U型通道内的姿势保持和U型通道内相应的结构一致。进一步,所述热交换结构包括设置在圆环状磁性结构上的壳体和填充在壳体内的热媒或冷媒。热媒为发热油但不限于发热油,冷媒为佛里昂但不限于佛里昂。发热油散热时间长,电热转换率为95-98%。更进一步,在踢脚板上部通道与下部通道连通处的底部设置有缓冲热交换单元落下的磁铁,该磁铁的磁极与热交换单元上的磁极相同。同时也可在U型通道的底部设置和热交换单元上磁极相同的磁铁,还可在能量交换盒的底部设置与热交换单元上磁极相同的磁铁,均是为了缓冲热交换单元与能量交换盒或踢脚板因为碰撞而对能量交换盒或踢脚板产生损伤。更进一步,所述能量交换盒还电连接有控制器。本技术的自变温踢脚线,首先通过能量交换盒内的热交换装置将热交换单元加热或降温,热交换单元通过电磁推动器或其他推力结构将热交换单元推入到踢脚板内的U型通道内,在U型通道内的轨道上设置有逐级递减的若干坡度,通过坡度的设置可大大降低能源的消耗,将热交换单元的势能转化为动能,同时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从而使热交换单元在U型通道内由上而下进行运动。通过将能量交换盒和U型通道的两个开口端相连接,当热交换单元运动到踢脚板下部通道的开口处时进入能量交换盒的底部,在能量交换盒内部,通过提升装置将热交换单元提升至踢脚板上部的通道开口相对的位置,再通过能量交换盒内部的推动装置将热交换单元推入到U型通道内,同时热交换单元在能量交换盒内部通过热交换装置加热或降温,从而完成若干热交换单元在踢脚线内部的自循环。热交换单元在踢脚板内部循环运动时,自然而然的放热或吸热,从而实现房屋内环境的温度变化。一般踢脚线设置在房屋墙裙的底部,还可在房屋的顶部边角设置具有装饰作用的挂景线,在挂景线内设置以上结构的能量交换盒和热交换单元,因挂景线设置在房屋的顶部,用于制热因热空气向上流走,效果较差,故可单独只设计具有制冷功能的挂景线,而踢脚线设计为只具有制热功能即可。或者单独使用踢脚线,需要实现不同功能时,只需改变热交换单元内的冷媒或热媒即可。本技术将传统的踢脚线整段式踢脚线改造为分段单元式发热或降温,功能多样,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热交换率高、节约成本。附图说明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出简要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热交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安装示意图;其中:1、能量交换盒;2、踢脚板;3、热交换单元;31、热交换结构;32、壳体;33、磁性结构;34、缓冲层;4、通道;5、轨道;6、热交换装置;7、牵引磁铁;8、电磁推动器;9、机箱;10、坡度垫;11、翘动滑轨;12、限位槽;13、磁铁;14、控制器;15、安装孔;16、装饰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给出一个非限定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阐述。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如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自变温踢脚线, 其特征在于,包括能量交换盒、踢脚板和若干热交换单元;在踢脚板内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沿踢脚板长度方向的两条通道,两条所述通道在踢脚板的一端相连通并在踢脚板上形成U型,所述U型通道在踢脚板上的两个开口端与能量交换盒相连通;若干所述热交换单元内设置有热交换结构,在若干热交换单元上设置有相同磁极的磁性结构,相邻所述热交换单元之间通过相同磁极互相排斥;所述能量交换盒包括设置在机箱内为热交换单元的热交换结构蓄热或放热的热交换装置和传动装置,通过所述传动装置驱动若干相互排斥的热交换单元在U型通道内由上而下形成自循环。

【技术特征摘要】
1.自变温踢脚线,其特征在于,包括能量交换盒、踢脚板和若干热交换单元;在踢脚板内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沿踢脚板长度方向的两条通道,两条所述通道在踢脚板的一端相连通并在踢脚板上形成U型,所述U型通道在踢脚板上的两个开口端与能量交换盒相连通;若干所述热交换单元内设置有热交换结构,在若干热交换单元上设置有相同磁极的磁性结构,相邻所述热交换单元之间通过相同磁极互相排斥;所述能量交换盒包括设置在机箱内为热交换单元的热交换结构蓄热或放热的热交换装置和传动装置,通过所述传动装置驱动若干相互排斥的热交换单元在U型通道内由上而下形成自循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变温踢脚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单元内填充有热媒或冷媒。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变温踢脚线,其特征在于,在U型通道内还设置有将热交换单元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坡度。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变温踢脚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单元为胶囊状,所述磁性结构分别设置在胶囊状热交换单元的两端,所述热交换结构设置在胶囊状热交换单元的中部。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变温踢脚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仪清邹胜斌李莉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中贝毅科科技有限公司李莉邹胜斌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