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00184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2 05: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气装置,其一端有出风口和另一端有进风口的筒形状的本体,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路,设置在出风口的下流侧的覆盖出风口的面板;面板包括与出风口相对向的后面板,设置在后面板的背面的前面板,以及设置在后面板和前面板之间的第一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换气装置可以抑制结露的产生、提高换气装置的密封性并提高人体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气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换气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一种换气装置,包括:本体,设置在本体上的出风口,覆盖出风口的面板,和当面板打开并与出风口成一定距离后,空气能从设置在换气装置两侧的排风口吹出。冬天,当换气装置运转,面板打开时,室外的冷空气从换气装置的出风口吹出后就会与设置在出风口前方的面板接触,再向设置在两侧的排风口吹出。这时,由于冷空气与面板接触时将面板冷却,所以当室内的湿热空气与冷却后的面板接触后就会形成结露。当结露达到一定量时,就会形成水滴,掉落在室内或用户身上,还可能流到机体内,影响换气装置的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能抑制结露形成的换气装置。(二)技术方案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气装置,包括:一端有出风口和另一端有进风口的筒形状的本体;和,连通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路;和,设置在所述出风口的下流侧的覆盖所述出风口的面板;所述面板包括:与所述出风口相对向的后面板;设置在所述后面板的背面的前面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后面板和前面板之间的第一空间。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的下游侧设有引导从所述出风口吹出的空气往所述面板侧引导的引导部。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导部围绕所述出风口的四周设置。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导部具有从所述风路的内周往外周侧向下游倾斜的第一倾斜面。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气装置还包括:引导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到所述出风口的送风单元;和,在所述送风单元的下游侧的净化从所述进风口吸入的空气的过滤网单元;所述引导部包括:从所述出风口侧的端部近旁向所述面板方向突出的延伸壁;和从所述延伸壁往所述风路的内周方向延设的前面壁;其中,所述延伸壁和所述前面壁构成固定所述过滤网单元的固定部。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面板包括:根据和所述进风口的距离变更,将所述出风口切换至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的开关结构,所述开关结构在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面板和所述出风口之间的空间形成从所述出风口吹出的空气往所述面板的外周方向排出的排气口,所述排气口包括:在安装时,位于垂直下方的下面具有抑制从所述出风口吹出的空气向垂直下方流动的挡板。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导部的外周具有围绕所述引导部的环状突筋,在打开的状态下,设置在所述面板上的所述挡板从所述面板向所述出风口方向延设至所述引导部和所述突筋之间。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导部的外周具有围绕所述引导部的环状突筋,在打开的状态下,设置在所述面板上的所述挡板从所述面板向所述出风口方向延设至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出风口之间。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面板具有与所述第一倾斜面倾斜方向相同的第二倾斜面。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第二倾斜面在所述出风口关闭的状态下,所述倾斜面互相平行地卡合。(三)有益效果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换气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中之一:(1)面板包括:设置在出风口侧的后面板和位于后面板的背面的前面板,所以冷空气只是与设置在出风口侧的后面板接触,使后面板冷却。再者,前面板与后面板之间形成第一空间,隔绝了后面板和前面板之间的能量传递,也就是说,从出风口吹出的冷空气不能冷却前面板。而室内的湿热空气也只是与前面板接触,而无法与被冷却的后面板接触。抑制了结露的产生;(2)在出风口的下游侧设有引导部,该引导部上设有从风路的内周往外周侧向下游的面板侧倾斜的第一倾斜面,这样,当有空气从出风口吹出时,就会沿着第一倾斜面的往面板侧方向移动,而且避免了从出风口吹出的空气与本体的面接触,抑制了结露的产生;(3)后面板上设置与第一倾斜面倾斜方向相同的第二倾斜面,当冷空气吹至面板侧时,也能顺着第二倾斜面吹出室内,从而提高风量,降低噪音。再者,第一倾斜面与第二倾斜面在出风口关闭的状态下,两个倾斜面互相平行地卡合,也就是说,第二倾斜面与第一倾斜面平行,而且与第一倾斜面接触。这样,即使换气装置停止运转,室外的空气从进风口倒灌进入本体内,也不会有空气从面板与本体之间漏出室内。而且,当第一倾斜面与第二倾斜面的接触面越大,就能更加防止风的泄漏。从而提高换气装置的密封性;(4)在换气装置垂直下方的下面设置抑制从出风口吹出的空气向垂直下方流动的挡板。该挡板设置在面板的下部,从面板向出风口方向延伸至第一倾斜面和出风口之间,那么,从下面的排气口排出的空气,就会被挡板阻挡往回流动,再随着第一倾斜面的引导,往其他方向的排气口排出。这样,就能确保从排气口吹出的空气不会从换气装置的下面吹出。提高人体舒适度;(5)引导部不仅包括设有从风路的内周往外周侧向下游的面板侧倾斜的第一倾斜面,还包括出风口侧的端部近旁向面板方向突出的延伸壁以及从延伸壁垂直往风路的内周方向延设的前面壁。也就是说,延伸壁设置在出风口的下游侧,从出风口侧的端部向面板方向突出,延伸壁与前面壁相交错,构成L字形形状的过滤网单元的固定部,从而确保过滤网单元的稳固性。另外,由于引导部设置在出风口的四周,所以固定部也随着引导部形成在出风口的四周,确保了从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全部经过过滤网单元后的过滤后才能经出风口排出室内;(6)在引导部的外周围设置突筋,而设置在面板上的挡板从面板向出风口方向延设至引导部和突筋之间。这样,从下面的排气口排出的空气即使被挡板挡住,会沿着挡板往突筋方向流动。另外,由于突筋是环状的,所以被挡回去的空气无法与出风口邻接的本体的面接触,抑制了结露的发生。附图说明图1和图2分别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换气装置从两个不同方位观察的立体图。图3为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换气装置中除去面板的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换气装置中本体部分的截面图。图5为图1和图2所示换气装置中面板部分的截面图。图6为根据本技术第二实施换气装置中除去面板的示意图。图7为根据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换气装置中本体部分的截面放大图;其中(a)为本体部分的截面图,(b)为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以下两种实施例,以抑制与出风口相邻接的本体的面产生结露。1、第一实施例在本技术的第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换气装置。本实施例的换气扇包括:本体100,风路200,开关结构300,面板400,送风单元500,过滤网单元600。图1和图2分别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换气装置从两个不同方位观察的立体图。图3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换气装置中除去面板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图2和图3,本体100呈筒形状,一端设有使空气进入该本体内的进风口101和另一端设有使该本体内的空气排出的出风口102。进风口101为了吸入室外的空气而设的开口,可以与和室外连通的进气管(图中未示)连接。出风口102为了将从进风口吸入的空气作为排气空气被排出而设置的开口。风路200连通所述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作为空气移动的空间。其中,对于本体100而言,筒形状可以是拥有圆形的外廓,或者是正方形、T字形等外廓的中空形状。如图3所示,出风口的下游侧还包括:引导部110。引导部110呈长条状,围绕出风口102的四周设置,引导从出风口吹出的空气向面板侧吹出。引导部110包括:第一倾斜面111。第一倾斜面111为从风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气装置,包括:一端有出风口和另一端有进风口的筒形状的本体;和,连通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路;和,设置在所述出风口的下流侧的覆盖所述出风口的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包括:与所述出风口相对向的后面板;设置在所述后面板的背面的前面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后面板和前面板之间的第一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气装置,包括:一端有出风口和另一端有进风口的筒形状的本体;和,连通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路;和,设置在所述出风口的下流侧的覆盖所述出风口的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包括:与所述出风口相对向的后面板;设置在所述后面板的背面的前面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后面板和前面板之间的第一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的下游侧设有引导从所述出风口吹出的空气往所述面板侧引导的引导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围绕所述出风口的四周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具有从所述风路的内周往外周侧向下游倾斜的第一倾斜面。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气装置还包括:引导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到所述出风口的送风单元;和,在所述送风单元的下游侧的净化从所述进风口吸入的空气的过滤网单元;所述引导部包括:从所述出风口侧的端部近旁向所述面板方向突出的延伸壁;和从所述延伸壁往所述风路的内周方向延设的前面壁;其中,所述延伸壁和所述前面壁构成固定所述过滤网单元的固定部。6.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奥博吴俭强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