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富水区段的降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99955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2 05: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隧道富水区段的降水装置,地层中设有隧道洞身,所述降水装置包括多个降水井,所述降水井对称且等距地设于所述隧道洞身两侧的地层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降水装置能排出隧道富水区段的地下水、降低隧道施工范围内地下水含量、保证隧道的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富水区段的降水装置
本技术属于隧道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隧道富水区段的降水装置。
技术介绍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河流自西向东,逐级下降,河流落差大,水能蕴藏丰富。多种多样的地形为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种植业。为了发展我国西部的经济,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我们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首先我们要改善交通,由于西部山区分布非常广泛,隧道在交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同时由于这些地方有着较为发达的地下水系,这也给隧道的施工和运营中的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目前,地下水对隧道的影响,一直是困扰隧道发展的一个国际性的难题。为了减小这一影响主要有两种方法:防水和排水。其中防水主要包括复合衬砌防水法(主要用于新奥法施工的隧道)、二次衬砌防水法(主要用于盾构法)、注浆防水法等。而排水法主要有衬砌排水沟槽法、围岩排水沟槽法等,对于水量过大,如水下隧道我们还可以采用沉管法。由于富水区段的土壤岩层富含水分而极不稳定,直接进行隧道施工极易造成隧道的初期支护变形甚至发生隧道坍塌,严重危及施工安全和工程的质量,因此需要在隧道洞内施工的同时在隧道外同步进行降水施工,并进行实时的监控测量,防止工程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排出隧道富水区段的地下水、降低隧道施工范围内地下水含量、保证隧道的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的隧道富水区段的降水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隧道富水区段的降水装置,地层中设有隧道洞身,所述降水装置包括多个降水井,所述降水井对称且等距地设于所述隧道洞身两侧的地层中。上述的隧道富水区段的降水装置,优选的,多个相邻的所述降水井组成降水井组,所述降水井组中的降水井与所述隧道洞身的外侧边缘的距离随隧道洞身轴向延伸的方向先增大后减小。上述的隧道富水区段的降水装置,优选的,所述降水井距离所述隧道洞身的外侧边缘为2~4m。上述的隧道富水区段的降水装置,优选的,位于所述隧道洞身同侧的相邻两个所述降水井的间距为10~12m。上述的隧道富水区段的降水装置,优选的,相互对称的所述降水井之间设有连接管。上述的隧道富水区段的降水装置,优选的,所述降水井包括无砂水泥滤管和砾石层,所述砾石层包覆于所述无砂水泥滤管的外侧。上述的隧道富水区段的降水装置,优选的,所述降水井的底部还设有沉淀管,所述沉淀管的上方设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的上方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一直向上延伸至降水井的上部出口,所述出水管的下部设有潜水泵。上述的隧道富水区段的降水装置,优选的,所述潜水泵、过滤器和沉淀管均设于水位线以下。上述的隧道富水区段的降水装置,优选的,所述降水井的直径为600~650mm,所述无砂水泥滤管的内径为400~420mm,所述无砂水泥滤管的壁厚为50~60mm。上述的隧道富水区段的降水装置,优选的,所述降水井的钻孔深度为Hw,孔位的高程为H0,所述隧道洞身的仰拱底部的高程为H1,降水水位距离仰拱底为H2,水位差为H3,水位变化幅度为H4,所述过滤器的长度为H5,所述沉淀管的长度为H6,钻孔深度Hw=H0-H1+H2+H3+H4+H5+H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的隧道富水区段的降水装置,地层中设有隧道洞身,所述降水装置包括多个降水井,所述降水井对称且等距地设于所述隧道洞身两侧的地层中,对称设置可以从隧道两侧同时降水,提高降水效率,等距设置保证沿隧道纵向均匀降水,避免降水不均导致围岩力学性质变化差异大,对隧道施工造成潜在危险,多个降水井能保证隧道施工范围内的围岩的含水率处于均匀且较低的水平,保证隧道施工过程的安全和隧道建造的工程质量。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1中的降水井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1中的降水井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实施例2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例说明:1、隧道洞身;2、降水井;21、无砂水泥滤管;22、砾石层;23、沉淀管;24、过滤器;25、出水管;26、潜水泵;3、降水井组;4、连接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文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技术做更全面、细致地描述,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实施例1: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隧道富水区段的降水装置,地层中设有隧道洞身1,降水装置包括多个降水井2,降水井2对称且等距地设于隧道洞身1两侧的地层中。具体的,对称是指降水井2的布置沿隧道洞身1的中心线对称,等距是指同侧相邻的两个降水井2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对称等距设置降水井2有助于将地层中的地下水排出,使隧道洞身1附近地层地下水含量均匀且处于较低值,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提高了隧道建设的工程质量。本实施例中,降水井2距离隧道洞身1的外侧边缘为2~4m,位于隧道洞身1同侧的相邻两个降水井2的间距为10~12m。具体的,降水井2距离隧道洞身1的外侧边缘为2m,位于隧道洞身1同侧的相邻两个降水井2的间距为10m,降水井2距离隧道洞身1太近会影响到隧道本体结构的稳定性,太远降水效率低、效果差,相邻两个降水井2之间的距离太近意味着降水井2的数量多,因此成本较高且降水井2之间结构不稳定,相邻降水井2之间的距离太远同样存在降水效率低、效果差的问题,选择合理的分布间距能降低成本,同时降水效率高、效果好,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好。本实施例中,降水井2包括无砂水泥滤管21和砾石层22,砾石层22包覆于无砂水泥滤管21的外侧。具体的,无砂水泥滤管21的壁厚为50mm,降水井2的直径为600mm,无砂水泥滤管21的内径为400mm。砾石层22孔隙较大,起到透水和过滤掉大颗粒的作用,无砂水泥滤管21由于缺少细骨料,所以管体存在细孔隙,起到渗水和过滤掉细颗粒的作用,无砂水泥滤管21和砾石层22组合可以将地下水位线以上的地层中的水有效过滤到降水井2内,且避免水中杂质过多、直径过大造成出水管25堵塞,此外,无砂水泥滤管21和砾石层22组合还起到支撑的作用。本实施例中,降水井2的底部还设有沉淀管23,沉淀管23的上方设有过滤器24,过滤器24的上方设有出水管25,出水管25一直向上延伸至降水井2的上部出口,出水管25的下部设有潜水泵26。沉淀管23起到聚集经过砾石层22和无砂水泥滤管21流入降水井2内的细小砂粒和岩屑,防止砾石层22、无砂水泥滤管21和出水管25被沉淀物堵塞,过滤器24能够过滤掉水中的泥浆等其他杂质,防止堵塞出水管25或导致泥浆被抽出引起结构的不稳定,出水管25便于将抽出的地下水排出,可以选择天然沟渠和河流进行排水,也可以施作梯形沟等,尽可能避免降水井排出水的回渗进入富水区段,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能量的利用率,潜水泵26为排水过程提供动力。本实施例中,潜水泵26、过滤器24和沉淀管23均设于水位线以下,且位置关系从下往下依次为潜水泵26、过滤器24、沉淀管23,此布置顺序作用在于便于抽出地下水同时利用过滤器24将从沉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隧道富水区段的降水装置,地层中设有隧道洞身(1),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水装置包括多个降水井(2),所述降水井(2)对称且等距地设于所述隧道洞身(1)两侧的地层中,多个相邻的所述降水井(2)组成降水井组(3),所述降水井组(3)中的降水井(2)与所述隧道洞身(1)的外侧边缘的距离随隧道洞身(1)轴向延伸的方向先增大后减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富水区段的降水装置,地层中设有隧道洞身(1),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水装置包括多个降水井(2),所述降水井(2)对称且等距地设于所述隧道洞身(1)两侧的地层中,多个相邻的所述降水井(2)组成降水井组(3),所述降水井组(3)中的降水井(2)与所述隧道洞身(1)的外侧边缘的距离随隧道洞身(1)轴向延伸的方向先增大后减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富水区段的降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水井(2)距离所述隧道洞身(1)的外侧边缘为2~4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富水区段的降水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隧道洞身(1)同侧的相邻两个所述降水井(2)的间距为10~12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富水区段的降水装置,其特征在于:相互对称的所述降水井(2)之间设有连接管(4)。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富水区段的降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水井(2)包括无砂水泥滤管(21)和砾石层(22),所述砾石层(22)包覆于所述无砂水泥滤管(21)的外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隧道富水区段的降水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雄武窦友谋方菊明李绍波刘启胜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工程建设总承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