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宝贞专利>正文

大截流倍数的雨污混合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998602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2 04: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截流倍数的雨污混合水处理系统,特别对截流倍数n≧5的雨污混合水系统能够有效地进行处理,在截流下水道总干渠上分段设置数个溢流井,将溢流井、集水提升泵站、配水出水井通过管线连接,集水提升泵站统一收集溢流井中的污水(包括内渗水、雨污混合水)后泵入于配水出水井;配水出水井再通过管线与数台泥沙分离器联通;泥沙分离器将污水分离成泥沙和澄清水,将澄清水返回配水出水井;配水出水井与固定生物膜处理池及沉淀池管线联通,对澄清水进行生态处理,生态处理后的水至收纳水体。可以大幅度减少合流制截流干渠中溢流井的雨污混合水的排放量,大幅度减少河流、湖泊、水库和近海的污染负荷,保证受纳水维持良好的水环境和良好的水生态系统。

Rain and sewage mixed water treatment system with large interception times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rainwater and sewage mixed water treatment system with large interception multiple, in particular, the rainwater and sewage mixed water treatment system with interception multiple n (>5) can be effectively treated, and a plurality of overflow wells are arranged in sections on the main canal of the interception sewer, and the overflow wells, the water collecting and lifting pumping stations and the water distributing and outflow wells are connected through pipelines, and the water collecting and lifting pumps are connected. The station collects the sewage from overflow wells (including infiltration water and mixed water of rain and sewage) and pumps it into the water distribution wells; the water distribution wells are connected with several sediment separators through pipelines; the sewage is separated into sediment and clarified water by the sediment separator, and the clarified water is returned to the water distribution wells; the water distribution wells are treated with fixed biofilm. The clarified water is ecologically treated by connecting the pool and the pipeline of the sedimentation pool, and the water after the ecologically treated is transferred to the receiving water body. It can greatly reduce the discharge of rainwater and sewage mixed water from the overflow wells in the combined closure trunk canal, greatly reduce the pollution load of rivers, lakes, reservoirs and offshore waters, and ensure that the receiving water maintains a good water environment and a good water eco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截流倍数的雨污混合水处理系统
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截流倍数的雨污混合水处理系统,特别对截流倍数n≧5的雨污混合水系统能够有效地进行处理,属于水环境处理

技术介绍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中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但同时这些发展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全国大部分城市和地区水源水质呈现恶化趋势,因此如何改善水源水环境和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污染程度是当前非常紧迫的任务和挑战。城市化加速、人口集中、大量的建筑和水泥道路建设致使地表渗透性下降、径流系数变大、进入管道的污水量和雨水径流量陡增,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特别是老城区,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是雨污合流制排水系统,从而造成雨天时,溢流量大,水质差的问题,且无任何污染治理措施;若是直接排放到周围水体,那么溢流污水将对城市水生态构成严重污染。沿河或沿湖(水库、近海)设置合流制截流总干渠,收集污水干管、雨水干管和合流干管的污水、雨水与雨污混合水,将截流总干渠的全部污水和雨水引入污水处理厂,晴天及初雨时的污水流入污水处理厂,雨天则雨污混合水经过溢流井排入地面水体。适宜在老城区改造。现在通用的污水处理工艺是活性污泥法,由于活性污泥处理进水BOD5的局限性,只能有效处理进水BOD5≧70mg/L的污水;我国绝大多数沿河合流制截流下水道总干渠中,旱季污水进入其末端污水处理厂的BOD5浓度大都在200mg/L以下。雨季雨水径流进入合流制截流下水道后,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厂大都采用小截流倍数(雨水径流量/旱季污水流量)n=1,如德国合流制污水处理厂,大都采用n=1。我国污水处理厂的进水BOD5浓度通常低于德国,150-200mg/Lvs250-300mg/L。因此,截流倍数只能取n=1;取n=2,导致进水BOD5浓度过低,不能保证稳定正常运行。沿河截流下水道的雨污混合水,当n>1时,需要通过截流下水道干渠中设置的溢流井,将多余的雨污混合水排入河流,即在大雨、暴雨和大暴雨时,绝大部分雨水径流及污水排入受纳水体中,显著增加河流的污染负荷。针对大截流倍数(如n≧5),就能够将大雨和暴雨的雨水径流量全部截流送入污水处理厂,然后将处理后的达标出水排入受纳水体,是主要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进一步解决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截流倍数的雨污混合水处理系统,既能处理比活性污泥法和移动式生物膜反应器(MBBR)污水处理厂截流倍数(n=1-2)更大,也能处理比曝气生物滤池法(BAF)截流倍数(n=2-3)更大截流倍数的雨污混合水,即能够有效地处理n≧5的雨污混合水。本专利技术所说的一种大截流倍数雨污混合水处理系统,其技术解决方案如下:在截流下水道总干渠上分段设置数个溢流井,将溢流井、集水提升泵站、配水出水井通过管线连接,集水提升泵站统一收集溢流井中的污水(包括内渗水、雨污混合水)后泵入于配水出水井;配水出水井再通过管线与数台泥沙分离器联通;泥沙分离器将污水分离成泥沙和澄清水,将澄清水返回配水出水井;配水出水井与固定生物膜处理池及沉淀池管线联通,对澄清水进行生态处理,生态处理后的水至收纳水体;所述的泥沙分离器为圆筒状结构,其内设有旋流管,旋流管与切线进水管连接;泥沙分离器的底部中心为沉积坑;泥沙分离器上部设有污水澄清槽,通过管线与固定生物膜处理池的进水分配槽联通;旋流管采用直径逐渐变小的环状结构,将进入泥沙分离器内的污水形成水力旋流;雨污混合水在水力旋流过程中分离成泥沙和澄清水,泥沙沉入沉积坑内统一排出;澄清水通过污水澄清槽返回配水出水井中;在固定生物膜处理池中按顺序排列有进水分配槽、分水阀门及污水处理廊道;在污水处理廊道中设有填料区及曝气器组件;污水处理廊道的填料区内根据环境处理要求不同,安装不同的生物填料(如:辫带式合成纤维填料)形成厌氧生物膜、缺氧生物膜、好氧生物膜或活性污泥;污水处理廊道的出水槽通过沉淀池配水槽与沉淀池(平流式4座单池并联排列)的连接,沉淀池对生物处理的水进一步进行沉淀处理,最后经过溢流堰进入出水槽,再经出水管排入受纳水体。沉淀池的前段还设置污泥坑,收集沉淀的污泥,由移动式刮泥机将后部的沉淀污泥刮送到污泥坑中;污泥经排泥管排入最近的污泥井,污泥井连接管输送汇集的污泥泵站排出。固定生物膜处理池以等分流量进入2个并联的处理系列,每个处理系列由3条污水处理廊道组成(I、II和III;IV、V和VI),采用串联运行或并联运行;每条污水处理廊道由数个独立的填料区及曝气器组件构成;截流倍数n≦2时,并行的2个处理系列都采用3条污水处理廊道串联运行方式:污水依次流经廊道I→II→III,和VI→V→IV(对称布设);第I廊道为厌氧段和缺氧段,都有填料区段,其中等间距地安装辫带式合成纤维填料;在降雨时截流倍数n>2时,则采用单条污水处理廊道运行方式,此时廊道I、II、III、IV、V和VI并联运行;截流倍数n>5时,相应的水力停留时间HRT=3h。本专利技术的积极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大截流倍数雨污混合水处理系统比现在污水处理通用的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厂(n≦2),比移动式生物膜反应器(MBBR)处理厂(n≦2)和比曝气生物滤池(BAF)处理厂(n≦3)能处理更高截流倍数(n≧5)的雨污混合水,甚至能够处理截流倍数n=10的特低浓度雨污混合水,如BOD510-20mg/L。由此可以大幅度减少合流制截流干渠中溢流井的雨污混合水的排放量,大幅度减少河流、湖泊、水库和近海的污染负荷,保证受纳水维持良好的水环境和良好的水生态系统。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系统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系统的A-A剖面图;图3、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水利旋流泥沙分离器结构示意图;图中,1、截留下水道总干渠;2、溢流井;3、集水提升泵站;4、配水出水井;5、泥沙分离器;6、沉积坑;7、固定生物膜处理池;8、进水分配槽;9、分水阀门;10、填料区;11、曝气器组件;12、出水槽;13、污水处理廊道;14、沉淀池配水槽;15、沉淀池;16、出水槽;17、出水管;18、污泥坑;19、排泥管;20、污泥井;21、污泥泵站;22、受纳水体;23、刮泥机;24、切线进水管;25、水力旋流分离器出水管;26、混合搅拌器;27、旋流管;28、污水澄清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凡是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中。如图1、图2所示,在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大截流倍数雨污混合水处理系统中,截流下水道总干渠1上分段设置数个溢流井2,溢流井2与集水提升泵站3及配水出水井4通过管线连接,集水提升泵站3统一收集溢流井2中的污水(包括内渗水、雨污混合水)后泵入与配水出水井4;配水出水井4再通过管线与数个泥沙分离器5联通;泥沙分离器5将污水分离成泥沙和澄清水,将澄清水返回配水出水井4;配水出水井4与固定生物膜处理池7及沉淀池15管线联通,对澄清水进行生态处理,生态处理后的水至受纳水体22;参照图3、图4,所述的泥沙分离器5为筒状结构,其内设有旋流管27,旋流管27与切线进水管24连接;泥沙分离器5的底部中心为沉积坑6;泥沙分离器5上部设有污水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大截流倍数的雨污混合水处理系统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截流倍数雨污混合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截流下水道总干渠上分段设置数个溢流井,溢流井与集水提升泵站及配水出水井通过管线连接,集水提升泵站统一收集溢流井中截流的的污水后泵入与配水出水井;配水出水井再通过管线与数台泥沙分离器联通;泥沙分离器将污水分离成泥沙和澄清水,将澄清水返回配水出水井;配水出水井与固定生物膜处理池及沉淀池管线联通,对澄清水进行生态处理,生态处理后的水至受纳水体;所述的水力旋流泥沙分离器为圆筒状结构,其内设有旋流管,旋流管与切线进水管连接;泥沙分离器的底部中心为沉积坑;泥沙分离器上部设有污水澄清槽,通过管线与固定生物膜处理池的进水分配槽联通;旋流管用直径逐渐变小的环状结构,将进入泥沙分离器内的污水形成水力旋流;雨污混合水在水力旋流过程中分离成泥沙和澄清水,泥沙沉入沉积坑内统一排出;澄清水通过溢流水槽返回配水出水井中;在固定生物膜处理池中按顺序排列有进水分配槽、分水阀门及污水处理廊道;在污水处理廊道中设有填料区及曝气器组件;污水处理廊道的填料区内根据环境处理要求不同,安装生物膜载体填料,在不同的区段形成厌氧生物膜、缺氧生物膜、好氧生物膜或活性污泥;污水处理廊道的出水槽通过沉淀池配水槽与沉淀池的连接,沉淀池对生物处理的水进一步进行沉淀处理,最后经过溢流堰进入出水槽,再经出水管排入受纳水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截流倍数雨污混合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截流下水道总干渠上分段设置数个溢流井,溢流井与集水提升泵站及配水出水井通过管线连接,集水提升泵站统一收集溢流井中截流的的污水后泵入与配水出水井;配水出水井再通过管线与数台泥沙分离器联通;泥沙分离器将污水分离成泥沙和澄清水,将澄清水返回配水出水井;配水出水井与固定生物膜处理池及沉淀池管线联通,对澄清水进行生态处理,生态处理后的水至受纳水体;所述的水力旋流泥沙分离器为圆筒状结构,其内设有旋流管,旋流管与切线进水管连接;泥沙分离器的底部中心为沉积坑;泥沙分离器上部设有污水澄清槽,通过管线与固定生物膜处理池的进水分配槽联通;旋流管用直径逐渐变小的环状结构,将进入泥沙分离器内的污水形成水力旋流;雨污混合水在水力旋流过程中分离成泥沙和澄清水,泥沙沉入沉积坑内统一排出;澄清水通过溢流水槽返回配水出水井中;在固定生物膜处理池中按顺序排列有进水分配槽、分水阀门及污水处理廊道;在污水处理廊道中设有填料区及曝气器组件;污水处理廊道的填料区内根据环境处理要求不同,安装生物膜载体填料,在不同的区段形成厌氧生物膜、缺氧生物膜、好氧生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宝贞王黛刘研萍
申请(专利权)人:王宝贞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