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渊专利>正文

一种夹套式热管传热的热泵热水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5578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5 14:40
一种夹套式热管传热的热泵热水箱,包括外保温壳体、夹套式热管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套式热管内胆包括内胆、套管、热传介质、工质盘管,该套管的两端和所述的内胆外壁焊接为一体且构成一个密闭的环形容置腔,所述的热传介质和所述的工质盘管设置在被抽真空后的环形容置腔内,所述的热传介质和环形容置腔构成一个夹套式热管,所述的工质盘管设置在该环形容置腔内的下端,该夹套式热管内胆上部设置有热水出口,其底部设置有冷水进口和排污口,中下部上设置有探温口,以及连接该工质盘管两个端口的工质进口和工质出口,该热水出口、冷水进口、排污口、探温口、工质进口和工质出口均伸出所述的外保温壳体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夹套式热管传热的热泵热水箱
本技术属于热水箱
,尤其涉及一种夹套式热管传热的热泵热水箱的技术。
技术介绍
现有外盘管式热泵热水器水箱的热传递结构就是在水箱的内胆外壁上盘绕冷凝器盘管,直接与水箱内胆接触进行热交换,冷凝器盘管的管截面通常为圆形或D形或做成铝合金材质的微通道扁管,其中理论上讲,冷凝器盘管截面为D形的或微通道扁管的换热效果最好,因为,它们与内胆外壁的接触面积最大,然而,因加工过程中,冷凝器盘管与水箱内胆之间均存在加工公差,使得换热管与水箱内胆外则面接触不完全,导致换热效果大打折扣,也因此冷凝器盘管内的冷媒热量利用率低,换热效果不够理想。为了提高冷凝器盘管与水箱内胆的换热效率,最大限度提高冷凝器盘管与水箱内胆外壁的有效接触面积,如果采用截面为圆形的铝管或铜管作为冷凝器盘管的,那么基本上采取增加冷凝器盘管长度的方式来提供换热面积,这样的设计,不仅增加了冷凝器盘管的成本,而且由于长度的增加,加大了冷媒在管内流动的阻力;如果采用截面为D形或铝合金微通道扁管作为冷凝器盘管的,那么,现有的技术中有的采用在冷凝器盘管与内胆外壁的间隙处涂抹导热硅脂的方式,此种加工方式,现场生产工艺复杂,工序时间较长,影响生产节拍,降低了生产效率。而且若在加工过程中,极易造成导热硅脂的涂抹不均匀情况,进而影响到传热效果;为了进一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中国专利号为:201320812269,名为“一种热泵热水器水箱的热传递结构”,采用了在微通道扁管与内胆外壁之间设置一导热硅胶层,用于填补冷凝器盘管与内胆外壁之间的空隙,增加了有效接触面积,但是采用这种技术解决方案有以下几个不足:1,采用铝合金微通道扁管作为冷凝器盘管,加工难度大,成本高,需要特殊的专用夹紧装置;2,导热硅胶层成本高,且导热硅胶也不是理想的导热材料。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的一种夹套式热管传热的热泵热水箱。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一种夹套式热管传热的热泵热水箱,包括外保温壳体、夹套式热管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套式热管内胆包括内胆、套管、热传介质、工质盘管,该套管的两端和所述的内胆外壁焊接为一体且构成一个密闭的环形容置腔,所述的热传介质和所述的工质盘管设置在被抽真空后的环形容置腔内,所述的热传介质和环形容置腔构成一个夹套式热管,所述的工质盘管设置在该夹套式热管内的下端,该夹套式热管内胆上部设置有热水出口,其底部设置有冷水进口和排污口,中下部上设置有探温口,以及连接该工质盘管两个端口的工质进口和工质出口,该热水出口、冷水进口、排污口、探温口、工质进口和工质出口均伸出所述的外保温壳体外。通常,该夹套式热管内部真空且设置有一种高传热速率的热传介质,该热传介质系籍由将下列化合物溶解于水中产生一混合物,干燥所得之该混合物以产生具下列重量百分比的该热传介质物:(1)三氧化二钴,0.5-1.0%;(2)三氧化二硼,1.0-2.0%;(3)重铬酸钙,1.0-2.0%;(4)重铬酸镁,10.0-20.0%;(5)重铬酸钾,40.0-80.0%;(6)重铬酸钠,10.0-20.0%;(7)氧化铍,0.05-0.10%;(8)二硼化钛,0.5-1.0%;(9)过氧化钾,0.05-0.10%;(10)一选用之金属或铵的重铬酸盐,5.0-10.0%,其中M系选自钾、钠、银及铵所构成之群组;(11)铬酸锶,0.5-1.0%;以及(12)重铬酸银,0.5-1.0%,该热传介质位于一基材上。在上述的一种夹套式热管传热的热泵热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水进口和排污口合二为一。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水加热速度快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夹套式热管传热的热泵热水箱的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夹套式热管内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外保温壳体1、夹套式热管内胆2、热水出口3、冷水进口4、排污口5、探温口6、工质进口7、工质出口8、内胆20、套管21、热传介质22、工质盘管23、环形容置腔24、夹套式热管25。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夹套式热管传热的热泵热水箱,包括外保温壳体1、夹套式热管内胆2。夹套式热管内胆2包括内胆20、套管21、热传介质22、工质盘管23,该套管21的两端缩口后和内胆20外壁焊接为一体且构成一个密闭的环形容置腔24,热传介质22和工质盘管23设置在被抽真空后的环形容置腔24内。热传介质22和环形容置腔24构成一个夹套式热管25,该夹套式热管25里面的热传介质22采用多种无机材料混合而成,这种热传介质22的配方由物理学家渠玉芝专利技术的,配方及热管制造方法见中国专利号:01120356.0。此种热管横向和竖向放置都不影响传热效果,而且基本上是等温传热。该热管已在国内生产且以获得广泛应用。这是一种管道内部加热的集热管形式。本技术创造性地将工质盘管23设置在该夹套式热管25的内部下端也就是该环形容置腔24内的下端,其下端就是该夹套式热管25的吸热段,能将从工质盘管23处导出的热量快速传递到内胆20的上下段,进而快速加热内胆20内的水。本实施例中,该夹套式热管25内部真空且设置有一种高传热速率的热传介质22,该热传介质22系籍由将下列化合物溶解于水中产生一混合物,干燥所得之该混合物以产生具下列重量百分比的该热传介质物:(1)三氧化二钴,0.5-1.0%;(2)三氧化二硼,1.0-2.0%;(3)重铬酸钙,1.0-2.0%;(4)重铬酸镁,10.0-20.0%;(5)重铬酸钾,40.0-80.0%;(6)重铬酸钠,10.0-20.0%;(7)氧化铍,0.05-0.10%;(8)二硼化钛,0.5-1.0%;(9)过氧化钾,0.05-0.10%;(10)一选用之金属或铵的重铬酸盐,5.0-10.0%,其中M系选自钾、钠、银及铵所构成之群组;(11)铬酸锶,0.5-1.0%;以及(12)重铬酸银,0.5-1.0%,该热传介质位于一基材上。本实施例中,该夹套式热管内胆2上部设置有热水出口3,其底部设置有冷水进口4和排污口5且两者合二为一,中下部上设置有探温口6,以及连接该工质盘管23两个端口的工质进口7和工质出口8,该热水出口3、冷水进口4、排污口5、探温口6、工质进口7和工质出口8均伸出外保温壳体1外。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外保温壳体、夹套式热管内胆、热水出口、冷水进口、排污口、探温口、工质进口、工质出口、内胆、套管、热传介质、工质盘管、环形容置腔、夹套式热管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技术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技术精神相违背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夹套式热管传热的热泵热水箱,包括外保温壳体(1)、夹套式热管内胆(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套式热管内胆(2)包括内胆(20)、套管(21)、热传介质(22)、工质盘管(23),该套管(21)的两端和所述的内胆(20)外壁焊接为一体且构成一个密闭的环形容置腔(24),所述的热传介质(22)和所述的工质盘管(23)设置在被抽真空后的环形容置腔(24)内,所述的热传介质(22)和环形容置腔(24)构成一个夹套式热管(25),所述的工质盘管(23)设置在该夹套式热管(25)内的下端,该夹套式热管内胆(2)上部设置有热水出口(3),其底部设置有冷水进口(4)和排污口(5),中下部上设置有探温口(6),以及连接该工质盘管(23)两个端口的工质进口(7)和工质出口(8),该热水出口(3)、冷水进口(4)、排污口(5)、探温口(6)、工质进口(7)和工质出口(8)均伸出所述的外保温壳体(1)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夹套式热管传热的热泵热水箱,包括外保温壳体(1)、夹套式热管内胆(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套式热管内胆(2)包括内胆(20)、套管(21)、热传介质(22)、工质盘管(23),该套管(21)的两端和所述的内胆(20)外壁焊接为一体且构成一个密闭的环形容置腔(24),所述的热传介质(22)和所述的工质盘管(23)设置在被抽真空后的环形容置腔(24)内,所述的热传介质(22)和环形容置腔(24)构成一个夹套式热管(25),所述的工质盘管(23)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渊李增清
申请(专利权)人:李渊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