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密封蝶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5326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5 13: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效密封蝶阀,包括阀体、蝶板及蝶板控制器,蝶板安装于阀体之内,阀体内设置有流道,流道内设置有与蝶板密封配合的阀座,蝶板控制器包括驱动装置及阀杆,蝶板外周固定设置有蝶板密封圈,阀座朝向蝶板密封圈侧设置有与蝶板密封圈密封配合的阀座密封面,阀座密封面呈环形设置,且阀座密封面沿流体介质流动方向呈缩口设置,蝶板密封圈外周环状设置有向外突出的圆弧突出部,阀座密封面相对圆弧突出部设置有圆弧凹陷部,当蝶板垂直于流体介质流动方向时,圆弧突出部与圆弧凹陷部配合设置。采用上述方案,提供一种通过将阀座密封面倾斜设置以及用圆弧突出部配合圆弧凹陷部来增大蝶板密封圈与阀座之间的密封强度的一种高效密封蝶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密封蝶阀
本技术涉及一种蝶阀,具体是指一种高效密封蝶阀。
技术介绍
蝶阀又叫翻板阀,是一种结构简单的调节阀。蝶阀可用于低压管道介质的开关控制,其工作原理是指蝶板围绕阀杆旋转达到开启与关闭流道的目的。传统的蝶阀,包括阀体、蝶板及蝶板控制器,蝶板安装于阀体之内,阀体内设置有由蝶板控制启闭的流道,流道内设置有与蝶板密封配合的阀座,蝶板控制器与蝶板联动设置,其包括转动蝶板的驱动装置及连接驱动装置与蝶板的阀杆。工作时,蝶板由阀杆带动,若转过90°,便能完成一次启闭,而改变蝶板的偏转角度,即可控制介质的流量。然而传统的蝶阀中阀座与蝶板的密封位置与流体介质流动方向平行设置,因此阀座与蝶板之间的密封完全通过两者之间垂直于流道方向的挤压力实现,因此无论在来流压力多大,其密封效果均相同,使得两者之间的密封性较差,当来流侧压力较大时便极易冲破密封,使得蝶阀泄露。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将阀座密封面倾斜设置以及用圆弧突出部配合圆弧凹陷部来增大蝶板密封圈与阀座之间的密封强度的一种高效密封蝶阀。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阀体、蝶板及蝶板控制器,蝶板安装于阀体之内,阀体内设置有由蝶板控制启闭的流道,所述流道包括进流道及出流道,所述流道内设置有与蝶板密封配合的阀座,蝶板控制器与蝶板联动设置,且所述蝶板控制器包括转动蝶板的驱动装置及连接驱动装置与蝶板的阀杆,所述蝶板外周固定设置有用于与阀座密封的蝶板密封圈,所述阀座朝向蝶板密封圈侧设置有与蝶板密封圈密封配合的阀座密封面,所述阀座密封面呈环形设置,且所述阀座密封面沿流体介质流动方向呈缩口设置,所述蝶板密封圈外周环状设置有向外突出的圆弧突出部,所述阀座密封面相对圆弧突出部设置有圆弧凹陷部,当蝶板垂直于流体介质流动方向时,圆弧突出部与圆弧凹陷部配合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蝶板密封圈的设置配合阀座密封面,使得蝶板与阀座之间采用橡胶填充密封,使得密封性可靠;此外,阀座密封面沿着流体介质流动方向呈缩口设置,即阀座密封面呈倾斜设置,使得来流作用于蝶板上的作用力沿垂直阀座密封面的分力增大了蝶板密封圈与阀座密封面之间的压力,从而使得蝶板密封圈与阀座密封面之间的配合更加的紧密,且来流压力越大,配合越紧密;除此之外,圆弧突出部及圆弧凹陷部的设置,使得当流道关闭时,圆弧突出部与圆弧凹陷部相互配合,因此来流若想在蝶板关闭的状态从进流道侧进入出流道则,则需要沿着圆弧突出部与圆弧凹陷部相配合的圆弧段穿过,其阻力系数远大于蝶板密封圈外周与阀座密封面平行设置的情况,因此使得来流更加难以跨越,使得密封性更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蝶板密封圈包括分别与阀座密封配合的第一蝶板密封圈及第二蝶板密封圈,所述蝶板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及第三板体,所述第一蝶板密封圈位于流道方向的两侧分别夹持于第一板体及第二板体之间,所述第二蝶板密封圈位于流道方向的两侧分别夹持于第二板体及第三板体之间,所述第一蝶板密封圈与第二蝶板密封圈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及第三板体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蝶板密封圈分为间隔设置的第一蝶板密封圈与第二蝶板密封圈,使得通过第一蝶板密封圈、第二蝶板密封圈分别与阀座配合,从而形成了双重密封,使密封性更加的可靠;此外,第一蝶板密封圈通过挤压设置在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第二密封圈通过挤压在第二板体与第三板体之间,并将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及第三本体通过螺栓连接,其中挤压设置使得可通过调节螺栓的松紧度来调节第一蝶板密封圈、第二蝶板密封圈与蝶板的固定强度,且由于挤压设置,因此对于不同厚度的蝶板密封圈均可适配于本技术,使得零件适配性强,最后螺栓固定连接的设置,可使通过拆卸螺栓来实现第一板体、第二本体及第三板体的分离,从而实现第一蝶板密封圈及第二蝶板密封圈可拆卸设置,便于维护。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板体朝向第二板体端延伸设置有第一环形凸台,所述第二板体对应第一环形凸台镂空设置有与第一环形凸台形状大小相适配的第二环形腔,所述第二板体朝向第三板体端延伸设置有第二环形凸台,所述第三板体对应第二环形凸台镂空设置有与第二环形凸台形状大小相适配的第三环形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环形凸台与第二环形腔的设置,使得第二板体可通过第二环形腔套设与第一环形凸台实现精准定位,同理,第三板体可通过第三环形腔套设与第二环形凸台实现精准定位,因此,本技术不但简化了第一板体、第二板体与第三本体之间的相互安装,且使安装精度更高。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阀杆与阀体之间沿阀杆轴向设置有若干用于填充阀杆与阀体之间间隙的阀杆密封圈,所述阀体位于阀杆密封圈下端设置有定位环,所述阀杆密封圈上端设置阀盖,所述阀杆密封圈挤压设置于定位环与阀盖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阀杆密封圈的设置使得阀杆与阀体之间的间隙得到填充,因此流体介质无法通过该位置发生泄漏,另外定位环与阀盖的设置,对阀杆密封圈上下两端形成限位,使得阀杆密封圈无法沿阀杆轴向方向上下移动,从而防止因移动而导致泄露,使密封效果更科学合理。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阀杆密封圈位于底端端面上环状设置有开口朝下的U型槽,所述阀杆密封圈位于U型槽水平方向两侧分别包括靠近内壁的内密封部及靠近外壁的外密封部,所述阀体内设置有用于将内密封部朝阀杆挤压、外密封部朝阀体挤压的挤压腔,所述挤压腔包括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设置于阀体内,且其中一端与进流道连通,所述第二腔室沿阀杆周向环状设置于阀体内,并沿轴向的一端与第一腔室连通,沿轴向的另一端朝向U型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阀杆密封圈下端U型槽的设置再配合上挤压腔,使得挤压腔将进流道与U型槽连通,因此来自进流道的来流压力便会通过第一腔室进入,并通过第二腔室环形冲击于U型槽,使得U型槽两端的外密封部及内密封部相互远离,并且分别在压力的作用下紧贴相邻的壁面,从而使外密封部与内密封部的密封效果更加出色,致使整体阀杆密封圈密封效果增强。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图3为图1中A的放大图;图4为图1中B的放大图;图5为图1中C的放大图;图6为图1中D的放大图;图7为图1中E-E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如图1-图7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密封蝶阀,包括阀体1、蝶板2及蝶板控制器3,蝶板2安装于阀体1之内,阀体1内设置有由蝶板2控制启闭的流道11,其中流道11包括位于蝶板2左侧的进流道111及位于蝶板2右侧的出流道112,阀体1位于蝶板2位置沿周向一体设置有用于与蝶板2密封配合的阀座4。其中蝶板控制器3与蝶板2联动设置,且蝶板控制器3由设置在阀体1外的驱动装置31以及在外连接驱动装置31、在内连接蝶板2的阀杆32组成,驱动装置31启动后可驱动阀杆32沿周向转动,并带动蝶板2转动,使蝶板2封闭或者开启流道11。其中通过在蝶板2上设置套环21,并通过套环21套设在阀杆32上,之后通过螺栓贯穿套环21及阀杆32实现固定连接,其中驱动装置31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密封蝶阀,包括阀体、蝶板及蝶板控制器,蝶板安装于阀体之内,阀体内设置有由蝶板控制启闭的流道,所述流道包括进流道及出流道,所述流道内设置有与蝶板密封配合的阀座,蝶板控制器与蝶板联动设置,且所述蝶板控制器包括转动蝶板的驱动装置及连接驱动装置与蝶板的阀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蝶板外周固定设置有用于与阀座密封的蝶板密封圈,所述阀座朝向蝶板密封圈侧设置有与蝶板密封圈密封配合的阀座密封面,所述阀座密封面呈环形设置,且所述阀座密封面沿流体介质流动方向呈缩口设置,所述蝶板密封圈外周环状设置有向外突出的圆弧突出部,所述阀座密封面相对圆弧突出部设置有圆弧凹陷部,当蝶板垂直于流体介质流动方向时,圆弧突出部与圆弧凹陷部配合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密封蝶阀,包括阀体、蝶板及蝶板控制器,蝶板安装于阀体之内,阀体内设置有由蝶板控制启闭的流道,所述流道包括进流道及出流道,所述流道内设置有与蝶板密封配合的阀座,蝶板控制器与蝶板联动设置,且所述蝶板控制器包括转动蝶板的驱动装置及连接驱动装置与蝶板的阀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蝶板外周固定设置有用于与阀座密封的蝶板密封圈,所述阀座朝向蝶板密封圈侧设置有与蝶板密封圈密封配合的阀座密封面,所述阀座密封面呈环形设置,且所述阀座密封面沿流体介质流动方向呈缩口设置,所述蝶板密封圈外周环状设置有向外突出的圆弧突出部,所述阀座密封面相对圆弧突出部设置有圆弧凹陷部,当蝶板垂直于流体介质流动方向时,圆弧突出部与圆弧凹陷部配合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密封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蝶板密封圈包括分别与阀座密封配合的第一蝶板密封圈及第二蝶板密封圈,所述蝶板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及第三板体,所述第一蝶板密封圈位于流道方向的两侧分别夹持于第一板体及第二板体之间,所述第二蝶板密封圈位于流道方向的两侧分别夹持于第二板体及第三板体之间,所述第一蝶板密封圈与第二蝶板密封圈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及第三板体之间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志翼裴雪强谢正昌
申请(专利权)人:超一阀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