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拱坝坝肩建基面接触灌浆系统布置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929227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5 09: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拱坝坝肩建基面接触灌浆系统布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设置灌区‑布设止浆片‑布设进、回浆管‑进行灌浆。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预埋灌浆系统,让灌浆后的拱坝坝肩形成受力整体,达到保证拱坝整体稳定的目的。

A layout method of contact grouting system for foundation of arch dam abutment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method for arranging contact grouting system on the foundation surface of arch dam abutment, which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setting grouting area; arranging grouting stopper; arranging grouting inlet and grouting return pipe; and grouting. The invention makes the abutment of the arch dam after grouting form a whole force by the pre-embedded grouting system, and achieves the goal of guaranteeing the integral stability of the arch da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拱坝坝肩建基面接触灌浆系统布置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拱坝坝肩建基面接触灌浆系统布置方法,属于水利水电工程应用

技术介绍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拱坝具有施工方法简单,超载能力强,筑坝材料省等优点,得到大力推广。拱坝稳定主要是将荷载通拱端传递至两岸坝肩山体,但拱端坝肩建基面开挖较陡,这使得拱坝拱端与建基面之间接触缝处理尤为关键,要保证拱坝与两岸山体刚性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但在现有技术中,灌浆后,拱坝坝肩受力不稳定,造成了拱坝整体不稳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拱坝坝肩建基面接触灌浆系统布置方法,该拱坝坝肩建基面接触灌浆系统布置方法通过预埋灌浆系统,让灌浆后的拱坝坝肩形成受力整体,达到保证拱坝整体稳定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拱坝坝肩建基面接触灌浆系统布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①建基面的一侧为拱端;另一侧为基岩,沿建基面的高程方向,将建基面分为若干个灌区;②在建基面的上游侧、下游侧和灌区上分别布置止浆片支座,在止浆片支座上布设止浆片;③在每个灌区内分别布设进、回浆管;④重复步骤③,布设完成所有灌区内的进、回浆管;⑤向进浆管内灌注浆液,直至浆液填充满拱端与建基面之间的接触缝,形成整体受力结构。所述步骤②中,沿上游侧、下游侧的竖向上分别布置止浆片支座,在每个灌区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布设止浆片支座。所述步骤③分为以下步骤:(3.1)上游侧、下游侧的止浆片和每个灌区顶部、底部的止浆片,将建基面分为若干个封闭的灌浆区域;(3.2)在单个灌浆区域内,从下游侧顶部分别布置两条进、回浆管,分为第一条浆管和第二条浆管,第一条浆管包括第一条进浆管和第一条出浆管,第二条浆管包括第二条进浆管和第二条出浆管。所述步骤(3.2)分为以下步骤:(3.2.1)第一条进浆管由下游侧的顶部水平引至上游侧的止浆片支座,之后竖向向下布设至灌浆区域底部的止浆片支座,180°弯折后变为第一条出浆管,沿第一条进浆管布设的反方向引出下游侧;(3.2.2)第二条进浆管由下游侧顶部且低于第一条进浆管的位置,水平引出至下游侧的止浆片支座,之后竖向向下布设至灌浆区域底部的止浆片支座,180°弯折后变为第二条出浆管,沿第二条进浆管布设的反方向引出下游侧。所述进浆管由若干条配浆管连接相通,每条配浆管上布设有若干条与之相通的出浆管。所述出浆管垂直埋设于基岩内。所述出浆管埋设于基岩内部的一端设有固结灌浆预留孔。所述每个灌区的面积均为200~300平方米。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预埋灌浆系统,让灌浆后的拱坝坝肩形成受力整体,达到保证拱坝整体稳定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A-A的剖面图;图中:1-止浆片支座,2-止浆片,3-出浆管,4-配浆管,5-第一条浆管,6-第二条浆管,7-固结灌浆预留孔,8-拱端,9-基岩,10-建基面,11-上游侧,12-下游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拱坝坝肩建基面接触灌浆系统布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①设置灌区:建基面10的一侧为拱端8;另一侧为基岩9,沿建基面10的高程方向,根据高度来控制灌区的大小,进而控制受力,将建基面10分为若干个灌区,每个灌区的面积均为200~300平方米,形成均匀的受力体,面积过大,受力不均匀,面积过小,受力太大,容易造成断裂等问题;②布设止浆片:沿建基面10上游侧11、下游侧12的竖向上和每个灌区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布置止浆片支座1,在止浆片支座1上布设止浆片2;止浆片支座1为C25混凝土的梯形支座,增大与止浆片2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连接更加稳固;③布设进、回浆管:在每个灌区内分别布设进、回浆管;进一步地,由上游侧11、下游侧12的止浆片2和每个灌区顶部、底部的止浆片2,将建基面10分为若干个封闭的灌浆区域;在单个灌浆区域内,从下游侧12顶部分别布置两条进、回浆管,分为第一条浆管5和第二条浆管6,第一条浆管包括第一条进浆管和第一条出浆管,第二条浆管包括第二条进浆管和第二条出浆管;第一条进浆管由下游侧12的顶部水平引至上游侧11的止浆片支座1,之后竖向向下布设至灌浆区域底部的止浆片支座1,180°弯折后变为第一条出浆管,沿第一条进浆管布设的反方向引出下游侧12;第二条进浆管由下游侧12顶部且低于第一条进浆管的位置,水平引出至下游侧12的止浆片支座1,之后竖向向下布设至灌浆区域底部的止浆片支座1,180°弯折后变为第二条出浆管,沿第二条进浆管布设的反方向引出下游侧12;进一步地,所述进、回浆管均由若干条配浆管4连接相通,每条配浆管4上布设有若干条与之相通的出浆管3;出浆管3垂直埋设于基岩9内;所述出浆管3埋设于基岩9内部的一端设有固结灌浆预留孔7;优选的,进、回浆管的均直径为35mm,太大容易爆浆,太小流量少,花费时间长,且易于堵塞;配浆管4的直径为25mm,太大太小都会造成灌浆不均匀,影响其稳定性,灌浆区域与灌浆区域中,配浆管4之间的间距为2.5m,增强拱坝的整体稳定性;出浆管3的直径为25mm,太大太小都会造成灌浆不均匀,影响其稳定性,灌浆区域与灌浆区域中,出浆管3之间的间距为2.5m,增强拱坝的整体稳定性,例如,第一个灌浆区域中的配浆管4与第二个灌浆区域中的配浆管4之间的间距为2.5m,如图2所示。④重复步骤③,布设完成所有灌区内的进、回浆管;⑤进行灌浆:向进浆管内灌注浆液,直至浆液填充满拱端8与建基面10之间的接触缝,形成整体受力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拱坝坝肩建基面接触灌浆系统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①建基面(10)的一侧为拱端(8),另一侧为基岩(9),沿建基面(10)的高程方向,将建基面(10)分为若干个灌区;②在建基面(10)的上游侧(11)、下游侧(12)和灌区上分别布置止浆片支座(1),在止浆片支座(1)上布设止浆片(2);③在每个灌区内分别布设进、回浆管;④重复步骤③,布设完成所有灌区内的进、回浆管;⑤向进浆管内灌注浆液,直至浆液填充满拱端(8)与建基面(10)之间的接触缝,形成整体受力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拱坝坝肩建基面接触灌浆系统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①建基面(10)的一侧为拱端(8),另一侧为基岩(9),沿建基面(10)的高程方向,将建基面(10)分为若干个灌区;②在建基面(10)的上游侧(11)、下游侧(12)和灌区上分别布置止浆片支座(1),在止浆片支座(1)上布设止浆片(2);③在每个灌区内分别布设进、回浆管;④重复步骤③,布设完成所有灌区内的进、回浆管;⑤向进浆管内灌注浆液,直至浆液填充满拱端(8)与建基面(10)之间的接触缝,形成整体受力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拱坝坝肩建基面接触灌浆系统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②中,沿上游侧(11)、下游侧(12)的竖向上分别布置止浆片支座(1),在每个灌区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布设止浆片支座(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拱坝坝肩建基面接触灌浆系统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③分为以下步骤:(3.1)上游侧(11)、下游侧(12)的止浆片(2)和每个灌区顶部、底部的止浆片(2),将建基面(10)分为若干个封闭的灌浆区域;(3.2)在单个灌浆区域内,从下游侧(12)顶部分别布置两条进、回浆管,分为第一条浆管(5)和第二条浆管(6),第一条浆管包括第一条进浆管和第一条出浆管,第二条浆管包括第二条进浆管和第二条出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建峰陈海坤赵继勇居浩高传彬李刚李波郑晓晖房彬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