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24577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2 09: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移动电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移动电源,包括输入接口模块、充电与升压电路、保护电路、充电电池、输出接口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和主控模块,输入接口模块、充电与升压电路、保护电路和充电电池依次连接构成充电电池的充电回路,充电电池、保护电路、充电与升压电路和输出接口模块依次连接构成外接设备的充电回路,输入接口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和输出接口模块依次连接构成数据传输通路,输入接口模块、充电与升压电路、输出接口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分别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充电电池通过保护电路为主控模块供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路结构简单,元器件较少,成本低,充放电效率高,且具有数据传输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电源
本技术属于电子电路
,具体地涉及一种移动电源。
技术介绍
现在的各种智能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功能日益多样化,使用更加频繁,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联也越来越密切,但同时耗电速度也越来越快,如何提高各种智能移动设备的使用时间、方便及时补充电源,以发挥其最大功用的重要性就更加刻不容缓。移动电源,就是针对并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随身携带一个移动电源,就可以实现在室外随时随地为各种智能移动设备充电。移动电源是一种集供电和充电功能于一体的便携式充电器,可以给手机等智能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充电或待机供电,一般由锂电池或者干电池作为储电单元。移动电源一般配备多种电源转接头,可随时随地为手机、MP3、MP4、手机、PDA、掌上电脑、掌上游戏机等各种智能移动设备供电或待机充电的功能产品。但目前市面上的移动电源的电路结构较复杂,电子元器件多,成本高,功耗较大,且电路安全可靠性还有待提高,此外,现有的移动电源不具有数据传输功能,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电源用以解决上述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移动电源,包括输入接口模块、充电与升压电路、保护电路、充电电池、输出接口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和主控模块,所述输入接口模块、充电与升压电路、保护电路和充电电池依次连接构成充电电池的充电回路,所述充电电池、保护电路、充电与升压电路和输出接口模块依次连接构成外接设备的充电回路,所述输入接口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和输出接口模块依次连接构成数据传输通路,所述输入接口模块、充电与升压电路、输出接口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分别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充电电池通过保护电路为主控模块供电。进一步的,所述数据传输模块包括电阻R17、电阻R26、电阻R27、电阻R29、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阻R34、NPN三极管Q3、NPN三极管Q4、NPN三极管Q5和NPN三极管Q6,所述NPN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所述NPN三极管Q5的集电极接NPN三极管Q3的基极,NPN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NPN三极管Q3的基极之间的节点串联电阻R32接充电与升压电路的升压输出端,所述NPN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分别接输入接口模块与输出接口模块,所述电阻R26和电阻R29串联后接在充电与升压电路的升压输出端与地之间,所述电阻R26和电阻R29之间的节点接NPN三极管Q3的集电极,所述NPN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所述NPN三极管Q6的集电极接NPN三极管Q4的基极,NPN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NPN三极管Q4的基极之间的节点串联电阻R34接充电与升压电路的升压输出端,所述NPN三极管Q4的发射极分别接输入接口模块与输出接口模块,所述电阻R27和电阻R31串联后接在充电与升压电路的升压输出端与地之间,所述电阻R27和电阻R31之间的节点接NPN三极管Q4的集电极,所述NPN三极管Q5的基极依次串联电阻R33和R17接NPN三极管Q6的基极,电阻R33和R17之间的节点接主控模块的控制输出端。进一步的,还包括电量显示模块,所述电量显示模块与主控模块连接。更进一步的,所述电量显示模块由LED数码管来实现。进一步的,所述主控模块由型号为HT66F004-20的单片机来实现。进一步的,所述充电电池为锂电池。更进一步的,所述保护电路由型号为XB8089D的芯片来实现。进一步的,所述充电与升压电路由型号为BQ25895的芯片来实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本技术除了具有基本的充放电功能外,还具有数据传输功能,可以作为数据线使用,功能多样化,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且通过对电路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使得电路结构简单,电子元器件较少,成本低,功耗较小,且电路安全可靠性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结构框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移动电源,包括输入接口模块1、充电与升压电路2、保护电路6、充电电池7、输出接口模块5、数据传输模块8和主控模块3,所述输入接口模块1、充电与升压电路2、保护电路6和充电电池7依次连接构成充电电池7的充电回路,当主控模块3检测到输入接口模块1有外部电源接入时,控制充电与升压电路2进入电池充电管理模式,外部电源通过输入接口模块1、充电与升压电路2、保护电路6给充电电池7充电,所述充电电池7、保护电路6、充电与升压电路2和输出接口模块5依次连接构成外接设备的充电回路,当主控模块3检测到输出接口模块5有待充电的外接设备接入时,控制充电与升压电路2进入升压并稳压到5V输出,充电电池7通过保护电路6、充电与升压电路2和输出接口模块5为待充电的外接设备充电。所述输入接口模块1、数据传输模块8和输出接口模块5依次连接构成数据传输通路,所述输入接口模块1、充电与升压电路2、输出接口模块5和数据传输模块8分别与主控模块3连接,所述充电电池7通过保护电路6为主控模块3供电。当主控模块3检测到输入接口模块1接入的外部电源是来自电脑端时,主控模块3输出高电平信号驱动数据传输模块8,通过数据传输模块8启动电脑与外接设备(如手机或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之间的数据与文件传输。如图2所示,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数据传输模块8包括电阻R17、电阻R26、电阻R27、电阻R29、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阻R34、NPN三极管Q3、NPN三极管Q4、NPN三极管Q5和NPN三极管Q6,所述NPN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所述NPN三极管Q5的集电极接NPN三极管Q3的基极,NPN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NPN三极管Q3的基极之间的节点串联电阻R32接充电与升压电路2的升压输出端VOUT,所述NPN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分别接输入接口模块1与输出接口模块5,所述电阻R26和电阻R29串联后接在充电与升压电路2的升压输出端VOUT与地之间,所述电阻R26和电阻R29之间的节点接NPN三极管Q3的集电极,所述NPN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所述NPN三极管Q6的集电极接NPN三极管Q4的基极,NPN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NPN三极管Q4的基极之间的节点串联电阻R34接充电与升压电路2的升压输出端VOUT,所述NPN三极管Q4的发射极分别接输入接口模块1与输出接口模块5,所述电阻R27和电阻R31串联后接在充电与升压电路2的升压输出端VOUT与地之间,所述电阻R27和电阻R31之间的节点接NPN三极管Q4的集电极,所述NPN三极管Q5的基极依次串联电阻R33和R17接NPN三极管Q6的基极,电阻R33和R17之间的节点接主控模块3的控制输出端TX。本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电量显示模块4,所述电量显示模块4与主控模块3连接。优选的,所述电量显示模块4为LED电量显示模块,LED电量显示模块4由LED数码管来实现,具体电路详见图2,此不再细说。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主控模块3由型号为HT66F004-20的单片机U2来实现,具体电路详见图2,此不再细说。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电池7为锂电池,所述保护电路6为锂电池保护电路,用于对锂电池7进行过充电、过放电和短路保护,提高电路安全性和可靠性,延长使用寿命,本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接口模块、充电与升压电路、保护电路、充电电池、输出接口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和主控模块,所述输入接口模块、充电与升压电路、保护电路和充电电池依次连接构成充电电池的充电回路,所述充电电池、保护电路、充电与升压电路和输出接口模块依次连接构成外接设备的充电回路,所述输入接口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和输出接口模块依次连接构成数据传输通路,所述输入接口模块、充电与升压电路、输出接口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分别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充电电池通过保护电路为主控模块供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接口模块、充电与升压电路、保护电路、充电电池、输出接口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和主控模块,所述输入接口模块、充电与升压电路、保护电路和充电电池依次连接构成充电电池的充电回路,所述充电电池、保护电路、充电与升压电路和输出接口模块依次连接构成外接设备的充电回路,所述输入接口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和输出接口模块依次连接构成数据传输通路,所述输入接口模块、充电与升压电路、输出接口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分别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充电电池通过保护电路为主控模块供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模块包括电阻R17、电阻R26、电阻R27、电阻R29、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阻R34、NPN三极管Q3、NPN三极管Q4、NPN三极管Q5和NPN三极管Q6,所述NPN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所述NPN三极管Q5的集电极接NPN三极管Q3的基极,NPN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NPN三极管Q3的基极之间的节点串联电阻R32接充电与升压电路的升压输出端,所述NPN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分别接输入接口模块与输出接口模块,所述电阻R26和电阻R29串联后接在充电与升压电路的升压输出端与地之间,所述电阻R26和电阻R29之间的节点接NPN三极管Q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振江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广开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