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式防震锂电池组套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2385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2 08: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折叠式防震锂电池组套夹,包括电池组套夹,其通过将第一固定框架以及第二固定框架两者上均设置固定转杆,使此新型结构可以进行折叠拆解;通过将固定杆以及嵌入杆两者沿轴线均设置有四个螺纹孔,该固定杆朝向嵌入杆的一端设置有嵌入槽,且嵌入杆与嵌入槽活动连接,使此新型结构在使用时,可以适应不同的锂电池组;通过将承载框架依次设置于第一固定框架、第二固定框架以及衔接框架三者的下端,该紧固螺栓贯穿螺纹孔与螺纹槽螺纹连接,且防震块固定于承载框架朝向锂电池的一侧,该防震块与锂电池的接触面上设置有粘合剂,使此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安装稳固,而且防震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折叠式防震锂电池组套夹
本技术涉及电池组套夹相关
,具体为一种折叠式防震锂电池组套夹。
技术介绍
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由爱迪生专利技术,其放电过程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在以前,因为锂金属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对加工、保存、使用,对环境要求非常高,所以锂电池长期没有得到应用,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锂电池在作为一种环保的新能源,现在已经成为了主流。并且锂电池在使用时为提供足够的电量,通常需要组成锂电池组来完成供电,在此过程中如何将多个锂电池合并在一起,即节约空间,又便于操作,但是,现有的锂电池组套夹多数不具有折叠以及防震的功能,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折叠式防震锂电池组套夹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式防震锂电池组套夹,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折叠式防震锂电池组套夹,包括电池组套夹,所述电池组套夹包括有第一固定框架、第二固定框架、衔接框架以及承载框架,该第一固定框架设置于电池组套夹的左段,第二固定框架设置于电池组套夹的右段,衔接框架设置于电池组套夹的中段,且承载框架设置于第一固定框架、第二固定框架以及衔接框架三者的下端,所述第一固定框架的右端面中段设置有固定转杆,上端面设置有螺纹孔以及紧固螺栓,左端面设置有嵌入杆,该嵌入杆基于固定转杆对称设置有两个,且第二固定框架的左端面中段设置有固定转杆,上端面设置有螺纹孔以及紧固螺栓,右端面设置有固定杆,该固定杆基于固定转杆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衔接框架上端面设置有螺纹孔以及紧固螺栓,其朝向第一固定框架的一端固定有固定杆,朝向第二固定框架的一端固定有嵌入杆,且承载框架的上端面设置有螺纹槽以及防震块,该螺纹槽基于防震块对称设置有两个。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框架以及第二固定框架两者均呈横向“U”字框架状,衔接框架呈“中”字框架状,且承载框架呈纵向“U”字框架状。优选的,所述固定杆以及嵌入杆两者沿轴线均设置有四个螺纹孔,该固定杆朝向嵌入杆的一端设置有嵌入槽,且嵌入杆与嵌入槽活动连接。优选的,所述承载框架依次设置于第一固定框架、第二固定框架以及衔接框架三者的下端,该紧固螺栓贯穿螺纹孔与螺纹槽螺纹连接,且防震块固定于承载框架朝向锂电池的一侧,该防震块与锂电池的接触面上设置有粘合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将第一固定框架以及第二固定框架两者上均设置固定转杆,使此新型结构可以进行折叠拆解;通过将固定杆以及嵌入杆两者沿轴线均设置有四个螺纹孔,该固定杆朝向嵌入杆的一端设置有嵌入槽,且嵌入杆与嵌入槽活动连接,使此新型结构在使用时,可以适应不同的锂电池组;通过将承载框架依次设置于第一固定框架、第二固定框架以及衔接框架三者的下端,该紧固螺栓贯穿螺纹孔与螺纹槽螺纹连接,且防震块固定于承载框架朝向锂电池的一侧,该防震块与锂电池的接触面上设置有粘合剂,使此技术不仅安装稳固,而且防震性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爆炸示意图。图中:1电池组套夹、10第一固定框架、100嵌入杆、11衔接框架、12第二固定框架、120固定杆、121嵌入槽、2螺纹孔、3紧固螺栓、4承载框架、40防震块、41螺纹槽、5固定转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折叠式防震锂电池组套夹,包括电池组套夹1,电池组套夹1包括有第一固定框架10、第二固定框架12、衔接框架11以及承载框架4,该第一固定框架10设置于电池组套夹1的左段,第二固定框架12设置于电池组套夹1的右段,衔接框架11设置于电池组套夹1的中段,且承载框架4设置于第一固定框架10、第二固定框架12以及衔接框架11三者的下端,第一固定框架10的右端面中段设置有固定转杆5,上端面设置有螺纹孔2以及紧固螺栓3,左端面设置有嵌入杆100,该嵌入杆100基于固定转杆5对称设置有两个,且第二固定框架12的左端面中段设置有固定转杆5,上端面设置有螺纹孔2以及紧固螺栓3,右端面设置有固定杆120,该固定杆120基于固定转杆5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固定框架10以及第二固定框架12两者均呈横向“U”字框架状,衔接框架11呈“中”字框架状,且承载框架4呈纵向“U”字框架状,使此新型结构中第一固定框架10以及第二固定框架12可以进行折叠,而且第一固定框架10、第二固定框架12、衔接框架11以及承载框架4四者结构简单鲜明,便与制造。衔接框架11上端面设置有螺纹孔2以及紧固螺栓3,其朝向第一固定框架10的一端固定有固定杆120,朝向第二固定框架12的一端固定有嵌入杆100,固定杆120以及嵌入杆100两者沿轴线均设置有四个螺纹孔,该固定杆120朝向嵌入杆100的一端设置有嵌入槽121,且嵌入杆100与嵌入槽121活动连接,使此新型结构在使用时,可以适应不同结构的锂电池组,实用性高。承载框架4的上端面设置有螺纹槽41以及防震块40,该螺纹槽41基于防震块40对称设置有两个,承载框架4依次设置于第一固定框架10、第二固定框架12以及衔接框架11三者的下端,该紧固螺栓3贯穿螺纹孔2与螺纹槽41螺纹连接,且防震块40固定于承载框架4朝向锂电池的一侧,该防震块40与锂电池的接触面上设置有粘合剂,使此技术不仅安装稳固,而且防震性好。工作原理:本技术在需要根据进行锂电池组的安装时,电池组套夹1要根据单个锂电池的结构进行第一固定框架10、第二固定框架12以及衔接框架11三者之间的距离调节,在调节的时候,嵌入杆100与固定杆120上的嵌入槽121活动连接,接着在合理距离时,用紧固螺栓3与螺纹孔2螺纹连接即可,然后将承载框架4依次设置于第一固定框架10、第二固定框架12以及衔接框架11三者的下端,紧固螺栓3贯穿螺纹孔2与螺纹槽41螺纹连接,最后将锂电池慢慢放置于承载框架4上的防震块40上即可;当电池组套夹1使用时,按照安装步骤反向操作即可,而第一固定框架10以及第二固定框架12两者上还设置有固定转杆5,再将第一固定框架10以及第二固定框架12折叠即可,工作完成。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折叠式防震锂电池组套夹,包括电池组套夹(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套夹(1)包括有第一固定框架(10)、第二固定框架(12)、衔接框架(11)以及承载框架(4),该第一固定框架(10)设置于电池组套夹(1)的左段,第二固定框架(12)设置于电池组套夹(1)的右段,衔接框架(11)设置于电池组套夹(1)的中段,且承载框架(4)设置于第一固定框架(10)、第二固定框架(12)以及衔接框架(11)三者的下端,所述第一固定框架(10)的右端面中段设置有固定转杆(5),上端面设置有螺纹孔(2)以及紧固螺栓(3),左端面设置有嵌入杆(100),该嵌入杆(100)基于固定转杆(5)对称设置有两个,且第二固定框架(12)的左端面中段设置有固定转杆(5),上端面设置有螺纹孔(2)以及紧固螺栓(3),右端面设置有固定杆(120),该固定杆(120)基于固定转杆(5)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衔接框架(11)上端面设置有螺纹孔(2)以及紧固螺栓(3),其朝向第一固定框架(10)的一端固定有固定杆(120),朝向第二固定框架(12)的一端固定有嵌入杆(100),且承载框架(4)的上端面设置有螺纹槽(41)以及防震块(40),该螺纹槽(41)基于防震块(40)对称设置有两个。...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式防震锂电池组套夹,包括电池组套夹(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套夹(1)包括有第一固定框架(10)、第二固定框架(12)、衔接框架(11)以及承载框架(4),该第一固定框架(10)设置于电池组套夹(1)的左段,第二固定框架(12)设置于电池组套夹(1)的右段,衔接框架(11)设置于电池组套夹(1)的中段,且承载框架(4)设置于第一固定框架(10)、第二固定框架(12)以及衔接框架(11)三者的下端,所述第一固定框架(10)的右端面中段设置有固定转杆(5),上端面设置有螺纹孔(2)以及紧固螺栓(3),左端面设置有嵌入杆(100),该嵌入杆(100)基于固定转杆(5)对称设置有两个,且第二固定框架(12)的左端面中段设置有固定转杆(5),上端面设置有螺纹孔(2)以及紧固螺栓(3),右端面设置有固定杆(120),该固定杆(120)基于固定转杆(5)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衔接框架(11)上端面设置有螺纹孔(2)以及紧固螺栓(3),其朝向第一固定框架(10)的一端固定有固定杆(120),朝向第二固定框架(1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宇辉司红磊李青海陈强张峰汪称意周远鹏邢毅庄越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峰谷源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