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91382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2 03:03
缓冲装置包含基板、第一转折板、第二转折板、环壁、第一卡合部以及第二卡合部。基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且具有自第一表面朝向第二表面凹陷的容置空间。第一转折板延伸于基板。第二转折板延伸于基板,并相邻于第一转折板。环壁环设于容置空间。第一卡合部设置于第一转折板,并与基板的第二表面位于同一侧。第二卡合部设置于第二转折板,并与基板的第二表面位于同一侧。当第一转折板以及第二转折板分别朝该基板的该第二表面翻折时,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卡合。由于折叠后的缓冲装置可增加容置物品于不同方向上接受碰撞时的缓冲距离,进而可防止容置物品于碰撞下受到损伤。

Buffer device

The buffer device comprises a substrate, a first turning plate, a second turning plate, a ring wall, a first clamping part and a second clamping part. The substrate has a relative first surface and a second surface, and has a recessed accommodation space from the first surface toward the second surface. The first folding plate extends on the base plate. The second folding plate extends on the base plate and is adjacent to the first folding plate. The ring wall ring is located in the holding space. The first clamping part is arranged on the first folding plate and is on the same side with the second surface of the substrate. The second clamping part is arranged on the second folding plate and is on the same side with the second surface of the substrate. When the first turning plate and the second turning plate turn toward the second surface of the substrate respectively, the first clamping part and the second clamping part are clamped. Because the folded buffer device can increase the buffer distance when the accommodation object is collid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it can prevent the accommodation object from being damaged under colli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缓冲装置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缓冲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具有卡合结构的缓冲装置。
技术介绍
为了避免物品于运送过程中因碰撞、受压而损伤,人们常会在包装盒中使用缓冲材来保护物品。为获得较强的缓冲效果,通常需增加材料厚度,导致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冲装置,在不增加成本的同时提高缓冲效果。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缓冲装置包含基板、第一转折板、第二转折板、环壁、第一卡合部以及第二卡合部。基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且具有自第一表面朝向第二表面凹陷的容置空间。第一转折板延伸于基板。第二转折板延伸于基板,并相邻于第一转折板。环壁环设于容置空间。第一卡合部设置于第一转折板,并与基板的第二表面位于同一侧。第二卡合部设置于第二转折板,并与基板的第二表面位于同一侧。当第一转折板以及第二转折板分别朝基板的第二表面翻折时,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卡合。于本技术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前述的基板具有相交的第一边缘以及第二边缘。基板的第一边缘以及第二边缘分别延伸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第一转折板设置于基板的第一边缘。第二转折板设置于基板的第二边缘。第一卡合部包含第一侧墙以及突出部。第一卡合部的第一侧墙连接于第一转折板。第一卡合部的突出部突出于第一侧墙,并沿着第一方向朝基板的第二边缘突出。第二卡合部具有沟槽。第二卡合部的沟槽朝第二转折板凹陷。于本技术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当第一转折板以及第二转折板分别朝基板的第二表面翻折时,第一卡合部以及第二卡合部分别与环壁之间具有间距。于本技术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缓冲装置还包含两个抵顶部。抵顶部分别设置于第一转折板以及第二转折板上。抵顶部中的一者位于第一卡合部远离第二卡合部的一侧。抵顶部中的另一者位于第二卡合部远离第一卡合部的一侧。当第一转折板以及第二转折板分别朝基板的第二表面翻折时,抵顶部分别抵顶环壁。于本技术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前述的抵顶部具有远离第一转折板以及第二转折板的顶表面。抵顶部的顶表面配置以抵顶环壁。抵顶部的顶表面的轮廓分别与环壁的部分外表面互补。于本技术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缓冲装置还包含第一支撑部。第一支撑部设置于第一转折板,并与基板的第二表面位于同一侧,且连接第一卡合部与抵顶部中对应的一者。于本技术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缓冲装置还包含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设置于第二转折板,并与基板的第二表面位于同一侧,且连接于第二卡合部与抵顶部中对应的另一者。于本技术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前述的第一转折板朝第二表面的方向凹陷而具有第一缓冲空间。第二转折板朝第二表面的方向凹陷而具有第二缓冲空间。第一缓冲空间与第二缓冲空间分别对齐于第一卡合部以及第二卡合部。综上所述,本技术的第一转折板上的第一卡合部与第二转折板上的第二卡合部于折叠之后可相互卡扣,因而可保持第一转折板以及第二转折板的折叠状态,并提高缓冲装置于结构上的稳定性,使得第一转折板以及第二转折板可垂直于基板,以接受至少于第一方向及/或第二方向上的撞击,进而确保缓冲装置可达到缓冲效果。【附图说明】图1A以及图1B分别为依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于展开状态下的上视图以及下视图;图2A以及图2B分别为依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于折叠过程中的立体图;图2C为图2B中的结构于另一视角下的立体图。【符号说明】1:缓冲装置10:第一表面11:第二表面12:基板13a:第一转折板13b:第三转折板14a:第二转折板14b:第四转折板15:环壁16a1、16a2:第一卡合部17a1、17a2:第二卡合部18:抵顶部19:第一支撑部20:第二支撑部22:支撑底板164、166:第一缓冲空间174、176:第二缓冲空间120a:第一边缘120b:第三边缘122a:第二边缘122b:第四边缘150:容置空间160:第一侧墙162:突出部170:沟槽180:顶表面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的说明将提供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实施例来实施本技术的主题。元件或排列的具体范例将在以下讨论以简化本技术。当然,该多个描述仅为部分范例且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例如,将第一特征形成在第二特征上或上方,此一叙述不但包含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直接接触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其他特征形成在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之间,且在此情形下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不会直接接触的实施方式。此外,本技术可能会在不同的范例中重复标号或文字。重复的目的是为了简化及明确叙述,而非界定所讨论的不同实施方式及配置间的关系。此外,空间相对用语如“下面”、“下方”、“低于”、“上面”、“上方”及其他类似的用语,在此是为了方便描述图中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个组件或特征的关系。空间相对用语除了涵盖图中所描绘的方位外,该用语更涵盖装置在使用或操作时的其他方位。也就是说,当该装置的方位与图式不同(旋转90度或在其他方位)时,在本文中所使用的空间相对用语同样可相应地进行解释。请参照图1A以及图1B。图1A以及图1B分别为依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1于展开状态下的上视图以及下视图。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缓冲装置1包含基板12、第一转折板13a、第二转折板14a、第三转折板13b、第四转折板14b、环壁15、第一卡合部16a1、16a2、第二卡合部17a1、17a2、抵顶部18、第一支撑部19(见图1B)、第二支撑部20以及支撑底板22。此外,于一些实施方式中,缓冲装置1的材料为可塑性材料。于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缓冲装置1为纸塑结构。以下将详细介绍各元件的结构、功能以及各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基板12呈矩形板体,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0以及第二表面11,且具有第一边缘120a、第二边缘122a、第三边缘120b以及第四边缘122b。基板12中的第一边缘120a及/或第三边缘120b相交于邻接的第二边缘122a以及第四边缘122b,且分别延伸于第一方向D1。基板12的第二边缘122a以及第四边缘122b分别延伸于第二方向D2。于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1相交于第二方向D2。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1垂直于第二方向D2。于一些实施方式中,环壁15以及支撑底板22为由可塑性材料塑形而形成的结构。于一些实施方式中,环壁15以及支撑底板22为冲压基板12而成型的结构。进一步而言,环壁15以及支撑底板22自第一表面10朝第二表面11凹陷于基板12。换句话说,环壁15自第二表面11(见图1B)突出于基板12。支撑底板22的外缘接触并连接环壁15远离基板12的一端。于本实施方式中,支撑底板22呈圆形板体,但本技术不以此为限。环壁15与支撑底板22共同包围而形成容置空间150(见图1A)。换句话说,基板12还具有容置空间150。容置空间150自第一表面10朝向第二表面11凹陷。环壁15环设于容置空间150。本实施方式的容置空间150是用以容置欲防震的物品(图未示)。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第一转折板13a以及第三转折板13b分别自第一边缘120a以及第三边缘120b朝远离基板12的方向延伸,且配置以分别基于基板12的第一边缘120a以及第三边缘120b相对基板12朝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基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且具有自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第二表面凹陷的容置空间;第一转折板,延伸于所述基板;第二转折板,延伸于所述基板,并相邻于所述第一转折板;环壁,环设于所述容置空间;第一卡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转折板,并与所述第二表面位于同一侧;以及第二卡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转折板,并与所述第二表面位于同一侧,当所述第一转折板以及所述第二转折板分别朝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翻折时,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基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且具有自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第二表面凹陷的容置空间;第一转折板,延伸于所述基板;第二转折板,延伸于所述基板,并相邻于所述第一转折板;环壁,环设于所述容置空间;第一卡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转折板,并与所述第二表面位于同一侧;以及第二卡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转折板,并与所述第二表面位于同一侧,当所述第一转折板以及所述第二转折板分别朝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翻折时,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具有相交的第一边缘以及第二边缘,分别延伸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所述第一转折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边缘,而所述第二转折板设置于所述第二边缘,且所述第一卡合部包含第一侧墙以及突出部,所述第一侧墙连接于所述第一转折板,所述突出部突出于所述第一侧墙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朝所述第二边缘突出,且所述第二卡合部具有沟槽,所述沟槽朝所述第二转折板凹陷。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转折板以及所述第二转折板分别朝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翻折时,所述第一卡合部以及所述第二卡合部分别与所述环壁之间具有间距。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自耀吕信璋王健
申请(专利权)人:名硕电脑苏州有限公司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