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部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87923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8 05:09
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内部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领域,提供了一种内部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包括内模、嵌于内模内的铲基、设于内模内并滑动连接于铲基的侧壁的主行位和次行位,主行位和次行位与铲基滑动连接的连接面均具有斜度,主行位的斜度大于次行位的斜度。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其通过在内模内设置铲基,并设置主行位和次行位分别与铲基的侧壁滑动连接,且主行位和次行位与铲基的侧壁相连接的连接面均具有斜度,并使得主行位的连接面的斜度大于次行位的连接面的斜度,从而使得铲基运动时可带动主行位和次行位先后进行脱模,不仅避免了各行位之间的干涉问题,且结构紧凑,注塑质量较好,很好地解决了方框形注塑产品内部围圈存在倒扣位而不便于脱模的问题。

Die structure for internal row position demoulding

The invention is applicable to the field of die structure for internal row-position demoulding, and provides a die structure for internal row-position demoulding, which comprises an internal die, a shovel base embedded in the internal die, a main row position and a secondary row position arranged in the internal die and sliding connected to the side wall of the shovel base, and the connecting surfaces of the main row position and the secondary row position and the shovel base sliding connection have slopes. The slope of the main row is larger than the slope of the secondary row. In the invention, the shovel base is arranged in the internal mold, and the main row position and the secondary row position are sliding connected with the side wall of the shovel base respectively, and the connecting surfaces of the main row position and the secondary row position are all inclined to the side wall of the shovel base, and the inclination of the connecting surface of the main row position is larger than the inclination of the connecting surface of the secondary row position, so that the shovel base is made to be sliding connected with the side wall of the shovel base. When moving, the main row and the secondary row can be driven to take off the mold successively, which not only avoids the interference between the various positions, but also has compact structure and good injection quality. It solves the problem that the inner ring of the square injection molded product has an inverted position and is not easy to take off the mo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部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模具
,尤其涉及一种内部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
技术介绍
在产品的注塑成型中,一般采用模具行位结构来解决产品上形成倒扣位结构。然而,对于方框形注塑产品内部围圈存在倒扣位的注塑产品,使用正常行位结构无法脱模,在设计及制造的过程中有很大的难度,且无法保证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部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方框形注塑产品内部围圈存在倒扣位而不便于脱模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内部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用于方框形注塑产品的脱模,其包括内模、嵌于所述内模内的铲基、设于所述内模内并滑动连接于所述铲基的侧壁的主行位和次行位,所述主行位和所述次行位与所述铲基滑动连接的连接面均具有斜度,以使得所述铲基向下移动时所述主行位和所述次行位向水平方向移动,所述主行位的斜度大于所述次行位的斜度;所述主行位包括设于所述方框形注塑产品的型腔的长度方向的侧端的第一主行位、设于所述方框形注塑产品的型腔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第二主行位,所述次行位设于所述方框形注塑产品的型腔的角位处。作为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铲基的周沿具有多个分别与所述第一主行位、第二主行位及所述次行位相适配的凹槽。进一步地,所述主行位的斜度大于所述次行位的斜度5°。作为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主行位设置有两个,分别设于所述方框形注塑产品的型腔的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具体地,所述第二主行位设置有两个,分别设于所述方框形注塑产品的型腔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进一步地,所述次行位设置有两组,分别为第一组次行位、第二组次行位,所述第一组次行位、第二组次行位分别设于所述方框形注塑产品的型腔的两个对角处。具体地,所述第一主行位包括与所述铲基滑动连接的第一主行位本体、嵌设于所述第一主行位本体内的第一镶针、与所述第一镶针连接的第一弹性体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弹性体端部的第一螺帽。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主行位包括与所述铲基滑动连接的第二主行位本体及与所述第二主行位本体固定连接的第二弹性体。具体地,所述第一组次行位包括两个第一次行位,所述第一次行位包括与所述铲基滑动连接的第一次行位本体、嵌设于所述第一次行位本体内的第二镶针、与所述第二镶针连接的第三弹性体及设于所述第三弹性体端部的第二螺帽。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组次行位包括两个第二次行位,所述第二次行位包括与所述铲基滑动连接的第二次行位本体、嵌设于所述第二次行位本体内的第三镶针、与所述第三镶针连接的第四弹性体及设于所述第四弹性体端部的第三螺帽。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内部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其通过在内模内设置铲基,并设置主行位和次行位分别与铲基的侧壁滑动连接,且主行位和次行位与铲基的侧壁相连接的连接面均具有斜度,并使得主行位的连接面的斜度大于次行位的连接面的斜度,从而使得铲基运动时可带动主行位和次行位进行脱模,且主行位的脱模速度大于次行位的脱模速度,不仅避免了各行位之间的干涉问题,且结构紧凑,注塑质量较好,很好地解决了方框形注塑产品内部围圈存在倒扣位而不便于脱模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内部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的爆炸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主行位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内部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的第一主视图;图4是图3的A-A部分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内部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的第二主视图;图6是图5的B-B部分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内部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如图1至图7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内部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用于方框形注塑产品a的脱模,其包括内模1、嵌于内模1内的铲基2、设于内模1内并滑动连接于铲基2的侧壁的主行位30和次行位40,主行位30和次行位40与铲基2滑动连接的连接面301、401均具有斜度,以使得铲基2向下移动时主行位30和次行位40向水平方向移动,其中,因主行位30和次行位40均具有斜度,且本实施例中主行位30的斜度大于次行位40的斜度,这样,当铲基2向下运动时,可压迫主行位30和次行位40向水平方向运动脱模,利用主行位30和次行位40的斜度的不同,主行位30和次行位40移动的速度将不同,从而可实现主行位30和次行位40的先后脱模,使得主行位30和次行位40在脱模时互不干涉,稳定的完成脱模动作。具体地,请同时参见图3至图6,主行位30包括设于方框形注塑产品的型腔的长度方向的侧端的第一主行位31、设于方框形注塑产品的型腔的宽度方向的侧端的第二主行位32,次行位40设于方框形注塑产品的型腔的角位处。这样,第一主行位31、第二主行位32和次行位40分别围绕方框形注塑产品的型腔而设置,脱模时,铲基2向下运动(同时参见图3和图4,图4中示出了铲基2向下运动ymm的行位行程示意图),第一主行位31、第二主行位32和次行位40由于和铲基2的侧壁是以具有斜度的连接面连接,从而第一主行位31、第二主行位32和次行位40在铲基2的压迫下将被迫向方框形注塑产品的型腔的中心处运动脱模(图6中示出了第一主行位31向内模的中心处脱模xmm时的示意图),各主行位和次行位均向方框形注塑产品的型腔的中心处运动脱模,从而不仅可满足方框形注塑产品的注塑要求,且结构紧凑,占据体积较小,注塑质量较好。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内部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其通过在内模1内设置铲基2,并设置主行位30和次行位40分别与铲基2的侧壁滑动连接,且主行位30和次行位40与铲基2的侧壁相连接的连接面均具有斜度,并使得主行位30的连接面的斜度大于次行位40的连接面的斜度,从而使得铲基2运动时可带动主行位30和次行位40进行脱模,且主行位30的脱模速度大于次行位40的脱模速度,不仅避免了各行位之间的干涉问题,且结构紧凑,注塑质量较好,很好地解决了方框形产品内部围圈存在倒扣位而不便于脱模的问题。作为一具体实施方式,铲基2的周沿具有多个分别与第一主行位31、第二主行位32及次行位40相适配的凹槽21。具体地,该凹槽21可为T形凹槽,相应地,第一主行位31、第二主行位32和次行位40上均设有T形滑块与铲基2上的T形凹槽相滑动连接。作为一具体实施方式,主行位30与铲基2相连接的连接面301的斜度可大于次行位40与铲基2相连接的连接面401的斜度5°。这样,可使得主行位30和次行位40之间具有合适的速度差,从而满足先后脱模而避免相互干涉的问题,本实施例中,为保证各主行位30的脱模速度一致,第一主行位31、第二主行位32与铲基2的侧壁相连接的连接面的斜度相同。作为一具体实施方式,第一主行位31设置有两个,分别设于方框形注塑产品的型腔的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该两个第主行位31与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部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用于方框形注塑产品的脱模,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模、嵌于所述内模内的铲基、设于所述内模内并滑动连接于所述铲基的侧壁的主行位和次行位,所述主行位和所述次行位与所述铲基滑动连接的连接面均具有斜度,以使得所述铲基向下移动时所述主行位和所述次行位向水平方向移动,所述主行位的斜度大于所述次行位的斜度;所述主行位包括设于所述方框形注塑产品的型腔的长度方向的侧端的第一主行位、设于所述方框形注塑产品的型腔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第二主行位,所述次行位设于所述方框形注塑产品的型腔的角位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部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用于方框形注塑产品的脱模,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模、嵌于所述内模内的铲基、设于所述内模内并滑动连接于所述铲基的侧壁的主行位和次行位,所述主行位和所述次行位与所述铲基滑动连接的连接面均具有斜度,以使得所述铲基向下移动时所述主行位和所述次行位向水平方向移动,所述主行位的斜度大于所述次行位的斜度;所述主行位包括设于所述方框形注塑产品的型腔的长度方向的侧端的第一主行位、设于所述方框形注塑产品的型腔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第二主行位,所述次行位设于所述方框形注塑产品的型腔的角位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部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铲基的周沿具有多个分别与所述第一主行位、第二主行位及所述次行位相适配的凹槽。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部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行位的斜度大于所述次行位的斜度5°。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部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行位设置有两个,分别设于所述方框形注塑产品的型腔的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部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行位设置有两个,分别设于所述方框形注塑产品的型腔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部行位脱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翁吴星黄颜郑海山钟晰仲
申请(专利权)人:开平市百汇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