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82587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1 14:15
连接器(1)的端子(10)包括外壳(20)和第1导电部件(40)。第1导电部件(40)具有与对方侧端子接触的触点部(43),触点部(43)能向使螺旋弹簧(30)进一步压缩的压缩方向(Y)移动。外壳(20)由金属材料构成,具有从顶壁(21)的前方侧端部(21A)向第1导电部件侧折弯的前方壁部(22)。前方壁部(22)设置为以不妨碍第1导电部件(40)向压缩方向(Y)移动的距离靠近螺旋弹簧(30)。前方壁部(22)包括支承部(28),支承部(28)对第1导电部件的前方壁部侧的一端部(45)进行支承,且支承部(28)在触点部移动时使一端部(45)能向压缩方向(Y)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连接器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连接器,详细地讲,涉及包含于连接器、对在该连接器连接时能移动的导电部件进行收纳的外壳。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通过使触点彼此抵靠从而电连接的供电装置,已知日本特开2002-274290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供电装置。该供电装置由设置于车辆的车身侧的阴接头(相当于“连接器”)和设置于车门侧的阳接头构成。阴接头以使中空筒状的外壳的一端从车身面向外部的方式设置。在外壳的内部设置有左右一对端板、被夹持在这些端板之间并压缩的螺旋弹簧、以及与螺旋弹簧连接的板簧部件(相当于“导电部件”)。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7429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上述的供电装置中,构成为:在由绝缘部件构成的端板设置有座部(凹部),并在该凹部收纳有螺旋弹簧的端部。并且,成为如下结构:端板的凹部受到由阴接头和阳接头连接时的螺旋弹簧引起的接触压力。因此,在端板由例如合成树脂构成的情况下,在来自螺旋弹簧的较高接触压力(弹压力)施加于端板的凹部的情况下,或者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有可能端板产生蠕变现象等。当端板产生蠕变现象等时,甚至有可能破坏树脂,从而供电装置的可靠性下降。因此,期望可应对较高环境温度和螺旋弹簧的较高弹压力并且紧凑的连接器。此时,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本说明书提供可应对较高环境温度和螺旋弹簧的较高弹压力并且紧凑的连接器。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连接器具备端子和收纳所述端子的壳体,所述端子包括:外壳,其具有顶壁,收纳于所述壳体内;螺旋弹簧,其以向朝向所述外壳的所述顶壁的压缩方向压缩的状态收纳于所述外壳的内部;以及第1导电部件,其具有与对方侧端子的触点部,被夹持在所述螺旋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外壳之间,所述触点部能向使所述螺旋弹簧进一步压缩的所述压缩方向移动,所述外壳由金属材料构成,所述外壳具有前方壁部,该前方壁部设置为以不妨碍所述第1导电部件向所述压缩方向移动的距离靠近所述螺旋弹簧,且所述前方壁部从所述顶壁的前方侧端部向所述第1导电部件侧折弯,所述前方壁部包括支承部,该支承部对所述第1导电部件的前方壁部侧的一端部进行支承,且所述支承部在所述触点部移动时使所述一端部能向所述压缩方向移动。根据本结构,收纳端子的外壳、即对能向使螺旋弹簧进一步压缩的方向移动的第1导电部件进行收纳的外壳利用金属材料构成。因此,当端子与对方侧端子接触时,第1导电部件的触点部使螺旋弹簧进一步压缩,从而即使是外壳的顶壁从螺旋弹簧受到较高接触压力(弹压力)的情况,在较高环境温度下外壳也不会产生蠕变现象。另外,外壳具有前方壁部,该前方壁部相对于螺旋弹簧以不妨碍第1导电部件向压缩方向移动的距离靠近地设置,且所述前方壁部从顶壁的前方侧端部向第1导电部件侧折弯,前方壁部包括支承部,该支承部对第1导电部件的前方壁部侧的一端部(前方端部)进行支承,且所述支承部在触点部移动时使一端部能向压缩方向移动。即,能构建如下结构:能使形成得距离螺旋弹簧近的前方壁部的支承部支承第1导电部件的前方端部,并且能使前方端部向压缩方向移动。由此,与例如在外壳没有设置前方壁部、仅由外壳的侧壁支承第1导电部的结构相比,能缩短第1导电部件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并且能使第1导电部件可靠地移动。另外,由于能缩短第1导电部件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从而能缩短外壳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其结果,能使连接器紧凑化。即,根据本结构的连接器,能应对较高环境温度和螺旋弹簧的较高弹压力,并且能紧凑化。在上述连接器中也可以为,所述第1导电部件具有作为所述第1导电部件的所述一端部的、与其他部分相比宽度形成得窄的卡合部,所述前方壁部包括作为所述支承部的窗部,所述卡合部能以卡合于所述窗部的状态向所述压缩方向移动。根据本结构,在第1导电部件向螺旋弹簧的压缩方向移动时,第1导电部件的卡合部能以卡合于窗部的状态移动。由此,能使第1导电部件稳定地移动。另外,在上述连接器中也可以为,所述端子进一步包括:第2导电部件,其保持于所述壳体,并从所述壳体延伸;和电线,其连接所述第1导电部件和所述第2导电部件,所述电线包括:第1端部,其与所述第1导电部件连接;第2端部,其与所述第2导电部件连接;以及中间部分,其连结所述第1端部和所述第2端部,所述中间部分在所述壳体内以从所述第1端部朝向所述第2端部向所述压缩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根据本结构,与作为连接器的端子电极仅利用第1导电部件取出到壳体的外部的情况相比,通过使电线夹在第1导电部件与第2导电部件之间,从而能利用电线吸收在端子与对方侧端子接触时的第1导电部件的移动。另外,中间部分在壳体内以从第1端部朝向第2端部在压缩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例如,能将中间部分在上下方向配设成S字状。由此,与例如将中间部分在前后方向配设成U字状的情况相比,能使电线在壳体内的前后方向上的占据空间狭窄。即,能缩短壳体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由此,能使连接器进一步紧凑。另外,在上述连接器中也可以为,所述外壳具有从所述顶壁的后方侧端部向所述第1导电部件侧折弯的折弯部,所述折弯部包括与所述后方侧端部连续的弧部和与所述弧部连续地延伸的延伸部。根据本结构,外壳的顶壁的另一端为具有弧部的折弯部。因此,例如即使是电线的中间部分伴随第1导电部件的移动而与金属制的顶壁的另一端部接触的情况,也能抑制电线的中间部分被顶壁的另一端部损伤。例如,在电线由编织线构成的情况下,可抑制顶壁的角使编织线断线。即,可利用具有弧部的折弯部保护电线。专利技术效果根据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连接器,能应对较高环境温度和螺旋弹簧的较高弹压力,并且能紧凑化。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图2是连接器所包含的端子的立体图。图3是从与电线相反的一侧观看端子的侧视图。图4是端子的仰视图。图5是端子的主视图。图6是从电线侧观看端子的侧视图。图7是端子的俯视图。图8是沿图3中的A-A线的示意剖视图。图9是示出使对方侧连接器嵌合于连接器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0是示出通过从图9的状态使对方侧触点部抵靠于第1导电部件从而将第1导电部件压入到外壳内的状态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连接器的结构一边参照图1至图10的附图一边说明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备端子10和壳体H。此外,图1是在端子10安装于壳体H的情况下与图9中的A-A线对应的连接器1的示意剖视图。另外,在图1中,端子10的前方用箭头X示出,端子10的上方及螺旋弹簧30的压缩方向用箭头Y示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连接器1是使用于设置于车辆的逆变器和电动机的电连接的连接器,但是连接器1的适用例不限于此。另外,通常在电动机进行逆变控制时使用三相交流,因此连接器1包括三个端子,但是各端子的结构相同,因此在以下说明中仅对一个端子10进行说明。另外,关于连接器1,也仅对与各端子10共用、关联的部分进行说明。1-1.端子如图2所示,端子10包括外壳20、以压缩状态收纳于外壳20的内部的螺旋弹簧30、第1导电部件40及第2导电部件50、以及使两导电部件40、50能导通地连接的电线60。本实施方式中的电线60为由铜合金等金属线制成的编织线。此外,电线60不限于编织线。另外,在图2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具备端子和收纳所述端子的壳体,所述端子包括:外壳,其具有顶壁,所述外壳收纳于所述壳体内;螺旋弹簧,其以向朝向所述外壳的所述顶壁的压缩方向压缩的状态收纳于所述外壳的内部;以及第1导电部件,其具有与对方侧端子的触点部,所述第1导电部件被夹持在所述螺旋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外壳之间,所述触点部能向使所述螺旋弹簧进一步压缩的所述压缩方向移动,所述外壳由金属材料构成,所述外壳具有前方壁部,该前方壁部设置为以不妨碍所述第1导电部件向所述压缩方向移动的距离靠近所述螺旋弹簧,且所述前方壁部从所述顶壁的前方侧端部向所述第1导电部件侧折弯,所述前方壁部包括支承部,该支承部对所述第1导电部件的前方壁部侧的一端部进行支承,且所述支承部在所述触点部移动时使所述一端部能向所述压缩方向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2.25 JP 2015-2530151.一种连接器,具备端子和收纳所述端子的壳体,所述端子包括:外壳,其具有顶壁,所述外壳收纳于所述壳体内;螺旋弹簧,其以向朝向所述外壳的所述顶壁的压缩方向压缩的状态收纳于所述外壳的内部;以及第1导电部件,其具有与对方侧端子的触点部,所述第1导电部件被夹持在所述螺旋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外壳之间,所述触点部能向使所述螺旋弹簧进一步压缩的所述压缩方向移动,所述外壳由金属材料构成,所述外壳具有前方壁部,该前方壁部设置为以不妨碍所述第1导电部件向所述压缩方向移动的距离靠近所述螺旋弹簧,且所述前方壁部从所述顶壁的前方侧端部向所述第1导电部件侧折弯,所述前方壁部包括支承部,该支承部对所述第1导电部件的前方壁部侧的一端部进行支承,且所述支承部在所述触点部移动时使所述一端部能向所述压缩方向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村章夫西岛诚道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