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表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8155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个在其自身径向可压缩的有缝管接合在手表表壳的一对腿部之间,一槽口成型在表带的一带节上用以与所述有缝管相配合。所述槽口有一成型在所述带节下侧的开口、一与开口连通的引导部分和一成型在所述槽口之最内端的内槽部分。开口的宽度小于有缝管的外径,而当有缝管被径向压缩时又大于其外径。内槽部分的内径大于有缝管的外径,这样,有缝管可以被从开口通过引导部分嵌入内槽部分内。(*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把表带连接于表壳和用于把表带的各带节连接起来的手表连接结构。近年来,手表以各种款式为特色而非常流行。现在已经有一种表盘和表带可由配戴者随意用另一种款式来改变的手表在出售。对配戴者来说能由自己来改变表盘和表带的款式确实是一种乐趣。在金属表带的情况下,表带的长度需由商家或配戴者用一种诸如一把镊子的工具来调整。附图说明图17示出的是一种常用的用一种弹簧顶着的销子把表带连接于表壳的手表连接结构。表带32有一连接在其一端的连接带节33,一根两端有一对弹簧顶着的可缩回的销子的连接轴34安装在连接带节33内。两个销子接合于成形在表壳31之一对腿部上的两个连接孔31a内。这样表带32就连接到表壳31上了。图18示出的是一种常用的用一发夹形状的连接销把表带的各带节连接起来的连接结构。在这一结构中,带节35和36是由一发夹形状的连接销37连接起来的。为调整表带的长度,用一根推杆38在表带的横向推发夹形连接销37的开口端,使其弯曲端从带节36的另一侧伸出来,再用一只镊子夹住销子37的伸出端并将其拉出。这样,带节35和36就解开来了。如果带节35,36和销子37加工的得不精确,就需要用相当大的力才能把带节解开。在图17的连接结构中,要进行表壳31和表带32的连接或解开操作,需要用诸如一把镊子之类的工具来使弹簧顶着的连接轴34接合于表壳31上的连接孔31a,或使连接轴34从连接孔31a中脱离出来。由于这些操作需要有熟练的技能,所以配戴者不能很容易地把表带32更换成另一种表带。在图18的连接结构中,要插装进和抽拆出发夹形连接销37,需要用一根推杆38和一把镊子39,还要用相当大的力。因此,对商家和配戴者来说调整表带的长度是非常麻烦和难办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将表带连接于表壳和用于把表带的各带节连接起来的手表连接结构,用这种连接结构,表壳和表带的连接和解开操作以及表带各带节的连接和解开操作都将变得很容易。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把一只手表的一个构件连接于该手表的另一构件的连接结构,这种结构包括一个可以在其径向压缩且连接于上述两构件之一的管形件,该管形件定位在相对于该手表之表带的纵向的横的方向,还包括在该横的方向成形在上述另一构件上用以与该管形件相配合的槽口。槽口有一成形在上述构件的下侧的开口、一与该开口连通的引导部分、一断开近似为圆形的成形在该槽口的最内端的内槽部分。开口的宽度和引导部分的宽度都小于该管形件的外径,而在该管形件被径向压缩时又大于该管形件的外径。内槽部分的内径大于管形件的外径。这样,管形件可以从开口起通过引导部分嵌入内槽部分内。两构件之一是手表的表壳,而另一构件是表带的一带节。两构件也可以分别都是表带的带节。从下面的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详细描述中,本专利技术的这些和其它目的和特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表壳和表带的连接结构的一侧视剖视图;图2是图1之表壳的一部分的立体视图;图3是一有缝管的平面视图;图4是第二实施例的表带的连接结构的侧视剖视图5是表带的一连接带节的立体视图;图6是图4的连接结构的平面剖视图;图7是有缝管的一种变型的立体视图;图8是有缝管的另一种变型的立体视图;图9是第三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的侧视剖视图;图10是第四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的平面图;图11是图10的表壳的一部分的立体视图;图12是图10的表带的一连接带节的侧视图;图13是显示第四实施例中的拆解操作的侧视剖视图;图14是第五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的平面图;图15是第六实施例的表壳的一部分的立体视图;图16是第六实施例的连接带节的平面视图;图17是一种常用的表壳和表带的连接结构的立体视图;图18是一种常用的表带连接结构的立体视图;参阅图1和2,它们示出了作为本专利技术之第一实施例的手表连接结构,表壳1有一对腿部1a和一位于两腿部1a之间的上横盖部分1b。每一腿部1a上有一个孔1c和一成形于腿部的内壁上处于对应于孔1C的垂直方向的U形槽1d.U形槽的宽度大于孔1c的直径并且其内端的圆弧部分与孔1c同心。一个有缝管4的两端配合于U形槽1d的内圆周。一连接销子插入孔1c和有缝管4内并通过钎焊固定于孔1c。如图3所示,有缝管4是一个用一有弹性的金属板成形为一圆筒形的制件。有缝管4有一轴向的缝隙,因此其能被径向压缩。有缝管4的内径比销子3的直径大一个预定的数值。表带2有一连接于表壳1的连接带节5。连接带节5有一成形于表带之横向的槽口5a。槽口5a有一开口在连接带节之下侧的开口5b、一与开口5b连通的引导部分5e、以及位于槽口5a之最内端并且断面近似为圆形的内槽5c。开口5b的两相对边口处成形有向外倾斜的导入部分5d。内槽5c的直径大于开口5b和引导部分5e的宽度。开口5b的宽度小于有缝管4的外径。在有缝管4被径向压缩时,其外径就小于开口5b的宽度。内槽5c的直径大于有缝管4的外径。为了把表带2连接于表壳1,配戴者用一只手握住表壳1,用另一只手握住表带2,将表带2放成与表壳1成直角,如图1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将连接带节5的槽口5a接合于安装在销子3上的有缝管4,并在有缝管的径向推压连接带节5。由于有缝管4的内径大于销子3的直径而其间有一间隙,所以有缝管4可以被径向压缩。由于槽口5a之开口5b的宽度大于被压缩的有缝管4的外径,所以有缝管4能进入开口5b并通过引导部分5e而到达内槽5c。由于内槽5c的直径大于有缝管4的外径,所以有缝管的直径能依靠有缝管的弹性恢复到其原始尺寸。这样,连接带节5就通过有缝管4接合于销子3,于是表带2就连接到表壳上了。在连接状态,由于有缝管4是可转动地配合于表壳1的槽1d并且有缝管4和销子3之间有间隙,所以表带2是可绕销子3转动地接合于表壳1。为了把表带2从表壳1上解开来,先将表带2放置成与表壳1成直角,然后用力将表带2从有缝管处外向拉,使配合在内槽5c内的有缝管4挤入开口5b而被压缩以便随之通过开口5b。这样,带节5就从有缝管4上脱离下来了。根据本专利技术,表壳1和表带2的连接和解开操作都非常容易,不必用任何工具。在第一实施例中,有缝管4配合于表壳1的槽1d,加上表壳上设有上横盖1b,这样,就可防止有缝管4脱出。而且,有缝管4是套装在销子3上,借以防止有缝管4因强度不够而破坏。在这一实施例中,虽然销子是固定于表壳1以及槽口5a是成形在表带2的连接带节5上,但是,这两种结构也可以以相反的关系设置,即,把有缝管4和销子3安装在连接带节5上,而将槽口5a成形在表壳1上。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在这一实施例中,第一实施例的表壳1和表带2的连接结构被应于表带2的带节6和7的连接结构。如图5所示,带节6有一个在表带的纵向靠后部分成形的缺口6a,缺口6a两相对内壁上成形有与第一实施例的U形槽结构相同的U形槽6b。有缝管4与槽6b相配合,销子3插在有缝管内,销子3的两端固定于带节6,这些都是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进行的。带节7有一配合于缺口6a的凸块7d和一成形于凸块7d之下侧内的槽口7a。槽口7a有一开口7b和一断面近似为圆形的内槽7c。与第一实施例相类似,内槽7c的直径大于开口7b的宽度,开口7b的宽度小于有缝管4的外径,而在有缝管4被径向压缩时又大于其外径。内槽7c的直径大于有缝管4的外径。带节6和7的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将一手表的一个构件连接于所述手表的另一构件的连接结构,它包括:一可以在其自身的径向被压缩的且固定于所述构件之一并且定位于相对于手表表带之纵向的横向的管形件;一在所述横向成形在所述另一构件上用以与所述管形件相配合的槽口,所 述槽口有一成形在所述构件之下侧的开口、一与所述开口连通的引导部分、一成形在所述槽口的最内端且断面近似为圆形的内槽部分,所述开口的宽度和所述引导部分的宽度都小于所述管形件的外径,而当所述管形件被径向压缩时又大于所述管形件的外径,所述内槽部分的内径大于所述管形件的外径,因而所述管形件可以被从所述开口通过所述引导部分嵌入所述内槽部分内。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户坂进炊江淳辅
申请(专利权)人:西铁城钟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