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承虎专利>正文

一种自驱动的湿热废气全热深度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810033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1 09:27
一种自驱动的湿热废气全热深度回收装置,涉及一种湿热废气的热量回收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湿热废气余热回收装置在运行过程中,热回收介质运行温度受到限制,装置整体热回收效率低下,余热回收不彻底的问题。它包括换热设备、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热回收介质入口及热回收介质出口,换热设备包括第一至第三热回收段、第一至第三热回收盘管、第一至第七热回收介质管路,第一至第三热回收段从左到右依次连通设置,换热设备左端设置有湿热废气入口,换热设备右端设置有湿热废气出口,第一热回收盘管设置在第一热回收段内,第二热回收盘管设置在第二热回收段内,第三热回收盘管设置在第三热回收段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湿热废气的全热回收。

Self actuating deep heat recovery device for wet heat exhaust gas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self-driven full-heat deep recovery device for wet and hot waste gas, which relates to a heat recovery device for wet and hot waste gas. The utility model solves the problems that the running temperature of heat recovery medium is limited, the overall heat recovery efficiency of the existing wet heat waste gas heat recovery device is low, and the waste heat recovery is not thorough during the operation. It includes heat exchange equipment, absorption heat pump circulation system, heat recovery medium inlet and heat recovery medium outlet. Heat exchange equipment includes first to third heat recovery section, first to third heat recovery coil, first to seventh heat recovery medium pipeline, first to third heat recovery section is connected from left to right in turn, and heat exchange equipment is left. A wet and hot exhaust gas inlet is arranged at the end, a wet and hot exhaust gas outlet is arranged at the right end of the heat exchanger, the first heat recovery coil is arranged in the first heat recovery section, the second heat recovery coil is arranged in the second heat recovery section, and the third heat recovery coil is arranged in the third heat recovery section. The utility model is used for total heat recovery of damp heat waste ga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驱动的湿热废气全热深度回收装置
本技术涉及湿热废气回收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自驱动的湿热废气全热深度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燃煤为主,燃煤烟气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将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目前约有55万台燃煤工业锅炉和炉窑,耗煤量占全国年耗煤量的1/3。由于排烟温度高、湿度大、烟尘排放浓度大等问题,将导致锅炉或炉窑设备运行效率低下,出力不足。对于我国所运行使用的链条锅炉而言,其设计效率在72%~80%左右,但实际运行中平均热效率只有约60%~65%,部分锅炉运行热效率甚至低于50%。如何解决热效率的问题是进行节能减排的关键。依据相关研究,锅炉热效率提升1%,可以节省煤量0.5%。我国工业锅炉的排烟热损失占送入锅炉热量的8%~20%。因此烟气热回收是提高锅炉效率、节省燃煤的重要途径之一。此外,我国工业结构复杂,工业生产门类繁多,在大多数工业工艺生产中,也常常伴随着高温湿热废气的产生,对这类废气内所含的热量进行回收,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工艺流程的节能性。常规的湿热废气回收系统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直接采用气-水换热器作为余热回收的主要设备,使湿热废气与热回收介质直接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热量的回收,依据热力学第二定律,采用常规的气-水换热器时,若湿热废气的热容大于热回收介质时,换热结束后,热回收介质的出口温度始终将低于湿热废气的入口温度,这将对整体装置的热回收效率产生影响;而若湿热废气的热容小于热回收介质时,热回收介质的入口温度则必须小于湿热废气的出口温度,这不仅对装置的热回收效率产生影响,还将限制热回收介质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且由于换热的传热系数较小,热回收率低,其效率一般只有50%-60%。第二类是直接采用湿热废气中所含有的热量作为吸收式热泵机组的驱动热源,驱动吸收式热泵机组从其他低位热源中提取热量。然而,采用该类方式存在两方面的劣势:(1)吸收式热泵机组发生器内的温度相对较高,使用完毕后排出的废气仍具有较高的温度,且其中的水蒸气未发生相变,无法对其中的潜热进行回收,造成对废气余热回收的不彻底。(2)采用该种方式仍需要为吸收式热泵机组配置冷源,造成投资成本与运行费用的提升。如上所述,常规的湿热废气回收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形式,解除热回收介质的运行温度限制,进一步提升湿热废气回收系统的热回收效率,促进生产工艺流程的节能减排。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现有的湿热废气余热回收装置在运行过程中,热回收介质运行温度受到限制,装置整体热回收效率低下,余热回收不彻底的问题,进而提供了一种自驱动的湿热废气全热深度回收装置。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技术方案一:一种自驱动的湿热废气全热深度回收装置,它包括换热设备、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热回收介质入口及热回收介质出口,其中,所述换热设备包括第一至第三热回收段、第一至第三热回收盘管、第一至第七热回收介质管路,其中,第一至第三热回收段从左到右依次连通设置,换热设备左端设置有湿热废气入口,换热设备右端设置有湿热废气出口,第一热回收盘管设置在第一热回收段内,第二热回收盘管设置在第二热回收段内,第三热回收盘管设置在第三热回收段内,所述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包括发生器、冷凝器、吸收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换热器、第一冷剂蒸汽管路、第二冷剂蒸汽管路、冷剂水管路、浓溶液管路及稀溶液管路,发生器与冷凝器通过第一冷剂蒸汽管路连接,冷凝器与蒸发器通过冷剂水管路连接,冷剂水管路上设置有节流膨胀阀,吸收器与蒸发器通过第二冷剂蒸汽管路连接,发生器与吸收器之间通过浓溶液管路及稀溶液管路连接,溶液换热器同时设置在浓溶液管路及稀溶液管路上,溶液泵设置在溶液换热器与吸收器之间的稀溶液管路上,第一热回收盘管的两端与发生器分别通过第一热回收介质管路及第二热回收介质管路连通,所述第二热回收介质管路上还设置有第一循环泵,第三热回收盘管的两端与蒸发器分别通过第三热回收介质管路及第四热回收介质管路连通,所述第四热回收介质管路上还设置有第二循环泵,第二热回收盘管的一端与冷凝器通过第五热回收介质管路连通,第二热回收盘管的另一端与热回收介质出口连通,冷凝器与吸收器之间通过第六热回收介质管路连通,吸收器与热回收介质入口通过第七热回收介质管路连通。进一步地,第一热回收盘管、第二热回收盘管、第三热回收盘管中流动的热回收介质皆为水;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中所采用的工质对为溴化锂-水溶液。技术方案二:一种自驱动的湿热废气全热深度回收装置,它包括换热设备、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热回收介质入口及热回收介质出口,其中,所述换热设备包括第一至第三热回收段、第一热回收翅片管、第四至第五热回收盘管以及第一至第七热回收介质管路,其中,第一至第三热回收段从左到右依次连通设置,换热设备左端设置有湿热废气入口,换热设备右端设置有湿热废气出口,第一热回收翅片管设置在第一热回收段内,第四热回收盘管设置在第二热回收段内,第五热回收盘管设置在第三热回收段内,所述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包括发生器、冷凝器、吸收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换热器、第一冷剂蒸汽管路、第二冷剂蒸汽管路、冷剂水管路、浓溶液管路及稀溶液管路,发生器设置在第一热回收段的上方,且发生器与冷凝器通过第一冷剂蒸汽管路连接,冷凝器与蒸发器通过冷剂水管路连接,冷剂水管路上设置有节流膨胀阀,吸收器与蒸发器通过第二冷剂蒸汽管路连接,发生器与吸收器之间通过浓溶液管路及稀溶液管路连接,溶液换热器同时设置在浓溶液管路及稀溶液管路上,溶液泵设置在溶液换热器与吸收器之间的稀溶液管路上,第一热回收翅片管的两端与发生器分别通过第一热回收介质管路和第二热回收介质管路连通,第五热回收盘管的两端与蒸发器分别通过第三热回收介质管路及第四热回收介质管路连通,所述第四热回收介质管路上还设置有第三循环泵,第四热回收盘管的一端与冷凝器通过第五热回收介质管路连通,第四热回收盘管的另一端与热回收介质出口连通,冷凝器与吸收器之间通过第六热回收介质管路连通,吸收器与热回收介质入口通过第七热回收介质管路连通。进一步地,第一热回收翅片管、第四至第五热回收盘管中流动的热回收介质皆为水;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中所采用的工质对为溴化锂-水溶液。技术方案三:一种自驱动的湿热废气全热深度回收装置,它包括换热设备、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热回收介质入口及热回收介质出口,其中,所述换热设备包括第四热回收段、第五热回收段、喷淋塔、第六热回收盘管、第七热回收盘管、喷淋设备、烟气管路以及第一至第七热回收介质管路,其中第四热回收段和第五热回收段从左到右依次连通设置,喷淋塔的下部与第五热回收段的右端通过烟气管路连通,第四热回收段左端设置有湿热废气入口,喷淋塔顶端设置有湿热废气出口,第六热回收盘管设置在第四热回收段内,第七热回收盘管设置在第五热回收段内,喷淋设备设置在喷淋塔内部上方,所述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包括发生器、冷凝器、吸收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换热器、第一冷剂蒸汽管路、第二冷剂蒸汽管路、冷剂水管路、浓溶液管路及稀溶液管路,发生器与冷凝器通过第一冷剂蒸汽管路连接,冷凝器与蒸发器通过冷剂水管路连接,冷剂水管路上设置有节流膨胀阀,吸收器与蒸发器通过第二冷剂蒸汽管路连接,发生器与吸收器之间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驱动的湿热废气全热深度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换热设备、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热回收介质入口(1)及热回收介质出口(2),其中,所述换热设备包括第一至第三热回收段、第一至第三热回收盘管、第一至第七热回收介质管路,其中,第一至第三热回收段从左到右依次连通设置,换热设备左端设置有湿热废气入口(3),换热设备右端设置有湿热废气出口(4),第一热回收盘管(1‑4)设置在第一热回收段(1‑1)内,第二热回收盘管(1‑5)设置在第二热回收段(1‑2)内,第三热回收盘管(1‑6)设置在第三热回收段(1‑3)内,所述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包括发生器(2‑1)、冷凝器(2‑2)、吸收器(2‑3)、蒸发器(2‑4)、溶液泵(2‑5)、溶液换热器(2‑6)、第一冷剂蒸汽管路(2‑7)、第二冷剂蒸汽管路(2‑8)、冷剂水管路(2‑9)、浓溶液管路(2‑10)及稀溶液管路(2‑11),发生器(2‑1)与冷凝器(2‑2)通过第一冷剂蒸汽管路(2‑7)连接,冷凝器(2‑2)与蒸发器(2‑4)通过冷剂水管路(2‑9)连接,冷剂水管路(2‑9)上设置有节流膨胀阀(2‑12),吸收器(2‑3)与蒸发器(2‑4)通过第二冷剂蒸汽管路(2‑8)连接,发生器(2‑1)与吸收器(2‑3)之间通过浓溶液管路(2‑10)及稀溶液管路(2‑11)连接,溶液换热器(2‑6)同时设置在浓溶液管路(2‑10)及稀溶液管路(2‑11)上,溶液泵(2‑5)设置在溶液换热器(2‑6)与吸收器(2‑3)之间的稀溶液管路(2‑11)上,第一热回收盘管(1‑4)的两端与发生器(2‑1)分别通过第一热回收介质管路(1‑7)及第二热回收介质管路(1‑8)连通,所述第二热回收介质管路(1‑8)上还设置有第一循环泵(2‑13),第三热回收盘管(1‑6)的两端与蒸发器(2‑4)分别通过第三热回收介质管路(1‑9)及第四热回收介质管路(1‑10)连通,所述第四热回收介质管路(1‑10)上还设置有第二循环泵(2‑14),第二热回收盘管(1‑5)的一端与冷凝器(2‑2)通过第五热回收介质管路(1‑11)连通,第二热回收盘管(1‑5)的另一端与热回收介质出口(2)连通,冷凝器(2‑2)与吸收器(2‑3)之间通过第六热回收介质管路(1‑12)连通,吸收器(2‑3)与热回收介质入口(1)通过第七热回收介质管路(1‑13)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驱动的湿热废气全热深度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换热设备、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热回收介质入口(1)及热回收介质出口(2),其中,所述换热设备包括第一至第三热回收段、第一至第三热回收盘管、第一至第七热回收介质管路,其中,第一至第三热回收段从左到右依次连通设置,换热设备左端设置有湿热废气入口(3),换热设备右端设置有湿热废气出口(4),第一热回收盘管(1-4)设置在第一热回收段(1-1)内,第二热回收盘管(1-5)设置在第二热回收段(1-2)内,第三热回收盘管(1-6)设置在第三热回收段(1-3)内,所述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包括发生器(2-1)、冷凝器(2-2)、吸收器(2-3)、蒸发器(2-4)、溶液泵(2-5)、溶液换热器(2-6)、第一冷剂蒸汽管路(2-7)、第二冷剂蒸汽管路(2-8)、冷剂水管路(2-9)、浓溶液管路(2-10)及稀溶液管路(2-11),发生器(2-1)与冷凝器(2-2)通过第一冷剂蒸汽管路(2-7)连接,冷凝器(2-2)与蒸发器(2-4)通过冷剂水管路(2-9)连接,冷剂水管路(2-9)上设置有节流膨胀阀(2-12),吸收器(2-3)与蒸发器(2-4)通过第二冷剂蒸汽管路(2-8)连接,发生器(2-1)与吸收器(2-3)之间通过浓溶液管路(2-10)及稀溶液管路(2-11)连接,溶液换热器(2-6)同时设置在浓溶液管路(2-10)及稀溶液管路(2-11)上,溶液泵(2-5)设置在溶液换热器(2-6)与吸收器(2-3)之间的稀溶液管路(2-11)上,第一热回收盘管(1-4)的两端与发生器(2-1)分别通过第一热回收介质管路(1-7)及第二热回收介质管路(1-8)连通,所述第二热回收介质管路(1-8)上还设置有第一循环泵(2-13),第三热回收盘管(1-6)的两端与蒸发器(2-4)分别通过第三热回收介质管路(1-9)及第四热回收介质管路(1-10)连通,所述第四热回收介质管路(1-10)上还设置有第二循环泵(2-14),第二热回收盘管(1-5)的一端与冷凝器(2-2)通过第五热回收介质管路(1-11)连通,第二热回收盘管(1-5)的另一端与热回收介质出口(2)连通,冷凝器(2-2)与吸收器(2-3)之间通过第六热回收介质管路(1-12)连通,吸收器(2-3)与热回收介质入口(1)通过第七热回收介质管路(1-13)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驱动的湿热废气全热深度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热回收盘管(1-4)、第二热回收盘管(1-5)、第三热回收盘管(1-6)中流动的热回收介质皆为水;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中所采用的工质对为溴化锂-水溶液。3.一种自驱动的湿热废气全热深度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换热设备、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热回收介质入口(1)及热回收介质出口(2),其中,所述换热设备包括第一至第三热回收段、第一热回收翅片管(1-14)、第四至第五热回收盘管以及第一至第七热回收介质管路,其中,第一至第三热回收段从左到右依次连通设置,换热设备左端设置有湿热废气入口(3),换热设备右端设置有湿热废气出口(4),第一热回收翅片管(1-14)设置在第一热回收段(1-1)内,第四热回收盘管(1-15)设置在第二热回收段(1-2)内,第五热回收盘管(1-16)设置在第三热回收段(1-3)内,所述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包括发生器(2-1)、冷凝器(2-2)、吸收器(2-3)、蒸发器(2-4)、溶液泵(2-5)、溶液换热器(2-6)、第一冷剂蒸汽管路(2-7)、第二冷剂蒸汽管路(2-8)、冷剂水管路(2-9)、浓溶液管路(2-10)及稀溶液管路(2-11),发生器(2-1)设置在第一热回收段(1-1)的上方,且发生器(2-1)与冷凝器(2-2)通过第一冷剂蒸汽管路(2-7)连接,冷凝器(2-2)与蒸发器(2-4)通过冷剂水管路(2-9)连接,冷剂水管路(2-9)上设置有节流膨胀阀(2-12),吸收器(2-3)与蒸发器(2-4)通过第二冷剂蒸汽管路(2-8)连接,发生器(2-1)与吸收器(2-3)之间通过浓溶液管路(2-10)及稀溶液管路(2-11)连接,溶液换热器(2-6)同时设置在浓溶液管路(2-10)及稀溶液管路(2-11)上,溶液泵(2-5)设置在溶液换热器(2-6)与吸收器(2-3)之间的稀溶液管路(2-11)上,第一热回收翅片管(1-14)的两端与发生器(2-1)分别通过第一热回收介质管路(1-7)和第二热回收介质管路(1-8)连通,第五热回收盘管(1-16)的两端与蒸发器(2-4)分别通过第三热回收介质管路(1-9)及第四热回收介质管路(1-10)连通,所述第四热回收介质管路(1-10)上还设置有第三循环泵(2-15),第四热回收盘管(1-15)的一端与冷凝器(2-2)通过第五热回收介质管路(1-11)连通,第四热回收盘管(1-15)的另一端与热回收介质出口(2)连通,冷凝器(2-2)与吸收器(2-3)之间通过第六热回收介质管路(1-12)连通,吸收器(2-3)与热回收介质入口(1)通过第七热回收介质管路(1-13)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驱动的湿热废气全热深度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热回收翅片管(1-14)、第四至第五热回收盘管(1-16)中流动的热回收介质皆为水;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中所采用的工质对为溴化锂-水溶液。5.一种自驱动的湿热废气全热深度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换热设备、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热回收介质入口(1)及热回收介质出口(2),其中,所述换热设备包括第四热回收段(1-17)、第五热回收段(1-18)、喷淋塔(1-19)、第六热回收盘管(1-21)、第七热回收盘管(1-22)、喷淋设备(1-20)、烟气管路(1-23)以及第一至第七热回收介质管路,其中第四热回收段(1-17)和第五热回收段(1-18)从左到右依次连通设置,喷淋塔(1-19)的下部与第五热回收段(1-18)的右端通过烟气管路(1-23)连通,第四热回收段(1-17)左端设置有湿热废气入口(3),喷淋塔(1-19)顶端设置有湿热废气出口(4),第六热回收盘管(1-21)设置在第四热回收段(1-17)内,第七热回收盘管(1-22)设置在第五热回收段(1-18)内,喷淋设备(1-20)设置在喷淋塔(1-19)内部上方,所述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包括发生器(2-1)、冷凝器(2-2)、吸收器(2-3)、蒸发器(2-4)、溶液泵(2-5)、溶液换热器(2-6)、第一冷剂蒸汽管路(2-7)、第二冷剂蒸汽管路(2-8)、冷剂水管路(2-9)、浓溶液管路(2-10)及稀溶液管路(2-11),发生器(2-1)与冷凝器(2-2)通过第一冷剂蒸汽管路(2-7)连接,冷凝器(2-2)与蒸发器(2-4)通过冷剂水管路(2-9)连接,冷剂水管路(2-9)上设置有节流膨胀阀(2-12),吸收器(2-3)与蒸发器(2-4)通过第二冷剂蒸汽管路(2-8)连接,发生器(2-1)与吸收器(2-3)之间通过浓溶液管路(2-10)及稀溶液管路(2-11)连接,溶液换热器(2-6)同时设置在浓溶液管路(2-10)及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承虎李亚平孙文付洁
申请(专利权)人:张承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