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致变色防炫目后视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783850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9 06: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致变色防炫目后视镜,包括光致变色玻璃片,以及依次设置于所述光致变色玻璃片上的高反光学膜、ITO加热板以及背光模组,所述高反光学膜对可见光具有高的反射率,对紫外光有高的透过率;所述背光模组发出亮度可调的紫外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背光模组发射的紫外光控制光致变色玻璃片的变色,达到防眩目的作用,响应速度更快,无须驾驶员手动调节,从而提高了驾驶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致变色防炫目后视镜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尤其涉及一种光致变色防炫目后视镜。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汽车配件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车载后视镜作为汽车安全行驶的必要部件被安装在车内前挡风玻璃下方用以观察车后情况。但是当汽车在夜间行驶时,后方车辆的车头灯光会照射在前方汽车的后视镜上,后方车辆的车头照射出的强光反射到前方汽车的驾驶员的眼睛,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反光,造成驾驶员炫目,会干扰驾驶员的视线,对驾驶员的生命造成威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防炫目后视镜应运而生。根据操作方式的不同,防炫目后视镜可以分为手动防炫目后视镜和自动防炫目后视镜两种类型。手动防炫目后视镜的防炫目功能是通过镜片的构造来实现的,后视镜镜片有两个不同反射率的镜面,前后以不同角度安装,驾驶员手动调整后视镜的角度,就能调用后视镜两个不同反射率镜面的工作,当汽车受到后方强光照射影响驾驶员的视线时,驾驶员手动调用低反射率镜面,削弱光线强度,避免其对驾驶员视线造成影响。但是,手动调节后视镜会给驾驶员驾驶汽车造成不便,存在安全隐患。自动防炫目后视镜采用电致变材料作为反射面,在通电后能够变暗,但是其反应速度较慢,后视镜在高反射镜和低反射镜之间切换响应时间长,仍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光致变色防炫目后视镜。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光致变色防炫目后视镜,包括光致变色玻璃片,以及依次设置于所述光致变色玻璃片上的高反光学膜、ITO加热板以及背光模组,所述高反光学膜对可见光具有高的反射率,对紫外光有高的透过率;所述背光模组发出亮度可调的紫外光。进一步地,所述光致变色玻璃片为含有卤化银微晶的光学玻璃。进一步地,所述高反光学膜由至少两种介质膜交替层叠而成,所述至少两种介质膜具有不同的折射率。进一步地,所述ITO加热板包括基板,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ITO线路、以及与所述ITO线路连通的电源。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包括框架、位于所述框架内的导光板、位于所述导光板一侧的发光单元、位于所述导光板上方的光学膜、位于所述导光板下方的反射片;所述发光单元包括柔性电路板与连接在电路板上的多个LED灯,所述LED灯发射紫外光。进一步地,所述光学膜包括扩散膜、下增亮膜及上增亮膜,所述扩散膜、下增亮膜及上增亮膜依次层叠在所述导光板上方。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背光模组和所述电源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背光模组发出的紫外光的亮度。进一步地,还包括光电传感器,所述光电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光电传感器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输出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光电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控制所述背光模组发出的紫外光的亮度。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采用背光模组发射的紫外光控制光致变色玻璃片的变色,达到防眩目的作用,响应速度更快,无须驾驶员手动调节,从而提高了驾驶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光致变色玻璃片,2、高反光学膜,3、ITO加热板,4、背光模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一种光致变色防炫目后视镜,包括光致变色玻璃片,依次设置于所述光致变色玻璃片上的高反光学膜、ITO加热板以及背光模组,控制器。所述光致变色玻璃片为含有卤化银微晶的光学玻璃。作为举例,所述卤化银微晶可以为氯化银微晶,也可以为溴化银微晶。光致变色玻璃片用含卤化银微晶体的光学玻璃制作,根据光色互变可逆反应原理,在日光和紫外线照射下可迅速变暗,完全吸收紫外线,对可见光呈中性吸收;在无光照射处,能快速恢复无色透明,且该光致变色玻璃片在加热后恢复无色透明的速度更快。所述高反光学膜对可见光具有高的反射率,对紫外光有高的透过率。具体地,所述高反光学膜由至少两种介质膜交替层叠而成,所述至少两种介质膜具有不同的折射率。所述介质膜的材料,作为举例,可以为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铝、氧化铌、氮化硅或者氧化钽,但不局限于此。本技术中,所述高反光学膜为多层结构组成,对可见光的吸收较少。所述高反光学膜可以采用磁控溅射、蒸发镀膜、电子束蒸发镀膜、离子镀膜中的至少一种制备。所述ITO加热板包括基板,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ITO线路、以及与所述ITO线路连通的电源,所述电源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ITO加热板通电后会迅速发热达到加温的目的。当背光模组中的LED灯关闭,光致变色玻璃片变黑后通过ITO加热板加热,能够迅速褪色。所述背光模组发出亮度可调的紫外光,以控制光致变色玻璃片的变色程度该紫外光能够使卤化银微晶分解,因光致变色玻璃片含有卤化银微晶,故在该背光模组的照射下,无色的卤化银分解为不透明的银原子和透明的卤素原子,此时银原子吸收光线使光致变色玻璃片的透光率降低,起到防炫目的效果。本技术是在传统背光模组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将发射可见光的LED灯替换为发射紫外光的LED灯。优选地,所述背光模组包括框架、位于所述框架内的导光板、位于所述导光板一侧的发光单元、位于所述导光板上方的光学膜、位于所述导光板下方的反射片;所述发光单元包括柔性电路板与连接在电路板上的多个LED灯,所述LED灯发射紫外光。其中,所述光学膜包括扩散膜、下增亮膜及上增亮膜,所述扩散膜、下增亮膜及上增亮膜依次层叠在所述导光板上方。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所述背光模组与所述ITO加热板之间有间隙。所述控制器与所述背光模组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背光模组发出的紫外光的亮度。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光电传感器,所述光电传感器用于感应照射在所述光致变色玻璃片的可见光,所述光电传感器设于所述光致变色玻璃片上,所述光电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光电传感器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输出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光电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控制所述背光模组发出的紫外光的亮度。实际工作时,光电传感器实时监测后方车辆车灯照射光线强度,将光照强度信号传输给控制器;当控制器判定车辆后方光线强度低于设定值时,不对后视镜进行任何控制,后视镜显示正常颜色;当控制器判定车辆后方光线强度高于设定值时,控制器控制背光模组中LED灯开启发射紫外光,控制紫外光的亮度,紫外光透过高反光学膜后会使后视镜瞬间变暗,反射到驾驶员眼睛的光线变暗;当车辆后方光线变暗时光电传感器感知,并将监测到的光线强度信号传送给控制器,控制器判定车辆后方光线强度是否低于设定值,如果低于设定值,则控制器控制背光模组中LED灯关闭,并通过开启ITO加热板工作,使后视镜迅速褪色至透明,反射率就提升上去了。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形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应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致变色防炫目后视镜,包括光致变色玻璃片,以及依次设置于所述光致变色玻璃片上的高反光学膜、ITO加热板以及背光模组,所述高反光学膜对可见光具有高的反射率,对紫外光有高的透过率;所述背光模组发出亮度可调的紫外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致变色防炫目后视镜,包括光致变色玻璃片,以及依次设置于所述光致变色玻璃片上的高反光学膜、ITO加热板以及背光模组,所述高反光学膜对可见光具有高的反射率,对紫外光有高的透过率;所述背光模组发出亮度可调的紫外光。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防炫目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反光学膜由至少两种介质膜交替层叠而成,所述至少两种介质膜具有不同的折射率。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防炫目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ITO加热板包括基板,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ITO线路、以及与所述ITO线路连通的电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防炫目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框架、位于所述框架内的导光板、位于所述导光板一侧的发光单元、位于所述导光板上方的光学膜、位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鹏周伟杰
申请(专利权)人: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