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组双输入双向单元与高可靠双输入五电平三相DC-AC拓扑族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力电子
,尤其属于直流-交流变换
,具体指一组双输入双向单元与高可靠双输入五电平三相DC-AC拓扑族。
技术介绍
随着航空电源、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可靠性高效率逆变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传统三相逆变器的开关桥臂由两个开关管串联而成,有桥臂直通风险,为了解决桥臂直通风险的问题,人们提出了双降压逆变器等结构。但是三电平的输出特性不利于提高逆变器的效率、减小滤波器的体积。另一方面,在高电压大功率逆变场合中,人们提出了通过多电平逆变技术,提高逆变器效率,减小滤波器体积,并相应地提出了不同的电路拓扑结构和控制策略,但是多电平逆变器仍然存在电路复杂、控制方法复杂等缺点,影响逆变器系统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组双输入双向电压源单元,系统地提出利用双输入双向电压源单元构造高可靠双输入五电平三相DC-AC变换器的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组双输入双向单元,分别记为1型单元~9型单元,该组单元的共同特征在于:输入1连接于第一开关管(S1)的漏 ...
【技术保护点】
1.公开一组双输入双向单元,分别记为1型单元~9型单元,该组单元的共同特征在于:输入1连接于第一开关管(S1)的漏极和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地连接于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和第二开关管(S2)的源极;该组单元的不同特征在于:输入2、正向单元引出端、负向单元引出端的连接方式各不相同,具体如下:①1型单元:输入2连接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四开关管(S4)的源极连接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第四开关管(S4)的漏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漏极、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构成负向单元引出端;第三开关管(S3)的漏极连接于第一二极管(D1)的 ...
【技术特征摘要】
1.公开一组双输入双向单元,分别记为1型单元~9型单元,该组单元的共同特征在于:输入1连接于第一开关管(S1)的漏极和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地连接于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和第二开关管(S2)的源极;该组单元的不同特征在于:输入2、正向单元引出端、负向单元引出端的连接方式各不相同,具体如下:①1型单元:输入2连接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四开关管(S4)的源极连接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第四开关管(S4)的漏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漏极、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构成负向单元引出端;第三开关管(S3)的漏极连接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第三开关管(S3)的源极与第一开关管(S1)的源极、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构成正向单元引出端;②2型单元:输入2连接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四开关管(S4)的源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第二开关管(S2)的漏极连接,第四开关管(S4)的漏极连接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构成负向单元引出端;第三开关管(S3)的漏极连接于第一二极管(D2)的负极,第三开关管(S3)的源极与第一开关管(S1)的源极、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构成正向单元引出端;③3型单元:输入2连接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和第三开关管(S3)的源极;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三开关管(S3)的漏极、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于第二开关管(S2)的漏极,构成负向单元引出端;第四开关管(S4)的漏极连接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第四开关管(S4)的源极与第一开关管(S1)的源极、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构成正向单元引出端;④4型单元:输入2连接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四开关管(S4)的源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漏极、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第四开关管(S4)的漏极连接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构成负向单元引出端;第三开关管(S3)的漏极与第一开关管(S1)的源极、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三开关管(S3)的源极连接于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构成正向单元引出端;⑤5型单元:输入2连接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和第四开关管(S4)的源极;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四开关管(S4)的漏极、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于第二开关管(S2)的漏极,构成负向单元引出端;第三开关管(S3)的漏极与第一开关管(S1)的源极、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三开关管(S3)的源极连接于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构成正向单元引出端;⑥6型单元:输入2连接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四开关管(S4)的源极连接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第四开关管(S4)的漏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漏极、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构成负向单元引出端;第三开关管(S3)的漏极与第一开关管(S1)的源极、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三开关管(S3)的源极连接于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构成正向单元引出端;⑦7型单元:输入2连接于第三开关管(S3)的漏极和第四开关管(S4)的源极;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四开关管(S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尚,葛红娟,杨帆,于兆龙,尹航,宫淑丽,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