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75996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5 08: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体传感器,包括固定柱、外壳、内壳以及气体检测元件,外壳下端、内壳下端以及气体检测元件均固定在固定柱上,所述气体检测元件置于内壳内,其特征在于:外壳的上端具有第一开口,第一内壳穿过第一开口,第一开口的内壁和内壳的外壁之间的间隙构成第一气流口,外壳的内壁和内壳的外壁之间的间隙构成气流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在较为低成本情况下控制第一气流口允许通入颗粒的尺寸在较小的范围,从而减少污染颗粒进入汽车尾气传感器内,提高了对内部敏感元件的保护力度;第一气流口的有效流通面积较大,可以保证有效的气体流通效率,产品保持了原有的良好的电性能与响应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体传感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气体传感器。
技术介绍
因为汽车尾气传感器应用于高温,高污染环境,所以现有汽车尾气传感器经常使用一种双层结构的保护套,来使得汽车尾气的有害物质不会直接作用于传感器敏感元件,从而提高产品寿命与信号的稳定性。由于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汽车油品质量参差不齐以及车况情况参差不齐,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依然较多,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是造成汽车尾气传感器失效的主要原因,而从排气管倒灌的污染物有时也会对汽车尾气传感器造成损伤。对汽车尾气传感器造成损伤的原因是:传统的气体传感器内外两层保护套上对应开设开孔,考虑到通气效率、工艺要求、制造成本等要素,开孔的孔径较大,可以允许部分污染颗粒进入气体传感器内,接触气体检测元件,从而造成气体检测元件的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可以减少污染颗粒进入汽车尾气传感器内的气体传感器。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气体传感器,包括固定柱、外壳、内壳以及气体检测元件,外壳下端、内壳下端以及气体检测元件均固定在固定柱上,所述气体检测元件置于内壳内,其特征在于:外壳的上端具有第一开口,第一内壳穿过第一开口,第一开口的内壁和内壳的外壁之间的间隙构成第一气流口,外壳的内壁和内壳的外壁之间的间隙构成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经由设置在内壳上的内壳孔连通至内壳的内部空间。采用这种结构,由于第一气流口是第一内壳穿过第一开口形成的,且第一气流口的厚度(即第一开口的内壁和内壳的外壁之间距离),是由第一开口的孔径以及内壳的外径决定的,因此可以在较为低成本情况下控制第一气流口允许通入颗粒的尺寸在较小的范围,从而减少污染颗粒进入汽车尾气传感器内,提高了对内部敏感元件的保护力度;第一气流口的有效流通面积较大,可以保证有效的气体流通效率,产品保持了原有的良好的电性能与响应速度。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气流口的截面呈圆环形。作为优选,所述气流通道的截面呈圆环形。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开口的孔径与外壳的内径相同。即采用圆管状的外壳,外壳的一端即为第一开口,采用这种结构,气流通道的厚度和第一开口的厚度相同,可以使得污染颗粒很难通过整段气流通道而进入内壳内,从而减少污染颗粒进入汽车尾气传感器内,提高了对内部敏感元件的保护力度。作为优选,所述内壳的上端具有若干个第二气流孔,所述内壳的上端一体式固定有盖板,盖板和内壳的上端面之间形成用于连通第二气流孔的盖板间隙。采用这种结构,可以通过在内壳的上端上进行冲压,使得内壳的上端面的部分材料脱离内壳的上端面主体,与内壳的上端面主体脱离的部分成为盖板,并相应形成盖板间隙和第二气流孔,采用这种结构,不仅易于加工制造,并且盖板不与内壳的上端面主体脱离,可以覆盖第二气流孔,减小第二气流孔的有效通过尺寸,从而减少污染颗粒进入汽车尾气传感器内,提高了对内部敏感元件的保护力度。作为优选,外壳的上端具有向内壳延伸的支撑片,支撑片的端部抵在内壳的外壁上,通过支撑片在内壳的外侧进行支撑,从而避免内壳相对外壳摆动,提高内壳的紧固效果。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可以在较为低成本情况下控制第一气流口允许通入颗粒的尺寸在较小的范围,从而减少污染颗粒进入汽车尾气传感器内,提高了对内部敏感元件的保护力度;第一气流口的有效流通面积较大,可以保证有效的气体流通效率,产品保持了原有的良好的电性能与响应速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气体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气体传感器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原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支撑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参见图1-图4,本实施例气体传感器,包括固定柱1、外壳2、内壳3以及气体检测元件6,外壳2下端、内壳3下端以及气体检测元件均固定在固定柱1上,所述气体检测元件6置于内壳3内,外壳2的上端呈圆管状,使得外壳2的上端具有第一开口21,所述第一开口21的孔径与外壳2的内径相同。第一内壳3穿过第一开口21,第一开口21的内壁和内壳3的外壁之间的间隙构成截面呈圆环形的的第一气流口51,外壳2的内壁和内壳3的外壁之间的间隙构成截面呈圆环形的气流通道52,所述气流通道52经由设置在内壳3上的内壳孔53连通至内壳3的内部空间。所述内壳3的上端面经冲压,使得内壳3的上端面的部分材料脱离内壳3的上端面主体,从而形成若干个第二气流孔41以及一体式固定在内壳3的上端面的盖板31,并且盖板31和内壳3的上端面之间形成用于连通第二气流孔41的盖板间隙42。外壳2的上端具有向内壳3延伸的支撑片22,支撑片22的端部抵在内壳3的外壁上。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技术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气体传感器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体传感器,包括固定柱、外壳、内壳以及气体检测元件,外壳下端、内壳下端以及气体检测元件均固定在固定柱上,所述气体检测元件置于内壳内,其特征在于:外壳的上端具有第一开口,第一内壳穿过第一开口,第一开口的内壁和内壳的外壁之间的间隙构成第一气流口,外壳的内壁和内壳的外壁之间的间隙构成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经由设置在内壳上的内壳孔连通至内壳的内部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体传感器,包括固定柱、外壳、内壳以及气体检测元件,外壳下端、内壳下端以及气体检测元件均固定在固定柱上,所述气体检测元件置于内壳内,其特征在于:外壳的上端具有第一开口,第一内壳穿过第一开口,第一开口的内壁和内壳的外壁之间的间隙构成第一气流口,外壳的内壁和内壳的外壁之间的间隙构成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经由设置在内壳上的内壳孔连通至内壳的内部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流口的截面呈圆环形。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普成周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浦成传感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