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结构抗震框架结构和建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75620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5 05: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钢结构抗震框架结构和建筑,属于建筑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钢结构抗震框架结构中,钢梁和钢柱连接形成框架形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并且“T”字形的弹性支撑组件支撑于钢梁的上部支撑板和下部支撑板之间,提高了钢梁的竖向承载能力,在支撑块对钢梁的上部支撑板和下部支撑板进行支撑时,横块与钢梁的接触为面接触,可以有效的减小应力集中,从而提升钢梁的结构强度,另外,钢结构装配式抗震建筑的结构容易实现装配式施工方式,施工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结构抗震框架结构和建筑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钢结构抗震框架结构和建筑。
技术介绍
装配式建筑是指以在工厂先生产的预制构件为主要部件,通过现场装配、锚固而迅速构成的结构类建筑物,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在目前建筑行业实际生产中,装配式建筑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建筑方式,在装配式建筑大量应用的国家,许多高质量要求的建筑已逐渐选用预制装配式结构来建造。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是指由在工厂预制的钢构件作为基础结构构件,附加内墙板和外挂式墙板,同现浇楼板在现场完成组装的住宅结构。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具有强度高,质量轻,工期短,抗震性能好,工业化程度高等明显优势,采用预制钢结构的装配式建筑,无论从功能还是从性价比、舒适性,安全性上,都将优于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房屋。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是未来装配式建筑的理想发展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结构抗震框架结构,以改善现有技术中的框架结构在用于钢结构装配式抗震建筑时存在抗震效果不够好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以改善现有技术中的框架结构在用于钢结构装配式抗震建筑时存在抗震效果不够好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基于上述的第一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钢结构抗震框架结构,所述钢结构抗震框架结构包括基础底板、多个彼此间隔的竖立连接于所述基础底板之上的钢柱;相邻的所述钢柱之间通过沿水平方向的钢梁连接;多个所述钢柱和多个所述钢梁相互连接形成钢结构框架形式;所述钢梁包括工字钢形的梁体,所述梁体包括上部支撑板、下部支撑板及连接于所述上部支撑板和下部支撑板之间的腹板;所述腹板的两侧分别设有支撑于所述上部支撑板和所述下部支撑板之间的弹性支撑组件;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包括多个支撑块和多个弹性件,所述支撑块呈“T”字形,所述支撑块包括横块和立块,所述横块和所述立块垂直设置,多个所述支撑块沿所述腹板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相邻的所述支撑块的所述立块相对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块的两个所述横块分别支撑于所述上部支撑板和所述下部支撑板,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横块连接,所述弹性件令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块具有相互远离的趋势,形成对所述上部支撑板和所述下部支撑板的弹性支撑;所述梁体的两端可滑动的连接有固定连接头,所述固定连接头沿所述腹板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梁体滑动,所述固定连接头抵接于位于边侧的所述支撑块;所述钢柱的侧面上设置有支撑牛腿结构,所述梁体的两端的下部支撑板的底面分别支撑于对应钢柱上的所述支撑牛腿结构之上;所述固定连接头的外侧与对应的所述钢柱的侧面连接。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上部支撑板靠近所述下部支撑板的表面设有两条沿所述梁体长向的第一凹槽,两条所述第一凹槽分别位于所述腹板的两侧;所述下部支撑板靠近所述上部支撑板的表面设有与两条所述第一凹槽分别相对的两条第二凹槽;相对设置的多个所述横块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内。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横块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立块的宽度相同,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横块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立块的宽度相同。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面为粗糙度在Ra3.2以下的光滑表面;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面为粗糙度在Ra3.2以下的光滑表面。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横块上设置有两个卡槽和两个定位杆,两个所述卡槽分别位于所述立块的两侧,两个所述定位杆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卡槽,所述定位杆与所述立块平行设置,所述定位杆的长度小于所述立块高度的一半,所述弹性件安装于所述卡槽内,且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定位杆。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连接头为开口朝向所述梁体两端的U形板件,其包括两个侧板和一个底板,所述两个侧板分别与位于所述腹板两侧的所述立块抵接,所述底板外侧具有被构造用于连接所述钢柱侧面的连接杆。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钢柱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轴心线与所述钢梁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通孔的横截面呈矩形,所述通孔的一个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接块,多个所述第一卡接块沿所述通孔的轴心线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卡接块设置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沿所述通孔朝向所述钢梁的方向向外倾斜;所述连接杆的横截面呈矩形,所述连接杆上设置有第二卡接块,所述第二卡接块设置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沿所述连接杆朝向所述钢梁的方向向外倾斜,所述第二卡接块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接块。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侧板的宽度小于所述腹板的宽度,且所述侧板与所述上部支撑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横块的厚度,所述侧板与所述下部支撑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横块的厚度。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牛腿结构的上端面为开口向上的槽形结构,所述梁体的下部支撑板配合于所述支撑牛腿结构上端的开口中。基于上述的第二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建筑,包括如上所述的钢结构抗震框架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中的钢结构抗震框架结构中,钢梁和钢柱连接形成框架形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并且“T”字形的弹性支撑组件支撑于钢梁的上部支撑板和下部支撑板之间,提高了钢梁的竖向承载能力,在支撑块对钢梁的上部支撑板和下部支撑板进行支撑时,横块与钢梁的接触为面接触,可以有效的减小应力集中,从而提升钢梁的结构强度,另外,钢结构装配式抗震建筑的结构容易实现装配式施工方式,施工效率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实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钢结构抗震框架结构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钢梁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钢梁在第一视角的剖视图;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钢梁在第二视角的剖视图;图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支撑块的剖视图;图6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固定连接头与钢柱的连接剖视图;图7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钢柱的剖视图;图8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固定连接头的剖视图。图中:101-基础底板;102-钢柱;103-钢梁;104-弹性支撑组件;105-固定连接头;106-支撑块;107-弹性件;108-上部支撑板;109-下部支撑板;110-第一凹槽;111-第二凹槽;112-腹板;113-横块;114-立块;115-卡槽;116-定位杆;117-通孔;118-第一卡接块;119-第一斜面;120-侧板;121-底板;122-连接杆;123-第二卡接块;124-第二斜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上面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了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上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结构抗震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结构抗震框架结构包括基础底板、多个彼此间隔的竖立连接于所述基础底板之上的钢柱;相邻的所述钢柱之间通过沿水平方向的钢梁连接;多个所述钢柱和多个所述钢梁相互连接形成钢结构框架形式;所述钢梁包括工字钢形的梁体,所述梁体包括上部支撑板、下部支撑板及连接于所述上部支撑板和下部支撑板之间的腹板;所述腹板的两侧分别设有支撑于所述上部支撑板和所述下部支撑板之间的弹性支撑组件;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包括多个支撑块和多个弹性件,所述支撑块呈“T”字形,所述支撑块包括横块和立块,所述横块和所述立块垂直设置,多个所述支撑块沿所述腹板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相邻的所述支撑块的所述立块相对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块的两个所述横块分别支撑于所述上部支撑板和所述下部支撑板,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横块连接,所述弹性件令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块具有相互远离的趋势,形成对所述上部支撑板和所述下部支撑板的弹性支撑;所述梁体的两端可滑动的连接有固定连接头,所述固定连接头沿所述腹板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梁体滑动,所述固定连接头抵接于位于边侧的所述支撑块;所述钢柱的侧面上设置有支撑牛腿结构,所述梁体的两端的下部支撑板的底面分别支撑于对应钢柱上的所述支撑牛腿结构之上;所述固定连接头的外侧与对应的所述钢柱的侧面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结构抗震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结构抗震框架结构包括基础底板、多个彼此间隔的竖立连接于所述基础底板之上的钢柱;相邻的所述钢柱之间通过沿水平方向的钢梁连接;多个所述钢柱和多个所述钢梁相互连接形成钢结构框架形式;所述钢梁包括工字钢形的梁体,所述梁体包括上部支撑板、下部支撑板及连接于所述上部支撑板和下部支撑板之间的腹板;所述腹板的两侧分别设有支撑于所述上部支撑板和所述下部支撑板之间的弹性支撑组件;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包括多个支撑块和多个弹性件,所述支撑块呈“T”字形,所述支撑块包括横块和立块,所述横块和所述立块垂直设置,多个所述支撑块沿所述腹板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相邻的所述支撑块的所述立块相对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块的两个所述横块分别支撑于所述上部支撑板和所述下部支撑板,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横块连接,所述弹性件令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块具有相互远离的趋势,形成对所述上部支撑板和所述下部支撑板的弹性支撑;所述梁体的两端可滑动的连接有固定连接头,所述固定连接头沿所述腹板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梁体滑动,所述固定连接头抵接于位于边侧的所述支撑块;所述钢柱的侧面上设置有支撑牛腿结构,所述梁体的两端的下部支撑板的底面分别支撑于对应钢柱上的所述支撑牛腿结构之上;所述固定连接头的外侧与对应的所述钢柱的侧面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结构抗震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支撑板靠近所述下部支撑板的表面设有两条沿所述梁体长向的第一凹槽,两条所述第一凹槽分别位于所述腹板的两侧;所述下部支撑板靠近所述上部支撑板的表面设有与两条所述第一凹槽分别相对的两条第二凹槽;相对设置的多个所述横块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结构抗震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横块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立块的宽度相同,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横块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立块的宽度相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佳佳高莉莉巩牧华
申请(专利权)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