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体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755008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5 05: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墙体框架,其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及外盖,所述第一框架及所述第二框架对接连接并围成所述墙体框架,所述外盖分别呈可拆卸的连接所述第一框架及所述第二框架,所述外盖盖于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的连接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墙体框架的结构简单、连接稳定、连接形式多样且完美匹配多种篷房的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墙体框架
本技术涉及篷房
,尤其涉及一种墙体框架。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篷房由若干墙体框架、底座及篷布搭建形成,由于其墙体框架的功能单一,仅能作为普通篷房的外框使用,无法在该墙体框架的基础上快速搭建出具有多功能的篷房以满足使用者日益增长需求。当需要扩展篷房的功能时,根据不同的扩展需求,仅能够在墙体框架外增设专用结构以安装诸如篷布、墙板、门板、LED灯带、滑轨和滑槽等篷房部件,这无疑增加了篷房建造的成本及篷房搭建的难度;且现有墙体框架一般由多段框架通过对接连接形成,而框架之间的连接一般为直接对接连接,框架之间容易移位,且容易因外力而发生变形甚至框架之间的分离脱落,容易导致篷房坍塌的危险。因此,亟需一种结构简单、连接稳定、连接形式多样且便于匹配多种篷房的部件的墙体框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连接稳定、连接形式多样且完美匹配多种篷房部件的墙体框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墙体框架,其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及外盖,所述第一框架及所述第二框架对接连接并围成所述墙体框架,所述外盖分别可拆卸的连接所述第一框架及所述第二框架,所述外盖盖于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的连接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对接连接并围成墙体框架,外盖分别可拆卸的连接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外盖盖于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的连接处时,外盖的两端分别呈固定的连接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使得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之间能够藉由外盖形成固定于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之间的固定结构,该固定结构简单,且能够有效提升墙体框架的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连接的稳定性;篷房搭建时,通常会在第一框架和/或第二框架的一端设置槽口以便于后期对墙体框架的维护,该槽口位于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的连接处,而外盖盖于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的连接处时,可以遮挡槽口,避免了槽口暴露于使用者的视野范围,提升了墙体框架的美观度,且外盖的外表面可以设置产品型号、标识及标志,便于向用户提供产品信息。较佳地,所述墙体框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插接于所述第一框架朝向所述第二框架的一端,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插接于所述第二框架朝向所述第一框架的一端,所述第一框架及所述第二框架沿所述连接杆的插接方向相互连接。较佳地,所述第一框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相配合的固定孔,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插接并固定于所述固定孔内;所述第二框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相配合的固定孔,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插接并固定于所述固定孔内。较佳地,所述固定孔沿所述第一框架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框架,所述固定孔沿所述第二框架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二框架。较佳地,所述第一框架及所述第二框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导布槽,所述导布槽设置有开口,篷布的末端沿所述开口伸入所述导布槽内以连接所述墙体框架。较佳地,所述第一框架及所述第二框架的内侧分别设置有扩展槽。较佳地,所述第一框架及所述第二框架的内侧分别向外凸伸形成至少两分隔片,相邻两所述分隔片与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二框架之间围成所述扩展槽。较佳地,所述分隔片呈相互平行的布置。较佳地,相邻两所述分隔片之间呈相对的凹陷形成卡槽。较佳地,相邻两所述分隔片之间呈相对的凸伸形成卡凸。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墙体框架搭建的篷房。图2是图1的使用状态图。图3是本技术的墙体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墙体框架的分解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墙体框架拆除外盖后的组装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墙体框架的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组装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墙体框架的又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组装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墙体框架拆除外盖后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第一框架的截面图。图10是图9组装篷布、墙板及门板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的相对设置的第一框架之间组装篷布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的墙体框架组装墙板、门板、门框立柱及滑轨后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墙体框架100配合底座2及篷布3,可以搭建形成图1所示的篷房1,在墙体框架100上增设固定结构以提升墙体框架100自身的连接稳定性,其结构简单,且增设的固定结构能有效遮挡墙体框架100连接处的缝隙及槽口80,从而提升墙体框架100的美观度;墙体框架100内组装有墙板4、门板5、玻璃门6、滑轨7及门框立柱8,墙板4/玻璃门6配合门框立柱8安装于墙体框架100内并形成门口9,门板5于滑轨7内滑动以打开和关闭该门口9,从而形成出入通道。下面将对本实施例的墙体框架100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墙体框架100包括第一框架10、第二框架20及外盖30。其中,第一框架10及第二框架20对接连接并围成墙体框架100,外盖30分别可拆卸的连接第一框架10及第二框架20,外盖30盖于第一框架10与第二框架20的连接处。外盖30与第一框架10及第二框架20之间可以通过铆接、螺栓螺杆或黏贴等可拆卸的固定方式进行固定,也可以通过焊接以一次性固定,在此不做赘述。优选的,本实施例的第一框架10及第二框架20分别以一定弧度弯折形成两端距离相等的U型状结构,以使得第一框架10及第二框架20的两端能够呈两端对应的对接连接,以围成呈环形结构的墙体框架100。该墙体框架100内可以根据需求装配诸如墙板4、门板5、LED灯带、滑轨7和滑槽等篷房1部件,以形成具有多功能的墙体框架100,将若干多功能墙体框架100、底座2及篷布3组合在一起,即可搭建如图1和图2所示的篷房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墙体框架100由呈U形结构的第一框架10及第二框架20的两段框架直接对接连接形成,第一框架10与第二框架20设置为形状、大小均相等的框架时,即可在生产时无需区分第一框架10及第二框架20,统一按固定尺寸生产框架即可,以便于框架的批量制造,并使得工人安装墙体框架100时可以在无需区分第一框架10与第二框架20的框架类型下,直接对框架进行对接连接,以形成墙体框架100。当然,墙体框架100也可以由多段框架对接连接组成,此时,各段框架可以分别是直线形和/或弧形,各段框架按照如上方法连接固定即可,从而围成具有不同形状的墙体框架100,以使得本实施例的墙体框架100搭建的篷房1的外观具有多样性,在此不做赘述。请参阅图3-图8所示,墙体框架100还包括连接件40,连接件40的第一端插接于第一框架10朝向第二框架20的一端,连接件40的第二端插接于第二框架20朝向第一框架10的一端,第一框架10及第二框架20沿连接杆的插接方向相互连接。具体的,第一框架1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连接件40的第一端相配合的固定孔50,固定孔50沿第一框架10的长度方向贯穿第一框架10,连接件40的第一端插接并固定于固定孔50内。第二框架2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连接件40的第二端相配合的固定孔50,固定孔50沿第二框架20的长度方向贯穿第二框架20,连接件40的第二端插接并固定于固定孔50内。固定孔50沿第一框架10/第二框架20的长度方向贯穿第一框架10/第二框架20,一方面,降低了第一框架10/第二框架20自身的重量,另一方面,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墙体框架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墙体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及外盖,所述第一框架及所述第二框架对接连接并围成所述墙体框架,所述外盖分别可拆卸的连接所述第一框架及所述第二框架,所述外盖盖于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的连接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墙体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及外盖,所述第一框架及所述第二框架对接连接并围成所述墙体框架,所述外盖分别可拆卸的连接所述第一框架及所述第二框架,所述外盖盖于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的连接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体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框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插接于所述第一框架朝向所述第二框架的一端,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插接于所述第二框架朝向所述第一框架的一端,所述第一框架及所述第二框架沿所述连接杆的插接方向相互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墙体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相配合的固定孔,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插接并固定于所述固定孔内;所述第二框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相配合的固定孔,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插接并固定于所述固定孔内。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墙体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沿所述第一框架的长度方向贯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彦竹罗良清彭国超熊文广刘凤良许团结杨镇钦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新赛尔特篷房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