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吕荣福专利>正文

一种方便控制和安装的吸力锚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749807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5 02: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方便控制和安装的吸力锚机构,包括:吸力锚外壳,所述吸力锚外壳呈圆筒形;导水柱,所述导水柱为空心圆柱体,一端设置在所述吸力锚外壳的内部,另外一端设置在所述吸力锚外壳的外部;进出水孔,所述进出水孔设置在所述导水柱的圆柱面上;进出水管,所述进出水管通过密封接头连接在所述导水柱上;锚系点,所述锚系点设置于所述吸力锚外壳的筒体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吸力锚机构,可以在水上控制安装,水下不设泵阀,安装制作简易的吸力锚;导水柱的采用可有效减轻土塞的形成;水下纯机械结构,不需维护泵阀,不需要潜水员水下操作,减少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方便控制和安装的吸力锚机构
本技术属于吸力锚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方便控制和安装的吸力锚机构。
技术介绍
吸力锚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特殊的沉、拔锚方法。它的沉锚方法是当把吸力锚放至海底时,其底缘靠锚体自重压入土中一定深度后,借助于锚体自带潜水泵自筒内抽水,即可由内、外的压力差而形成有效的沉锚力,将锚体压入土中直至设计深度。沉锚完成后,吸力消失,此后吸力锚即与常规短桩锚相同,依靠周围土的抗力提供所需要的锚固力或承载力。它的拔锚方法是:通过向筒内注水,将锚自土中顶起,从而实现回收和重复使用。现有吸力锚都是在筒体设置泵阀,筒体设置的泵阀要求常年水底使用,对泵阀的可靠性、密封性、防污防腐要求高,必要时要求潜水员水下操作泵阀,有一定安全隐患,特别是深水情况。现有吸力锚采用顶部单孔出水方式,容易产生土塞现象,土塞的形成可造成沉锚装置失效,达不到预定锚固力。水下泵阀的操作,也有采用远程电动控制或液压控制的沉锚系统,但成本高,安全隐患大,水下机构过于复杂,一旦出现问题,损失较大。为解决上述问题,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专利技术出一种可在水上实现控制安装的吸力锚,并且水下不设泵阀,安装制作简单可靠。由于水下采用纯机械结构,不需要泵阀,不需要液压或电动管路,就不需要昂贵的水下控制设施成本,即使常年放置水下,也不需要维护,不需要潜水员水下操作,减少安全隐患。为避免或减轻土塞的形成,采用导水柱完成进出水过程,避免压力集中引起的土塞现象,增加沉锚成功率。取出吸力锚的过程也不用人员下水打开进水阀门,只要在水面注水即可,安全方便。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方便控制和安装的吸力锚机构,可以在水上控制安装,水下不设泵阀,安装制作简易的吸力锚;导水柱的采用可有效减轻土塞的形成;水下纯机械结构,不需维护泵阀,不需要潜水员水下操作,减少安全隐患。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一种方便控制和安装的吸力锚机构,包括:吸力锚外壳,所述吸力锚外壳呈圆筒形;导水柱,所述导水柱为空心圆柱体,一端设置在所述吸力锚外壳的内部,另外一端设置在所述吸力锚外壳的外部;进出水孔,所述进出水孔设置在所述导水柱的圆柱面上;进出水管,所述进出水管通过密封接头连接在所述导水柱上;锚系点,所述锚系点设置于所述吸力锚外壳的筒体上。进一步地,还包括浮子,所述浮子与所述进出水管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进出水孔的数量为5组。进一步地,所述进出水孔为圆孔。进一步地,所述进出水孔等间距设置在所述导水柱上。进一步地,所述锚系点为一铁环,固定焊接在所述吸力锚外壳的筒体上。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吸力锚机构,可以在水上控制安装,水下不设泵阀,安装制作简易的吸力锚;导水柱的采用可有效减轻土塞的形成;水下纯机械结构,不需维护泵阀,不需要潜水员水下操作,减少安全隐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附图说明附图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的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但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吸力锚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吸力锚机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吸力锚机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中:1-吸力锚外壳;2-导水柱;3-进出水孔;4-密封接头;5-进出水管;6-锚系点;7-浮子;8-水泵;9-工作船;10-锚绳;11-土体;12-水面。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技术的概念。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方便控制和安装的吸力锚机构,包括:吸力锚外壳1,所述吸力锚外壳1呈圆筒形;导水柱2,所述导水柱2为空心圆柱体,一端设置在所述吸力锚外壳1的内部,另外一端设置在所述吸力锚外壳1的外部;进出水孔3,所述进出水孔3设置在所述导水柱2的圆柱面上;进出水管5,所述进出水管5通过密封接头4连接在所述导水柱2上;锚系点6,所述锚系点6设置于所述吸力锚外壳1的筒体上。吸力锚外壳1的筒体上不设任何泵阀结构,外壳1与土体的结合提供吸力锚系所必须的锚系力,锚系点6用于悬挂锚绳10,导水柱2及按流体力学设计的进出水孔3在安装吸力锚过程中可有效防止土塞形成,并增加锚系力,进出水管5用于连接工作船上的泵阀装置,密封接头4可提供必要的水密功能。进一步地,为了让进出水管5浮于水面12,便于拆装吸力锚机构,还包括浮子7,所述浮子7与所述进出水管5连接。进一步地,为了更加有效的对吸力锚机构进行抽水和注水,所述进出水孔3的数量为5组。进一步地,所述进出水孔3为圆孔。进一步地,所述进出水孔3等间距设置在所述导水柱2上。进一步地,为了方便将锚绳系在吸力锚上,所述锚系点6为一铁环,固定焊接在所述吸力锚外壳1的筒体上。本技术提供的吸力锚机构在实际工作中拆装过程如下:安装:如图3所示,连接吸力锚,进出水管5,锚绳10,工作船9,浮子7,打开工作船9上的水泵8抽水,吸力锚在自重和压力的共同作用下沉放到土体11的预定位置,关闭水泵8,将进出水管5连接工作船9上的水泵8的一端撤下,封闭进出水管5的管口后扔在水面12即可。浮子7可提供进出水管5必须的浮力,同时方便拆卸和安装时使用。拆卸:将进出水管5与水泵8连接,注入高压水即可完成吸力锚拆卸,收起放入工作船9上,以便下次再次使用。整个过程不需要潜水人员进行危险的水下操作阀门动作。本技术提供吸力锚机构,可以在水上控制安装,水下不设泵阀,安装制作简易的吸力锚;导水柱的采用可有效减轻土塞的形成;水下纯机械结构,不需维护泵阀,不需要潜水员水下操作,减少安全隐患。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方便控制和安装的吸力锚机构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方便控制和安装的吸力锚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吸力锚外壳(1),所述吸力锚外壳(1)呈圆筒形;导水柱(2),所述导水柱(2)为空心圆柱体,一端设置在所述吸力锚外壳(1)的内部,另外一端设置在所述吸力锚外壳(1)的外部;进出水孔(3),所述进出水孔(3)设置在所述导水柱(2)的圆柱面上;进出水管(5),所述进出水管(5)通过密封接头(4)连接在所述导水柱(2)上;锚系点(6),所述锚系点(6)设置于所述吸力锚外壳(1)的筒体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方便控制和安装的吸力锚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吸力锚外壳(1),所述吸力锚外壳(1)呈圆筒形;导水柱(2),所述导水柱(2)为空心圆柱体,一端设置在所述吸力锚外壳(1)的内部,另外一端设置在所述吸力锚外壳(1)的外部;进出水孔(3),所述进出水孔(3)设置在所述导水柱(2)的圆柱面上;进出水管(5),所述进出水管(5)通过密封接头(4)连接在所述导水柱(2)上;锚系点(6),所述锚系点(6)设置于所述吸力锚外壳(1)的筒体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控制和安装的吸力锚机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荣福凌铁军
申请(专利权)人:吕荣福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