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贞赟专利>正文

一种机器人手臂夹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747077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5 01: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器人手臂夹持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侧壁对称设有不锈钢网,所述不锈钢网的内部设有鼓风机,且鼓风机与壳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壳体的内底壁设有推杆电机,所述推杆电机的输出端设有齿轮杆,所述齿轮杆的两侧对称设有夹持杆,且夹持杆贯穿壳体的内顶壁并向壳体的外部延伸,每个所述夹持杆靠近齿轮杆的一侧均设有第一转动轴,所述夹持杆靠近齿轮杆的一侧也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通过第一转动轴与夹持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轴远离第一齿轮的一端插设有轴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操作方便,可以对夹持装置上的夹持块进行方便快捷的更换,满足对不同形状物品的夹持,提高了工作时间。

A robot arm clamp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robot arm clamp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shell. The side wall of the shell is symmetrically equipped with a stainless steel mesh. The inside of the stainless steel mesh is equipped with a blower, and the blower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inner side wall of the shell. The inner bottom wall of the shell is equipped with a push rod motor, and the output end end of the push rod motor is equipped with a push rod motor. The two sides of the gear rod are symmetrically provided with a clamping rod, and the clamping rod penetrates the inner top wall of the shell and extends to the outer side of the shell. Each of the clamping rods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rotating shaft near the side of the gear rod, and the clamping rod is also provided with a first gear near the side of the gear rod, and the first gear rotates through the first gear. The shaft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clamping rod, and the first rotating shaft is inserted with bearings from the end of the first gear.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convenient operation, convenient and quick replacement of the clamping block on the clamping device, satisfying the clamping of different shapes of articles, and improving the working ti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器人手臂夹持装置
本技术涉及机器人
,尤其涉及一种机器人手臂夹持装置。
技术介绍
机器人(Robot)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它的任务是协助或取代人类工作的工作,例如生产业、建筑业,或是危险的工作,而机器人的构造当中手臂夹持装置是必不可少的,现有的手臂夹持装置手臂形状单一,无法满足不同形状物体的夹持,不能对夹持手进行便捷更换,由于工作发热导致工作时间不能持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手臂形状单一、无法满足不同形状物体的夹持、不能对夹持手进行便捷更换和由于工作发热导致工作时间不能持久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机器人手臂夹持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机器人手臂夹持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侧壁对称设有不锈钢网,所述不锈钢网的内部设有鼓风机,且鼓风机与壳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壳体的内底壁设有推杆电机,所述推杆电机的输出端设有齿轮杆,所述齿轮杆的两侧对称设有夹持杆,且夹持杆贯穿壳体的内顶壁并向壳体的外部延伸,每个所述夹持杆靠近齿轮杆的一侧均设有第一转动轴,所述夹持杆靠近齿轮杆的一侧也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通过第一转动轴与夹持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轴远离第一齿轮的一端插设有轴承,且轴承贯穿壳体的侧壁设置,所述夹持杆的上表面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槽的内部插设有齿轮条,所述插槽与齿轮条相匹配,所述齿轮条远离插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夹持块。优选的,所述插槽的一侧开设有齿轮槽,所述齿轮槽的内部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齿轮条相互啮合,所述齿轮槽远离插槽的一侧开设有转轴槽,所述转轴槽的内部设有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靠近第二齿轮一侧转动连接有卡块,所述第二转动轴的轴身转动连接有钢丝绳,所述钢丝绳贯穿夹持杆的上表面并向夹持杆的外部延伸,且夹持杆上表面开设有与钢丝绳相匹配的绳槽,所述钢丝绳远离第二转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拉手。优选的,所述拉手的表面设有均匀分布的凸点。优选的,所述第二转动轴的轴身设有复位弹簧。优选的,所述第二齿轮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插设有轴承,所述轴承位于夹持杆的内部。优选的,所述壳体在不锈钢网的对应位置开设有均匀分布的小孔。优选的,所述推杆电机与鼓风机均通过导线与外置的电源电连接。优选的,所述壳体的上表面设有开槽,且开槽宽度大于夹持杆完全张开的宽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中,通过推杆电机驱动,齿轮杆向远离推杆电机的一侧运动,齿轮杆带动第一齿轮转动,使得两个夹持杆张开的角度变大,移动夹持装置,将需要夹持的物品放在合适的夹持位置,推杆电机驱动,使齿轮杆向靠近推杆电机的一侧运动,带动第一齿轮转动,两个夹持杆张开的角度变小,夹持住物品,重复操作即可对大批物品进行夹持,如果需要对夹持块进行更换时,通过拉动拉手,拉动钢丝绳,带动第二转动轴转动,卡块向下转动,解除了对第二齿轮的限制,进而通过齿轮条将夹持块移出,再更换夹持块以满足不同形状的物体,通过齿轮条啮合第二齿轮,然后松开拉手,第二转动轴在复位弹簧与钢丝绳的共同作用下回到刚开始的位置上,对第二齿轮进行限制,固定夹持块,鼓风机可对壳体内部的空气进行流通,并且可缓解推杆电机工作所产生的热量,间接的提高了夹持装置的工作时长,而且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技术操作方便,可以对夹持装置上的夹持块进行方便快捷的更换,满足对不同形状物品的夹持,提高了工作时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机器人手臂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机器人手臂夹持装置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壳体、2鼓风机、3不锈钢网、4第一齿轮、5夹持杆、6齿轮条、7拉手、8夹持块、9第一转动轴、10齿轮杆、11推杆电机、12钢丝绳、13第二齿轮、14第二转动轴、15卡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2,一种机器人手臂夹持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的侧壁对称设有不锈钢网3,不锈钢网3的内部设有鼓风机2,且鼓风机2与壳体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壳体1的内底壁设有推杆电机11,鼓风机2可对壳体1内部的空气进行流通,并且可缓解推杆电机11工作产生的热量,间接的提高了夹持装置的工作时长,推杆电机11的输出端设有齿轮杆10,齿轮杆10的两侧对称设有夹持杆5,且夹持杆5贯穿壳体1的内顶壁并向壳体1的外部延伸,每个夹持杆5靠近齿轮杆10的一侧均设有第一转动轴9,夹持杆5靠近齿轮杆10的一侧也设有第一齿轮4,第一齿轮4通过第一转动轴9与夹持杆5固定连接,第一转动轴9远离第一齿轮4的一端插设有轴承,且轴承贯穿壳体1的侧壁设置夹持杆5的上表面开设有插槽,插槽的内部插设有齿轮条6,插槽与齿轮条6相匹配,齿轮条6远离插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夹持块8,通过推杆电机11驱动,齿轮杆10向远离推杆电机11的一侧运动,齿轮杆10带动第一齿轮4转动,使得两个夹持杆5张开的角度变大,移动夹持装置,将需要夹持的物品放在合适的夹持位置,推杆电机11驱动,使齿轮杆10向靠近推杆电机11的一侧运动,带动第一齿轮4转动,两个夹持杆5张开的角度变小,夹持住物品,重复操作即可对大批物品进行夹持。插槽的一侧开设有齿轮槽,齿轮槽的内部设有第二齿轮13,第二齿轮13与齿轮条6相互啮合,齿轮槽远离插槽的一侧开设有转轴槽,转轴槽的内部设有第二转动轴14,第二转动轴14靠近第二齿轮13一侧转动连接有卡块15,第二转动轴14的轴身转动连接有钢丝绳12,钢丝绳12贯穿夹持杆5的上表面并向夹持杆5的外部延伸,且夹持杆5上表面开设有与钢丝绳12相匹配的绳槽,钢丝绳12远离第二转动轴1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拉手7,如果需要对夹持块8进行更换时,通过拉动拉手7,拉动钢丝绳12,带动第二转动轴14转动,卡块15向下转动,解除了对第二齿轮13的限制,进而通过齿轮条6将夹持块8移出,再更换夹持块8以满足不同形状的物体,通过齿轮条6啮合第二齿轮13,然后松开拉手7,卡块15在钢丝绳12的作用下回到刚开始的位置上,对第二齿轮13进行限制,拉手7的表面设有均匀分布的凸点,便于把握,第二转动轴14的轴身设有复位弹簧(图中未画出),便于卡块15复位,对第二齿轮13进行限制,第二齿轮1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转动杆(图中未画出),转动杆插设有轴承(图中未画出),轴承位于夹持杆5的内部,壳体1在不锈钢网3的对应位置开设有均匀分布的小孔,便于疏通壳体1的内部空气,间接延长夹持装置的工作时长,推杆电机11与鼓风机2均通过导线与外置的电源电连接,所述壳体1的上表面设有开槽,且开槽宽度大于夹持杆5完全张开的宽度。本技术中,通过推杆电机11驱动,齿轮杆10向远离推杆电机11的一侧运动,齿轮杆10带动第一齿轮4转动,使得两个夹持杆5张开的角度变大,移动夹持装置,将需要夹持的物品放在合适的夹持位置,推杆电机11驱动,使齿轮杆10向靠近推杆电机11的一侧运动,带动第一齿轮4转动,两个夹持杆5张开的角度变小,夹持住物品,重复操作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机器人手臂夹持装置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器人手臂夹持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侧壁对称设有不锈钢网(3),所述不锈钢网(3)的内部设有鼓风机(2),且鼓风机(2)与壳体(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壳体(1)的内底壁设有推杆电机(11),所述推杆电机(11)的输出端设有齿轮杆(10),所述齿轮杆(10)的两侧对称设有夹持杆(5),且夹持杆(5)贯穿壳体(1)的内顶壁并向壳体(1)的外部延伸,每个所述夹持杆(5)靠近齿轮杆(10)的一侧均设有第一转动轴(9),所述夹持杆(5)靠近齿轮杆(10)的一侧也设有第一齿轮(4),所述第一齿轮(4)通过第一转动轴(9)与夹持杆(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轴(9)远离第一齿轮(4)的一端插设有轴承,且轴承贯穿壳体(1)的侧壁设置,所述夹持杆(5)的上表面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槽的内部插设有齿轮条(6),所述插槽与齿轮条(6)相匹配,所述齿轮条(6)远离插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夹持块(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手臂夹持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侧壁对称设有不锈钢网(3),所述不锈钢网(3)的内部设有鼓风机(2),且鼓风机(2)与壳体(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壳体(1)的内底壁设有推杆电机(11),所述推杆电机(11)的输出端设有齿轮杆(10),所述齿轮杆(10)的两侧对称设有夹持杆(5),且夹持杆(5)贯穿壳体(1)的内顶壁并向壳体(1)的外部延伸,每个所述夹持杆(5)靠近齿轮杆(10)的一侧均设有第一转动轴(9),所述夹持杆(5)靠近齿轮杆(10)的一侧也设有第一齿轮(4),所述第一齿轮(4)通过第一转动轴(9)与夹持杆(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轴(9)远离第一齿轮(4)的一端插设有轴承,且轴承贯穿壳体(1)的侧壁设置,所述夹持杆(5)的上表面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槽的内部插设有齿轮条(6),所述插槽与齿轮条(6)相匹配,所述齿轮条(6)远离插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夹持块(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器人手臂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的一侧开设有齿轮槽,所述齿轮槽的内部设有第二齿轮(13),所述第二齿轮(13)与齿轮条(6)相互啮合,所述齿轮槽远离插槽的一侧开设有转轴槽,所述转轴槽的内部设有第二转动轴(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贞赟
申请(专利权)人:王贞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