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璐专利>正文

解剖型椎板钩棒及用于治疗腰椎峡部裂的内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741750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4 2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解剖型椎板钩棒及用于治疗腰椎峡部裂的内固定装置,通过将棒体部和钩体部一体成型,结构简单,加工容易,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椎板相对于腰椎椎弓根部在矢状面和冠状面上都有倾斜角度,还充分考虑了神经的安全性,钩体部相对于棒体部具有与矢状面夹角减小的第一角度偏移量和相对于棒体部具有与冠状面夹角变大的第二角度偏移量。通过这种设置可以使钩体部在钩住椎板后与椎板的贴附性好,不易移位,不会发生椎板钩松动的问题,并且由于钩体部与腰椎椎板贴合性好,更靠近棘突根部,安全空间大,不易损伤硬膜囊和关节、关节囊。此外,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椎板钩棒与椎弓根螺钉的紧固安装更容易,进一步降低了手术操作难度,提高手术效率。

Anatomical lamina hook rod and internal fixation device for treating lumbar spondylolysi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natomical lamina hook rod and an internal fixation device for treating lumbar spondylolysis. By forming the rod body and the hook body in one body, the structure of the rod body is simple and the processing is easy. The inclination angle of the lamina relative to the pedicle of the lumbar vertebra on the sagittal plane and the coronal plane is fully considered in the design. Considering the safety of the nerve, the hook has a first angle offset that decreases with respect to the sagittal plane and a second angle offset that increases with respect to the rod with respect to the coronal plane. Through this setting, the hook body can adhere well to the lamina after hooking the lamina, is not easy to shift, does not occur the problem of loosening the lamina hook, and because the hook body and the lumbar lamina have good adhesion, closer to the spinous process root, large safety space, is not easy to damage the dural sac and joint capsule. In addition, the above settings make it easier to fasten and install the laminar hook rod and pedicle screw, further reducing the difficulty of operation and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ope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解剖型椎板钩棒及用于治疗腰椎峡部裂的内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手术治疗腰椎峡部裂的
,具体涉及一种解剖型椎板钩棒及具有其的用于治疗腰椎峡部裂的内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腰椎峡部裂是一种因腰椎峡部发育不良或腰椎峡部应力疲劳骨折引起的腰椎峡部不连续、断裂,出现腰部疼痛,活动受限,有时伴有臀部和大腿疼痛症状的疾病。如果没有及时有效治疗,可能出现相应节段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甚至出现椎体滑移,导致下肢行走功能和大小便功能障碍。腰椎峡部裂在人群中发病率是6%左右,男性多于女性,在从事体力劳动和运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在青年和青少年时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预后较好,青年和青少年腰椎峡部裂患者明确诊断,经保守治疗后无效,建议手术治疗。青年和青少年腰椎峡部裂患者因椎间盘正常,以前手术方式主张直接行峡部修复植骨,再外固定治疗(比如石膏,外固定支具),但单纯峡部修复植骨,外固定的方式不可靠,峡部仍然活动,植骨融合比率低,疗效差,现在学者们很少采用,都主张峡部修复植骨加节段内固定的手术方式。峡部修复植骨后内固定方法有多种,如:峡部螺钉固定法(Buck氏法),植骨量少,螺钉固定部不牢靠,断钉,现在应用少;钢丝捆绑法(Scott法),创伤大,出血多,损伤神经根,松动;Hefti钩螺钉固定,螺钉力量小,螺钉易进椎间孔损伤神经;改良方法:椎弓根螺钉代替上关节基底部螺钉。现在多数学者大夫们采用峡部修复植骨,椎板钩-椎弓根钉固定系统来治疗青年和青少年腰椎峡部裂患者,这种固定系统是通过沿椎板方向施加作用力固定,固定牢靠,有利于峡部植骨融合,术后患者可以早期下地活动;腰椎运动节段单节段固定,不影响腰椎节段运动,对邻近节段影响小,同时植骨面积大,国内外学者报告采用椎板钩-椎弓根钉固定系统治疗腰椎峡部裂,植骨融合率高,疗效优良率高。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椎板钩-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包括安置在椎弓根上的椎弓根螺钉、钩在椎板下缘的椎板钩以及连接椎弓根螺钉和椎板钩之间的金属棒。该椎板钩-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足:1、因椎板相对椎弓根具有向外、向上倾斜的角度,致使现有的椎板钩和椎板贴附差,不能很好适应椎板的解剖形态,导致椎板钩易松动、移位;2、椎板钩靠近棘突中线,而椎弓根钉植入椎弓根时因腰椎椎弓根有外倾和头尾侧角度,导致椎弓根钉偏外,有外倾角度,这样椎板钩和椎弓根钉在矢状面上不在一个平面,术中要预弯金属棒,导致椎板钩和椎弓根钉通过金属棒连接并固定,操作困难、费力;3、椎板钩和椎弓根钉通过金属棒两端的连接处在冠状面上也不在一个平面上,需要预弯金属棒导致操作困难,同时椎弓根钉普遍应用固定钉,不利于固定系统的方向调节;4、术中显露需要剥离软组织多,增加不必要的创伤。现有技术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1579253A公开了一种腰椎峡部裂复位内固定系统,包括植入椎弓根的椎弓根螺钉和钩住椎板下缘的椎板钩,椎弓根螺钉通过一圆柱形的连接杆与椎板钩连接;椎板钩通过一锁定板固定在连接杆上,椎板钩位于连接杆的远离椎弓根螺钉的一端,锁定板为所述的连接杆末端的膨大部位;椎板钩、锁定板、连接杆连为一体,形成复位器。锁定板通过锁定螺钉固连载椎板上,锁定板上设有与锁定螺钉配合的锁定孔。虽然该现有技术将椎板钩与连接杆做成一体,简化了结构,但是从术中操作来说,该现有技术与上述椎板钩-椎弓根钉固定系统一样,同样存在术中需要预弯金属连接杆并且预弯后也很难实现椎板钩与腰椎椎板的良好贴合,导致固定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解剖型椎板钩棒及具有其的腰椎峡部裂内固定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腰椎峡部裂内固定手术中手术操作困难、效果差的问题。为此,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解剖型椎板钩棒,包括:棒体部,一端用于与植入椎弓根的椎弓根螺钉配合紧固;钩体部,设于所述棒体部的另一端且与所述棒体部一体成型,所述钩体部具有与椎板形状适配的开口,通过所述开口钩住所述椎板;所述钩体部相对于棒体部具有与矢状面夹角变小的第一角度偏移量,所述钩体部相对于棒体部具有与冠状面夹角变大的第二角度偏移量。可选地,所述第一角度偏移量为10~25度;和/或,所述第二角度偏移量为10~20度。可选地,第一角度偏移量为15度和/或第二角度偏移量为15度。可选地,所述开口间距为5~8mm。可选地,所述棒体部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钩体部的横截面为由圆形横截面压制而成的扁平状的、基本上为矩形的截面。可选地,所述钩体部的横截面的边角设有倒圆。可选地,所述解剖型椎板钩棒采用钛合金材料制成。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腰椎峡部裂的内固定装置,包括:椎弓根螺钉,用于植入腰椎椎弓根部;还包括上述的解剖型椎板钩棒。可选地,所述椎弓根螺钉的头部设有U型槽,所述解剖型椎板钩棒的棒体部伸入所述U型槽中并被活动设置在所述U型槽顶部的螺塞锁定。可选地,所述椎弓根螺钉为万向椎弓根螺钉。本技术实施例的优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解剖型椎板钩棒,通过将棒体部和钩体部一体成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内固定装置的单独的复杂形状的椎板钩和金属棒,结构简单,加工容易,并且由于一体成型无需分体分步骤安装,减少了装配步骤,提高了手术效率。另外,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解剖型椎板钩棒,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人体腰椎椎板的特性,即椎板相对于腰椎椎弓根部在矢状面和冠状面上都有倾斜角度,还充分考虑了神经的安全性,在付出创造性劳动基础上,本技术的钩体部相对于棒体部在矢状面和冠状面上均有角度变化,具体表现为钩体部相对于棒体部具有与矢状面夹角减小的第一角度偏移量和相对于棒体部具有与冠状面夹角变大的第二角度偏移量。通过这种设置可以使钩体部在钩住椎板后与椎板的贴附性好,不易移位,不会发生椎板钩松动的问题,并且由于钩体部与腰椎椎板贴合性好,更靠近棘突根部,安全空间大,不易损伤硬膜囊和关节、关节囊。此外,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椎板钩棒与椎弓根螺钉的紧固安装更容易,进一步降低了手术操作难度,提高手术效率。附图说明通过参考附图会更加清楚的理解本技术的特征和优点,附图是示意性的而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进行任何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解剖型椎板钩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解剖型椎板钩棒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治疗腰椎峡部裂的内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治疗腰椎峡部裂的内固定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治疗腰椎峡部裂的内固定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沿图5中A-A剖线的剖视图;图7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治疗腰椎峡部裂的内固定装置的使用状态图。附图标记:1-解剖型椎板钩棒;11-棒体部;111-插入端;12-钩体部;121-开口;2-椎弓根螺钉;21-螺钉头;211-U型槽;22-螺钉杆;221-万向头;23-螺塞;24-压板;A-第一角度偏移量;B-第二角度偏移量;91-椎体;92-左上关节突;93-右上关节突;94-椎板;95-棘突;96-椎弓根。具体实施方式图7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治疗腰椎峡部裂的内固定装置的使用状态图。此外,图7还展示了展示了单节腰椎的结构,且该视角从Z方向看去的。X-Y面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解剖型椎板钩棒及用于治疗腰椎峡部裂的内固定装置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解剖型椎板钩棒,其特征在于,包括:棒体部(11),一端用于与植入椎弓根的椎弓根螺钉(2)配合紧固;钩体部(12),设于所述棒体部(11)的另一端且与所述棒体部(11)一体成型,所述钩体部(12)具有与椎板形状适配的开口(121),通过所述开口(121)钩住所述椎板;所述钩体部(12)相对于棒体部(11)具有与矢状面夹角变小的第一角度偏移量(A),所述钩体部(12)相对于棒体部(11)具有与冠状面夹角变大的第二角度偏移量(B)。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解剖型椎板钩棒,其特征在于,包括:棒体部(11),一端用于与植入椎弓根的椎弓根螺钉(2)配合紧固;钩体部(12),设于所述棒体部(11)的另一端且与所述棒体部(11)一体成型,所述钩体部(12)具有与椎板形状适配的开口(121),通过所述开口(121)钩住所述椎板;所述钩体部(12)相对于棒体部(11)具有与矢状面夹角变小的第一角度偏移量(A),所述钩体部(12)相对于棒体部(11)具有与冠状面夹角变大的第二角度偏移量(B)。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解剖型椎板钩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度偏移量(A)为10~25度;和/或,所述第二角度偏移量(B)为10~20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解剖型椎板钩棒,其特征在于,第一角度偏移量(A)为15度和/或第二角度偏移量(B)为15度。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解剖型椎板钩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121)间距为5~8mm。5.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端明张志强李璐张兆琦
申请(专利权)人:李璐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