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套管引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741659 阅读:20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4 23: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套管引流装置,通过在内芯管前端设置清堵结构,在双套管内堵塞后通过拔出内芯管以将堵塞物清除至外侧,一方面实现清堵的目的,另一方面无需拔出双套管,保持引流效果,减少患者二次创伤,增加患者的治愈率。且使用时仅需一个外套管即可完成长时间引流的目的,减少多次更换的成本及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Double casing drainage devic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double-sleeve drainage device, which can remove the blockage to the outside by pulling out the inner core tube after the blockage by setting a blockage removal structure at the front end of the inner core tube. On the one hand, the blockage removal can be realiz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double-sleeve need not be pulled out, the drainage effect can be maintained, the secondary trauma can be reduced and the patient's suffering can be increased. The cure rate. The utility model can complete the purpose of long-term drainage with only one outer casing, reduce the cost of repeated replacement and the workload of medical staf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套管引流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用引流管结构设计
,具体涉及一种双套管引流装置。
技术介绍
肠瘘是指肠管之间,肠管与其他脏器或者体外出现病理性通道,造成肠内容物流出肠腔,引起感染、液体丢失、营养不良和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肠瘘的患者如果未能及时处理,往往会有严重的腹腔感染。肠瘘存在时因肠液含有胆汁及被激活的消化酶,其腐蚀性较强,故如不能及时合理的引流,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有效的腹腔引流为必要手段。现阶段的腹腔引流主要采用黎式双套管,双套管通过内部负压作用将腹腔内或感染腔内的液体及时引流处体外。此外,在切口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的治疗中,双套管均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因此,黎式双套管的出现挽救了无数肠瘘患者的生命。目前,虽然双套管能够实现及时引流的目的,但双套管的临床应用并不广泛。首先,合格的双套管制作要求较高,且日常的维护较难,临床上发现最大的问题便是双套管的堵塞,由于长期的负压吸引,引流管周围的坏死组织等常常堵塞管芯,造成引流不畅,于是造成引流的效果不理想甚至加重腹腔感染的扩散,而这种情况目前临床的处理大多为拔除双套管后更换新的双套管进行负压冲洗及引流,但重新放置双套管由于并非在直视下进行,或者由于瘘道没有完全形成,再次放置时很有可能位置出现偏离,导致引流效果不理想,且造成患者二次创伤和痛苦。因此,鉴于以上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可以防止双套管堵塞的装置,以便维持双套管的引流位置,保持引流效果,增加患者的治愈率,减少死亡率等,都有很大的优势。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套管引流装置,通过在内芯管前端设置清堵结构,在双套管内堵塞后通过拔出内芯管以将堵塞物清除至外侧,一方面实现清堵的目的,另一方面无需拔出双套管,保持引流效果,减少患者二次创伤,增加患者的治愈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提出的一种双套管引流装置,包括外套管与内芯管,所述外套管与所述内芯管间形成引流腔,所述内芯管插入外套管内的一端上固定设置有用于清除引流腔内堵塞物的清堵结构,所述清堵结构设置于所述内芯管的外周上。优选的,所述清堵结构为刮刀,且绕内芯管一周设置。优选的,引流时,所述内芯管插入至所述外套管的底部,所述清堵结构位于外套管的底部位置处并与外套管接触,清堵结构为与外套管底部形状匹配的弧形结构。优选的,引流时,所述外套管的一端部置于体内,该端部开设有引流孔,所述引流孔分布于外套管的外周上,引流孔由内向外数量逐渐减少。优选的,所述内芯管前端靠近所述清堵结构处开设有若干侧孔,所述侧孔连通引流腔与内芯管,用以实现引流腔内负压。优选的,所述内芯管包括相互连接的硬质管与软管,所述硬质管一端插入至所述外套管内,另一端伸出所述外套管,所述清堵结构为与所述硬质管固定连接的硬质结构。优选的,所述清堵结构的外周为一圆形结构,其直径大于或等于外套管的内径,所述清堵结构与所述外套管间紧密配合。优选的,所述清堵结构的外缘设置有一圈软胶圈,随着内芯管的移动,软胶圈呈向前或向后倾斜状态,所述软胶圈与所述外套管内壁间紧密接触。优选的,所述清堵结构为网状结构,清堵时,固体组织随清堵结构移动排出至外套管外侧,液体自网孔漏出至引流腔内。优选的,所述外套管外侧设置有一用于接生理盐水的滴水管,所述滴水管的前端延伸至所述外套管底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公开的双套管引流装置的优点是:通过在内芯管前端设置清堵结构,在双套管内堵塞后通过拔出内芯管以将堵塞物清除至外侧,一方面实现清堵的目的,另一方面无需拔出双套管,保持引流效果,减少患者二次创伤,增加患者的治愈率。该引流装置操作方便,不需要特殊的护理,造价成本低,易于推广普及。且使用时仅需一个外套管即可完成长时间引流的目的,减少多次更换的成本及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内芯管可清洗消毒反复使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公开的双套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中内芯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双套管堵塞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2中内芯管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数字或字母所代表的相应部件的名称:1、外套管11、引流腔12、引流孔2、内芯管21、清堵结构22、侧孔23、软胶圈3、滴水管具体实施方式正如
技术介绍
部分所述,传统技术中的双套管由于长期的负压吸引,引流管周围的坏死组织等常常堵塞管芯,造成引流不畅,需要拔除双套管后更换新的双套管进行负压冲洗及引流,引流效果不理想,且造成患者二次创伤和痛苦。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双套管引流装置,通过在内芯管前端设置清堵结构,在双套管内堵塞后通过拔出内芯管以将堵塞物清除至外侧,一方面实现清堵的目的,另一方面无需拔出双套管,保持引流效果,减少患者二次创伤,增加患者的治愈率。下面将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一并参见图1与图2,如图所示,一种双套管引流装置,包括外套管1与内芯管2,外套管1与内芯管2间形成引流腔11,外套管1的前端部分插入腹腔内,位于腹腔内的部分上开设有若干引流孔12,内芯管前端设置有侧孔,内芯管一端接负压装置,通过负压装置的作用形成引流腔内的负压,肠液通过引流孔12进入引流腔内后流出至外侧。内芯管2的前端固定设置有用于清除引流腔11内堵塞物的清堵结构21,清堵结构21设置于内芯管2的外周上。长时间引流后,引流腔11内部堵塞时,通过向外拔出内芯管2,内芯管2带动清堵结构同步移动,清堵结构将堵塞物带出至外部。进一步地,为了一次性将内部堵塞物清除,因此将清堵结构绕内芯管一周设置,且使得清堵结构21的边缘与外套管1内壁接触,实现彻底清除内部堵塞物的目的。优选清堵结构的外周为一圆形结构,其直径大于或等于外套管的内径,使得清堵结构与外套管间紧密配合。清堵结构优选为刮刀,清堵结构位于外套管的底部位置处并与外套管接触,清堵结构底部为与外套管底部形状匹配的弧形结构,引流时,清堵结构位于外套管的底部,且朝向外套管外部设置,便于将堵塞物集中排出。其他实施例中清堵结构也可为平面结构,整体呈与外套管内侧壁相匹配的圆盘状结构,具体结构形式不做限制。进一步地,外套管1位于腹腔内的部分开设有引流孔12,引流孔12分布于外套管1的外周上,引流孔由内向外数量逐渐减少。这样设置使得外套管靠近底部一侧引流孔较多,上部引流孔数量较少,在同样堵塞的程度下,可延长外套管的使用周期,减少清堵次数。进一步地,内芯管2的侧孔22通常设置在前端位置处,这样在引流腔内堵塞后难以形成负压,因此,为解决该问题,还可在内芯管1上远离清堵结构21的一端上开设侧孔,在前端侧孔堵塞的情况下,通过后端侧孔以形成负压,延长内芯管的使用周期,减少清堵次数。进一步地,内芯管2包括相互连接的硬质管与软管(未示出),硬质管一端插入至外套管1内,另一端伸出外套管,清堵结构21为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套管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管与内芯管,所述外套管与所述内芯管间形成引流腔,所述内芯管插入外套管内的一端上固定设置有用于清除引流腔内堵塞物的清堵结构,所述清堵结构设置于所述内芯管的外周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套管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管与内芯管,所述外套管与所述内芯管间形成引流腔,所述内芯管插入外套管内的一端上固定设置有用于清除引流腔内堵塞物的清堵结构,所述清堵结构设置于所述内芯管的外周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套管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堵结构为刮刀,且绕内芯管一周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套管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引流时,所述内芯管插入至所述外套管的底部,所述清堵结构位于外套管的底部位置处并与外套管接触,清堵结构为与外套管底部形状匹配的弧形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套管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引流时,所述外套管的一端部置于体内,该端部开设有引流孔,所述引流孔分布于外套管的外周上,引流孔由内向外数量逐渐减少。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套管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管前端靠近所述清堵结构处开设有若干侧孔,所述侧孔连通引流腔与内芯管,用以实现引流腔内负压。6.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君陈彻姚斌姚学权还向坤吴晓宇王志荣朱东波杨凯杨梦凡姚宇恒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市中医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