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无线通信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697257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18 17: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向无线通信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包括供电侧和受电侧;所述供电侧包括供电单元、供电线圈、第一调制单元、第一发射线圈、第一解调单元、第一接收线圈;所述受电侧包括受电单元、受电线圈、第二调制单元、第二发射线圈、第二解调单元、第二接收线圈;所述供电线圈与所述受电线圈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二接收线圈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接收线圈与所述第二发射线圈相对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双向无线通信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在实现供电侧与受电侧间的非接触供电的同时,实现供电侧与受电侧间的双向无线通信。

A non-contact power supply system for two-wa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non-contact power supply system for bidirection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hich comprises a power supply unit, a power supply coil, a first modulation unit, a first transmitting coil, a first demodulation unit and a first receiving coil, and the power supply side comprises a power supply unit, a power supply coil and a second regulation. A unit, a second transmitting coil, a second demodulating unit, a second receiving coil, the power supply coil relative to the electrified coil, the first transmitting coil relative to the second receiving coil, and the first receiving coil relative to the second transmitting coil. The two-wa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on-contact power supply system of the utility model realizes the non-contact power supply between the power supply side and the receiving side, and at the same time realizes the two-wa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power supply side and the receiving si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无线通信的非接触供电系统
本技术涉及无线通信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双向无线通信的非接触供电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很多设备都需要实现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的非接触供电,比如相对运动的两物体,以及因一些特殊原因而不留外部供电接口的设备。同时,这些设备又要求两个非接触的物体之间实现数据通信。目前,常用的数据通信方法有光通信、433MHz或者2.4GHz等通用无线通信方式。然而,采用光通信对结构要求较高,且较高通信速率下的光电器件价格也较高;采用通用无线通信方式则容易受到干扰,且需要微处理器对无线通信芯片进行控制设置,也增加了成本和复杂度。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向无线通信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在实现供电侧与受电侧间的非接触供电的同时,实现供电侧与受电侧间的双向无线通信。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双向无线通信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包括供电侧和受电侧;所述供电侧包括供电单元、供电线圈、第一调制单元、第一发射线圈、第一解调单元、第一接收线圈;所述供电单元与所述供电线圈相连,所述第一调制单元与所述第一发射线圈相连,所述第一接收线圈与所述第一解调单元相连;所述受电侧包括受电单元、受电线圈、第二调制单元、第二发射线圈、第二解调单元、第二接收线圈;所述受电单元与所述受电线圈相连,所述第二调制单元与所述第二发射线圈相连,所述第二接收线圈与所述第二解调单元相连;所述供电线圈与所述受电线圈相对设置,以通过电磁耦合实现电能传输;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二接收线圈相对设置,以通过电磁耦合实现所述供电侧至所述受电侧的无线通信;所述第一接收线圈与所述第二发射线圈相对设置,以通过电磁耦合实现所述受电侧至所述供电侧的无线通信。于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供电侧包括第一骨架,所述第一发射线圈、所述供电线圈和所述第一接收线圈依次套设在所述第一骨架上;所述受电侧包括第二骨架,所述第二接收线圈、所述受电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依次套设在所述第二骨架上;所述第一骨架和所述第二骨架相对设置。于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供电单元包括逆变电路,用于将外部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于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受电单元包括整流滤波电路,用于将所述受电线圈产生的交变电流转换为直流电流。于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制单元包括第一载波发生子单元和第一数据调制子单元;所述第一载波发生子单元用于产生第一高频载波信号;所述第一数据调制子单元与所述第一载波发生子单元和所述第一发射线圈相连,用于对所述第一高频载波信号和数据信号进行调制以生成第一高频调制信号,并将所述第一高频调制信号输入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于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解调单元包括第一滤波子单元、第一检波子单元和第一整形子单元;所述第一滤波子单元用于所述第一接收线圈产生的高频调制信号进行滤波;所述第一检波子单元用于对滤波后的高频调制信号进行包络检波;所述第一整形子单元用于对包络检波后的高频调制信号进行整形,以获取所述受电侧发送来的数据信号。于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制单元包括第二载波发生子单元和第二数据调制子单元;所述第二载波发生子单元用于产生第二高频载波信号;所述第二数据调制子单元与所述第二载波发生子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相连,用于对所述第二高频载波信号和数据信号进行调制以生成第二高频调制信号,并将所述第二高频调制信号输入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于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解调单元包括第二滤波子单元、第二检波子单元和第二整形子单元;所述第二滤波子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二接收线圈产生的高频调制信号进行滤波;所述第二检波子单元用于对滤波后的高频调制信号进行包络检波;所述第二整形子单元用于对包络检波后的高频调制信号进行整形,以获取所述供电侧发送来的数据信号。于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当所述供电侧和所述受电侧采用全双工通信时,所述第一调制单元和所述第二调制单元所采用的载波信号的频率不同;当所述供电侧和所述受电侧采用半双工通信时,所述第一调制单元和所述第二调制单元所采用的载波信号的频率相同或不同。于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射线圈、所述第一接收线圈、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二接收线圈设置在线路板上。如上所述,本技术的双向无线通信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能够在实现供电侧与受电侧间的非接触供电的同时,实现供电侧与受电侧间的双向无线通信;(2)结构简单,成本低廉;(3)抗干扰性能好、传输带宽高、可靠性高。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技术的双向无线通信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于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元件标号说明1供电侧11供电单元12供电线圈13第一调制单元14第一发射线圈15第一接收线圈16第一解调单元2受电侧21受电单元22受电线圈23第二调制单元24第二发射线圈25第二接收线圈26第二解调单元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本技术的双向无线通信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能够同时实现供电侧与受电侧间的非接触供电和双向无线通信,结构简单,可靠性强。如图1所示,于一实施例中,本技术的双向无线通信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包括供电侧1和受电侧2。所述供电侧1包括供电单元11、供电线圈12、第一调制单元13、第一发射线圈14、第一接收线圈15和第一解调单元16。所述供电单元11与所述供电线圈12相连,所述第一调制单元13与所述第一发射线圈14相连,所述第一接收线圈15与所述第一解调单元16相连。所述受电侧2包括受电单元21、受电线圈22、第二调制单元23、第二发射线圈24、第二接收线圈25和第二解调单元26。所述受电单元21与所述受电线圈22相连,所述第二调制单元23与所述第二发射线圈24相连,所述第二接收线圈25与所述第二解调单元26相连。所述供电线圈12与所述受电线圈33相对设置,以通过电磁耦合实现电能传输;所述第一发射线圈14与所述第二接收线圈25相对设置,以通过电磁耦合实现所述供电侧1至所述受电侧2的无线通信;所述第一接收线圈15与所述第二发射线圈24相对设置,以通过电磁耦合实现所述受电侧2至所述供电侧1的无线通信。具体地,所述供电单元11提供交流电能至所述供电线圈12,所述供电线圈12根据所述交流电能产生交变电磁场;所述受电线圈22根据所述交变电磁场感应对应的交变电流,从而实现了所述供电侧1至所述受电侧2的电能传输通道。优选地,所述供电单元11上设置有外部电源接口,用于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向无线通信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电侧和受电侧;所述供电侧包括供电单元、供电线圈、第一调制单元、第一发射线圈、第一解调单元、第一接收线圈;所述供电单元与所述供电线圈相连,所述第一调制单元与所述第一发射线圈相连,所述第一接收线圈与所述第一解调单元相连;所述受电侧包括受电单元、受电线圈、第二调制单元、第二发射线圈、第二解调单元、第二接收线圈;所述受电单元与所述受电线圈相连,所述第二调制单元与所述第二发射线圈相连,所述第二接收线圈与所述第二解调单元相连;所述供电线圈与所述受电线圈相对设置,以通过电磁耦合实现电能传输;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二接收线圈相对设置,以通过电磁耦合实现所述供电侧至所述受电侧的无线通信;所述第一接收线圈与所述第二发射线圈相对设置,以通过电磁耦合实现所述受电侧至所述供电侧的无线通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无线通信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电侧和受电侧;所述供电侧包括供电单元、供电线圈、第一调制单元、第一发射线圈、第一解调单元、第一接收线圈;所述供电单元与所述供电线圈相连,所述第一调制单元与所述第一发射线圈相连,所述第一接收线圈与所述第一解调单元相连;所述受电侧包括受电单元、受电线圈、第二调制单元、第二发射线圈、第二解调单元、第二接收线圈;所述受电单元与所述受电线圈相连,所述第二调制单元与所述第二发射线圈相连,所述第二接收线圈与所述第二解调单元相连;所述供电线圈与所述受电线圈相对设置,以通过电磁耦合实现电能传输;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二接收线圈相对设置,以通过电磁耦合实现所述供电侧至所述受电侧的无线通信;所述第一接收线圈与所述第二发射线圈相对设置,以通过电磁耦合实现所述受电侧至所述供电侧的无线通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无线通信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侧包括第一骨架,所述第一发射线圈、所述供电线圈和所述第一接收线圈依次套设在所述第一骨架上;所述受电侧包括第二骨架,所述第二接收线圈、所述受电线圈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依次套设在所述第二骨架上;所述第一骨架和所述第二骨架相对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无线通信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单元包括逆变电路,用于将外部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无线通信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电单元包括整流滤波电路,用于将所述受电线圈产生的交变电流转换为直流电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无线通信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制单元包括第一载波发生子单元和第一数据调制子单元;所述第一载波发生子单元用于产生第一高频载波信号;所述第一数据调制子单元与所述第一载波发生子单元和所述第一发射线圈相连,用于对所述第一高频载波信号和数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超李通周驰杨亚运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