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9296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18 12: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城市交通领域。一种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包括十字交叉的主干道和支路,所述主干道和支路均设有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所述非机动车道设在机动车道的左右两侧;还包括设置在主干道和支路上方的桥网,所述桥网包括主直行桥、跨桥和支路单行桥;所述主直行桥包括上行的A主直行桥和下行的B主直行桥;所述跨桥包括A主直行桥‑B主直行桥的第一跨桥和B主直行桥‑A主直行桥的第二跨桥;所述支路单行桥包括左行的C单行桥和右行的D单行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具有车辆通行效率高、塞车几率小、占地面积小、造价低、可在现有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基础上进行改造的特点。

Urban tridimensional traffic network

The utility model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urban traffic. A three-dimensional urban traffic network includes a main road and a branch road at a crossing, both of which are provided with motor lanes and non-motor lanes, and the non-motor lanes are located on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motor lane; and a bridge network above the main road and the branch road, the bridge network comprises a main straight bridge, a bridge crossing and a branch road. Road one-way bridge; the main straight bridge comprises an upstream A-way main bridge and a downstream B-way main bridge; the span bridge comprises a first span bridge of A-way main bridge_B-way main bridge and a second span bridge of B-way main bridge_A-way main straight bridge; and the branch one-way bridge comprises a left C-way bridge and a right D-way single-way bridge. The urban three-dimensional traffic network of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traffic efficiency, low probability of traffic jam, small floor area, low cost, and can be re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urban road traffic faciliti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城市立体交通网络
本技术属于城市交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城市立体交通网络。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随之而来的城市面积也会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而快速地往外膨胀,从而带动城市道路不停的往外延伸。现有的交通路口在进行建设时为了节省成本一般为平面交互式,即两根干道在地面直接交叉相连,每条干道最外侧为右转车道,直行的车辆无法完成掉头或左转等动作,为了保证车辆的正常通行,需要在路口交叉处设置交通灯,若设置的交通灯红灯时间很长,排在路口的车辆会聚集很多,而通行绿灯时间很短,导致大量的车辆聚集在路口处形成拥堵,且一旦发生部分拥堵还会导致拥堵范围扩大,最终使得交通瘫痪,也就是说传统的三叉路交通系统设计不合理,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设置的红绿灯时间长导致拥堵出现的问题最为严重。目前的交通系统主要由主干道和支路构成,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堵塞,主要是在主干道和支路交汇处设立高架桥,高架桥是在城市中心区域车流密集的道路上方修剪架空的道路,用来缓解地面车流压力或提高车辆行驶速度,提高了道路空间利用率。然而一般的高架桥占地较大,不但选址条件苛刻,而且数量受到限制,匝道数量的不足容易造成上下硚口拥堵。此外,用来支撑高架桥的立柱地基较深,对于拥有发达地下水系的城市来说,容易破坏地下深处的水道。由于立柱的横截面积较小,对下方承重岩石压强过大,所以容易出现地基沉降,威胁路面安全。随着汽车家庭化的发展,仅仅在现有的交通模式上所作的改进无法满足汽车数量日益增长所带来的地面车流压力等交通问题。综上所述,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特别需要一种城市立体交通网络,以解决以上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压力,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实现车辆不间断通行、车辆行驶手干扰小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其具有车辆通行效率高、塞车几率小、占地面积小、造价低、可在现有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设施基础上进行改造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是:一种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包括十字交叉的主干道和支路,所述主干道和支路均设有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所述非机动车道设在机动车道的左右两侧;还包括设置在主干道和支路上方的桥网,所述桥网包括主直行桥、跨桥和支路单行桥;其中:所述主直行桥包括上行的A主直行桥和下行的B主直行桥,所述A主直行桥和B主直行桥分别设置于所述主干道的机动车道两侧的非机动车道上方;所述跨桥包括A主直行桥-B主直行桥的第一跨桥和B主直行桥-A主直行桥的第二跨桥,所述第一跨桥和第二跨桥横跨于所述主干道的机动车上方,并分别位于支路上方的两侧;所述支路单行桥包括左行的C单行桥和右行的D单行桥,所述C单行桥和D单行桥分别设置在所述支路的机动车道两侧的非机动车道上方,且所述主直行桥于十字交叉处阻止支路单行桥平面交叉通行。进一步的,所述A主直行桥和B主直行桥均为双车道结构;所述A主直行桥相对的两端设有A入口和A出口,所述A入口和A出口均位于所述A主直行桥沿行驶方向的左侧边沿,所述B主直行桥的两端设有B入口和B出口,所述B入口和B出口均位于所述B主直行桥沿行驶方向的左侧边沿,所述A入口和B入口距离十字交叉处均为100-120m,所述A出口和B出口距离十字交叉处均为30-40m。进一步的,所述A主直行桥和B主直行桥相互平行;所述C单行桥和D单行桥相互平行。进一步的,所述桥网由桥板相互卡扣连接构成,所述桥网上设有支撑所述桥网的桥柱,所述桥柱上设有桥梁,所述桥板采用螺栓定位拼接于所述桥梁上,所述桥板顶面两侧设有可拆卸的护栏。进一步的,所述桥柱为圆形立柱,每一根立柱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带通孔的顶板及基底,所述通孔内设有螺栓及螺母。进一步的,所述桥板的上部铺有沥青层,所述沥青层的厚度为10-20cm。进一步的,所述桥网离地面的高度为2.2-3.2m。进一步的,所述主干道和支路还分别包括人行道。其具有车辆通行效率高、塞车几率小、占地面积小、造价低、可在现有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设施基础上进行改造的特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可在现有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设施基础上进行改造,桥网可以异地整节铸造后,运到实地安装,设计科学,造价低。通过在主干道与支路上方设置桥网,有效缓解了地面交通压力,汽车可从桥网上进行左转、右转或直行,使纵横向机动车道完全分离,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完全分离。在主直行桥与支路单行桥交叉处,由主直行桥直面通行以阻断支路单行桥,避免了主直行桥和支路单行桥平面交叉通行;并且在所述A主直行桥和B主直行桥之间设置A主直行桥-B主直行桥的第一跨桥和B主直行桥-A主直行桥的第二跨桥,起到车辆分流与连接所述A主直行桥和B主直行桥的作用。2、本技术网桥起到了四方车辆通行交通道路交叉路口时不等停、无交织的分流作用,机动车不必在交叉路口的红绿灯的指挥下定时的走停让拐,减少了交通警力,对提高交通运输效率,节能减排,降低燃油消耗,减少路途时间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还大大降低了道路的建设成本和城市占地。3、本技术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各方向都有专用车道,互补相交,使各方向的车辆畅行无阻,布线设计简明清楚,使过往的车辆方向感增强,占地面积较小,设计合理紧凑,节省了空间的同时更节省了造价的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的桥网剖面图;附图中标记为:1-主干道;2-支路;3-A主直行桥;4-B主直行桥;5-第一跨桥;6-第二跨桥;7-C单行桥;8-D单行桥;9-A入口;10-A出口;11-B入口;12-B出口;13-桥板;14-桥柱;15-桥梁;16-护栏;17-顶板;18-基底。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一种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包括十字交叉的主干道1和支路2,所述主干道1和支路2均设有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所述非机动车道设在机动车道的左右两侧;还包括设置在主干道1和支路2上方的桥网,所述桥网包括主直行桥、跨桥和支路单行桥;其中:所述主直行桥包括上行的A主直行桥3和下行的B主直行桥4,所述A主直行桥3和B主直行桥4分别设置于所述主干道1的机动车道两侧的非机动车道上方;所述跨桥包括A主直行桥-B主直行桥的第一跨桥4和B主直行桥-A主直行桥的第二跨桥5,所述第一跨桥4和第二跨桥5横跨于所述主干道1的机动车上方,并分别位于支路2上方的两侧;所述支路单行桥包括左行的C单行桥7和右行的D单行桥8,所述C单行桥7和D单行桥8分别设置在所述支路2的机动车道两侧的非机动车道上方,且所述主直行桥于十字交叉处阻止支路单行桥平面交叉通行。本技术通过在主干道1与支路2上方设置桥网,机动车可以分流到桥网上,使纵横向机动车道完全分离,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完全分离。在主直行桥与支路单行桥交叉处,由主直行桥直面通行以阻断支路单行桥,避免了主直行桥和支路单行桥平面交叉通行;并且在所述A主直行桥3和B主直行桥4之间设置A主直行桥-B主直行桥的第一跨桥4和B主直行桥-A主直行桥的第二跨桥5,起到车辆分流与连接所述A主直行桥3和B主直行桥4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所述C单行桥7与第一跨桥4不在同一直线上,所述D单行桥8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包括呈十字交叉的主干道和支路,所述主干道和支路均设有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所述非机动车道设在机动车道的左右两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主干道和支路上方的桥网,所述桥网包括主直行桥、跨桥和支路单行桥;其中:所述主直行桥包括上行的A主直行桥和下行的B主直行桥,所述A主直行桥和B主直行桥分别设置于所述主干道的机动车道两侧的非机动车道上方;所述跨桥包括A主直行桥‑B主直行桥的第一跨桥和B主直行桥‑A主直行桥的第二跨桥,所述第一跨桥和第二跨桥横跨于所述主干道的机动车上方,并分别位于支路上方的两侧;所述支路单行桥包括左行的C单行桥和右行的D单行桥,所述C单行桥和D单行桥分别设置在所述支路的机动车道两侧的非机动车道上方,且所述主直行桥于十字交叉处阻止支路单行桥平面交叉通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包括呈十字交叉的主干道和支路,所述主干道和支路均设有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所述非机动车道设在机动车道的左右两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主干道和支路上方的桥网,所述桥网包括主直行桥、跨桥和支路单行桥;其中:所述主直行桥包括上行的A主直行桥和下行的B主直行桥,所述A主直行桥和B主直行桥分别设置于所述主干道的机动车道两侧的非机动车道上方;所述跨桥包括A主直行桥-B主直行桥的第一跨桥和B主直行桥-A主直行桥的第二跨桥,所述第一跨桥和第二跨桥横跨于所述主干道的机动车上方,并分别位于支路上方的两侧;所述支路单行桥包括左行的C单行桥和右行的D单行桥,所述C单行桥和D单行桥分别设置在所述支路的机动车道两侧的非机动车道上方,且所述主直行桥于十字交叉处阻止支路单行桥平面交叉通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A主直行桥和B主直行桥均为双车道结构;所述A主直行桥相对的两端设有A入口和A出口,所述A入口和A出口均位于所述A主直行桥沿行驶方向的左侧边沿,所述B主直行桥的两端设有B入口和B出口,所述B入口和B出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英健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秀美壮乡能源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