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压绝热配管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6521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14 19:56
一种能体现所期望的绝热性能且组装容易的减压绝热配管构造。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减压绝热配管构造(1A)具有内管(3)的端部与外管(2)的端部之间的空间被减压的构造,外管具有从轴向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第一凸缘(21)和从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第二凸缘(22)。而且,内管具有从轴向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且在比第一凸缘靠轴向内侧的位置与第一凸缘对置配置的第三凸缘(31)和从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且在比第二凸缘靠轴向外侧的位置与第二凸缘对置配置的第四凸缘(32)。而且,在第一凸缘与第三凸缘之间配置有第一弹性密封件(11),在第二凸缘与第四凸缘之间配置有第二弹性密封件(12)。

Decompression and adiabatic piping structure

A reduced pressure adiabatic piping structure that reflects the desired adiabatic performance and is easy to assemble. The decompression adiabatic piping configuration (1A)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has a space decompression structure between the end of the inner pipe (3) and the end of the outer pipe (2), and the outer pipe has a first flange (21) extending from the end of the axial side to the radial inner side and a second flange (22) extending from the end of the other axial side to the radial outer side. Furthermore, the inner tube has a third flange (31) which extends from the end of the axial side to the radial side and is opposite to the first flange in a position opposite to the axial side of the first flange and a fourth flange (32) which extends radially from the end of the other side of the axial side and is opposite to the second flange in a position opposite to the axial side of the second flange. . Furthermore, a first elastic seal (11) is disposed between the first flange and the third flange, and a second elastic seal (12) is disposed between the second flange and the fourth flan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压绝热配管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空间被减压的减压绝热配管构造。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公知有如下减压绝热配管构造的技术,即:利用弹性橡胶材料对外管的端部与内管的端部之间进行密封,对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空间进行减压来进行绝热(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003-314785号公报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在内管和外管的径向的尺寸精度较低的情况下,有对绝热性能、组装性产生影响的担忧。例如在使平板部件变形成筒状来制成内管、外管的情况下,径向的尺寸精度容易变得比轴向的尺寸精度低。在内管的径向的尺寸比基准小的情况下,内管与外管的间隔较大,由此难以用橡胶等弹性密封件进行密封,从而有无法减压而无法体现所期望的绝热性能的担忧。并且,例如在内管的径向的尺寸比基准大的情况下,内管与外管的间隔较窄,由此难以在内管与外管之间配置弹性密封件,从而有组装性变差的担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方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体现所期望的绝热性能且组装容易的减压绝热配管构造。解决上述课题的本专利技术的减压绝热配管构造是内管的端部与外管的端部之间由弹性密封件密封且上述内管与上述外管之间的空间被减压的减压绝热配管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外管具有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第一凸缘从外管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第二凸缘从外管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上述内管具有第三凸缘和第四凸缘,第三凸缘从内管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且在比上述第一凸缘靠轴向内侧的位置与上述第一凸缘对置配置,第四凸缘从内管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且在比上述第二凸缘靠轴向外侧的位置与上述第二凸缘对置配置,上述弹性密封件具有配置于上述第一凸缘与上述第三凸缘之间的第一弹性密封件和配置于上述第二凸缘与上述第四凸缘之间的第二弹性密封件。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对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空间进行减压,来使内管与外管相对接近,从而在第一凸缘与第三凸缘之间压缩第一弹性密封,并在第二凸缘与第四凸缘之间压缩第二弹性密封件。由于第一弹性密封件和第二弹性密封件沿内管以及外管的尺寸精度较高的轴向被压缩,所以即使内管以及外管的径向的尺寸精度些许变低,也能够得到较高的封闭性。因此,能够可靠地对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空间进行减压,从而能够得到较高的绝热性能。而且,仅将内管插入外管,就能够使第一弹性密封件可靠地配置并夹持在第一凸缘与第三凸缘之间,以及使第二弹性密封件可靠地配置并夹持在第二凸缘与第四凸缘之间,从而得到较高的组装性。本专利技术的减压绝热配管构造优选为:在上述内管和上述外管中的至少一方设有能够沿轴向伸长以及收缩的波纹管。根据本专利技术,在例如因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内管和外管中的至少一方产生了轴向的尺寸变化的情况下,除了第一弹性密封件以及第二弹性密封件的弹性变形之外,波纹管也会伸长或者收缩,从而能够吸收尺寸变化量,进而能够维持基于第一弹性密封件以及第二弹性密封件的密封状态。本专利技术的减压绝热配管构造是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空间被减压的减压绝热配管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外管具有:第一外管,其配置于上述外管的轴向一侧;第二外管,其配置于上述外管的轴向另一侧,且与上述第一外管嵌合;以及O型圈,该O型圈配置于上述第一外管与上述第二外管之间,对上述第一外管与上述第二外管之间进行密封,并将上述第一外管和上述第二外管支承为能够沿轴向相对滑动,上述第一外管具有从轴向一侧的端部沿径向延伸的第一凸缘,上述第二外管具有从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沿径向延伸的第二凸缘,上述内管具有第三凸缘和第四凸缘,上述第三凸缘从上述内管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沿径向延伸,且在比上述第一凸缘靠轴向内侧的位置与上述第一凸缘对置配置,上述第四凸缘从上述内管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沿径向延伸,且在比上述第二凸缘靠轴向内侧的位置与上述第二凸缘对置配置,在上述第一凸缘与上述第三凸缘之间设有第一弹性密封件,该第一弹性密封件对上述第一凸缘与上述第三凸缘之间进行密封,在上述第二凸缘与上述第四凸缘之间设有第二弹性密封件,该第二弹性密封件对上述第二凸缘与上述第四凸缘之间进行密封。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对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空间进行减压,来使内管与外管相对接近,从而在第一凸缘与第三凸缘之间压缩第一弹性密封件,并在第二凸缘与第四凸缘之间压缩第二弹性密封件。由于第一弹性密封件和第二弹性密封件沿内管以及外管的尺寸精度较高的轴向被压缩,所以能够得到较高的封闭性。因此,能够可靠地对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空间进行减压,从而能够得到较高的绝热性能。而且,在例如因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内管的轴向尺寸产生了变化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一外管和第二外管沿轴向相对滑动,由此来吸收尺寸变化量,从而能够维持基于第一弹性密封件以及第二弹性密封件的密封状态。在本专利技术的减压绝热配管构造中,优选构成为:上述第一外管具有第一长管部和第一短管部,上述第一长管部配置于上述第一外管的轴向一侧,上述第一短管部设于该第一长管部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且径向的尺寸精度比上述第一长管部的径向的尺寸精度高,上述第二外管具有第二长管部和第二短管部,上述第二长管部配置于上述第二外管的轴向另一侧,上述第二短管部配置于该第二长管部的轴向一侧,且径向的尺寸精度比上述第二长管部的径向的尺寸精度高,上述O型圈配置于上述第一短管部与上述第二短管部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在与第一长管部以及第二长管部相比径向的尺寸精度较高的第一短管部与第二短管部之间配置有O型圈,所以能够可靠地对第一外管与第二外管之间进行密封。本专利技术的减压绝热配管构造优选构成为:上述第一短管部和上述第二短管部配置于上述外管的轴向中央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在尽量远离容易传递来自内管的热的外管的轴向两端部的轴向中央位置配置有第一短管部和第二短管部,所以能够使第一短管部、第二短管部以及O型圈的温度难以上升,从而能够抑制因热膨胀而产生的变形。因此,能够较高地保持第一外管与第二外管之间的封闭性。根据本专利技术,可提供能够体现所期望的绝热性能且组装容易的减压绝热配管构造。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减压绝热配管构造的立体剖视图。图2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减压绝热配管构造的组装方法的图。图3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减压绝热配管构造的内管的内部空间被加热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3B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减压绝热配管构造的内管的内部空间被加热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4A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减压绝热配管构造的内管的内部空间被加热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4B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减压绝热配管构造的内管的内部空间被加热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5是应用了第二实施方式的减压绝热配管构造的加热炉的结构图。图6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减压绝热配管构造的结构例的剖视图。图7是现有的减压绝热配管构造的剖视图。图8是示出现有的减压绝热配管构造的密封方法和其课题的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A、1B、1C…减压绝热配管构造;2…外管;2A…第一外管;2B…第二外管;3…内管;3A…第一内管;3B…第二内管;4…空间;5…真空泵;11…第一弹性密封件;12…第二弹性密封件;21、51、71…第一凸缘;22、52、72…第二凸缘;31、61、81…第三凸缘;32、62、82…第四凸缘;53、83…第一长管部;54、84…第一短管部;55、85…第二短管部;56、86…第二长管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压绝热配管构造,内管的端部与外管的端部之间由弹性密封件密封,且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的空间被减压,所述减压绝热配管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具有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所述第一凸缘从所述外管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所述第二凸缘从所述外管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所述内管具有第三凸缘和第四凸缘,所述第三凸缘从所述内管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且在比所述第一凸缘靠轴向内侧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凸缘对置配置,所述第四凸缘从所述内管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且在比所述第二凸缘靠轴向外侧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凸缘对置配置,所述弹性密封件具有第一弹性密封件和第二弹性密封件,所述第一弹性密封件配置在所述第一凸缘与所述第三凸缘之间,所述第二弹性密封件配置在所述第二凸缘与所述第四凸缘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2.08 JP 2017-0216321.一种减压绝热配管构造,内管的端部与外管的端部之间由弹性密封件密封,且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的空间被减压,所述减压绝热配管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具有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所述第一凸缘从所述外管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所述第二凸缘从所述外管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所述内管具有第三凸缘和第四凸缘,所述第三凸缘从所述内管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且在比所述第一凸缘靠轴向内侧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凸缘对置配置,所述第四凸缘从所述内管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且在比所述第二凸缘靠轴向外侧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凸缘对置配置,所述弹性密封件具有第一弹性密封件和第二弹性密封件,所述第一弹性密封件配置在所述第一凸缘与所述第三凸缘之间,所述第二弹性密封件配置在所述第二凸缘与所述第四凸缘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压绝热配管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中的至少一方设有能够沿轴向伸长以及收缩的波纹管。3.一种减压绝热配管构造,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空间被减压,所述减压绝热配管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具有:第一外管,其配置于所述外管的轴向一侧;第二外管,其配置于所述外管的轴向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外管嵌合;以及O型圈,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外管与所述第二外管之间,对所述第一外管与所述第二外管之间进行密封,并将所述第一外管和所述第二外管支承为能够沿轴向相对滑动,所述第一外管具有从该第一外管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沿径向延伸的第一凸缘,所述第二外管具有从该第二外管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沿径向延伸的第二凸缘,所述内管具有第三凸缘和第四凸缘,所述第三凸缘从所述内管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沿径向延伸,且在比所述第一凸缘靠轴向内侧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凸缘对置配置,所述第四凸缘从所述内管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沿径向延伸,且在比所述第二凸缘靠轴向内侧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凸缘对置配置,在所述第一凸缘与所述第三凸缘之间设有第一弹性密封件,该第一弹性密封件对所述第一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下修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