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64761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11 10: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处理装置、钢化玻璃、中控单元、垫块、出水管道、垫板、絮凝剂筒、钢制管道、工作指示灯、凸块、盖板、进水管道,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絮凝剂投放阀、絮凝剂重量检测模块、PH值检测模块、悬浮物检测模块和污水重量检测模块,根据污水的PH值和悬浮物浓度自动匹配更为合适的絮凝剂,并按量进行投放,避免了絮凝剂的浪费,且合适的絮凝剂处理效率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污水处理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污水处理为使污水达到排水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但是现有技术的设备在进行污水处理时,无法自动对采用的絮凝剂进行选择,导致很多时候选用了不合适的絮凝剂对污水进行处理,处理效果不佳且对絮凝剂是一种浪费,因此需要一种智能污水处理系统,能根据污水的检测情况,自动选择絮凝剂。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智能污水处理系统,具有根据污水的检测情况自动选择絮凝剂的效果。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智能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处理装置、钢化玻璃、中控单元、垫块、出水管道、垫板、絮凝剂筒、钢制管道、工作指示灯、凸块、盖板、进水管道。钢化玻璃嵌在污水处理装置正面的左端,所述中控单元通过螺丝固定在污水处理装置正面的下端,中控单元上还设有与中控单元电性连接的输入模块,所述凸块贴合在污水处理装置正面的上端,所述进水管道焊接于污水处理装置上表面的左端,所述盖板嵌在污水处理装置上表面的中央,所述工作指示灯胶连接于污水处理装置上表面的右端,所述出水管道嵌于污水处理装置右表面的下端,所述垫板焊接于污水处理装置右表面的中段,所述絮凝剂筒设置为两个以上,絮凝剂筒均焊接于固定在污水处理装置的外表面,絮凝剂筒中设有絮凝剂重量检测模块,且絮凝剂筒底部连接有倾斜的絮凝剂投放管道,絮凝剂投放管道另一端连接污水处理装置,絮凝剂投放管道上设有絮凝剂投放阀,所述钢制管道嵌在污水处理装置右表面的后端,所述垫块共设有两个以上且形状大小相同,所述垫块焊接于污水处理装置下表面的四个角,所述污水处理装置包括隔油处理结构、污水混凝搅拌结构、连杆传动结构、浮力传动结构、残渣过滤结构、齿轮传动结构、堵水块控制结构、装置外壳、温度调节装置、PH值检测模块、悬浮物检测模块和污水重量检测模块,隔油处理结构嵌于装置外壳内部的上端,所述污水混凝搅拌结构贴合在隔油处理结构的右端,所述连杆传动结构焊接于装置外壳内部的右端,所述浮力传动结构焊接于污水混凝搅拌结构的下端,所述残渣过滤结构贴合在浮力传动结构的左端,所述齿轮传动结构嵌在装置外壳内部的左端,所述堵水块控制结构传动连接于齿轮传动结构的右端。絮凝剂重量检测模块、温度调节装置、PH值检测模块、悬浮物检测模块和污水重量检测模块均固定安装在污水混凝搅拌机构内侧底部,且均与中控单元电性连接,中控单元控制絮凝剂投放阀的打开和关闭。隔油处理结构由细孔隔油板、粗孔隔油板、第一滚筒、送油带、隔油箱、第二滚筒、驱动电机、圆锥齿轮组成,所述细孔隔油板焊接于隔油箱内部的下端,所述粗孔隔油板嵌在隔油箱内部的中段,所述第一滚筒活动连接于隔油箱内部的后端,所述送油带的左端环绕连接于第一滚筒的外圈,所述第一滚筒通过送油带与第二滚筒传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焊接于隔油箱的右表面,且与中控单元电性连接,所述圆锥齿轮嵌套在驱动电机的右端,所述圆锥齿轮与污水混凝搅拌结构的左端间隙配合,所述隔油箱与齿轮传动结构的上端相焊接。温度调节装置包括温度检测模块、加热模块和冷却模块,温度检测模块、加热模块和冷却模块固定安装在污水混凝搅拌机构的内侧底部,温度检测模块与中控单元电性连接,向中控单元传输污水的温度信息,中控单元控制加热模块和冷却模块的运行。污水混凝搅拌结构由输送带、齿盘、伞形齿轮、第三滚筒、刮油板、长搅拌轴、短搅拌轴、粗同步带、搅拌箱和搅拌叶片组成,所述输送带的右端环绕连接于第三滚筒的外圈,所述刮油板贴合在输送带下表面的右端,所述长搅拌轴的上端间隙配合在第三滚筒的正面,所述长搅拌轴贯穿搅拌箱的上表面,所述短搅拌轴的上端啮合在齿盘正面的下端,所述短搅拌轴通过粗同步带与长搅拌轴传动连接,短搅拌轴和长搅拌轴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搅拌叶片,所述絮凝剂投放管道嵌在搅拌箱的右表面,所述搅拌箱与浮力传动结构的上端相焊接,所述搅拌箱左表面的下端与残渣过滤结构相贴合,所述搅拌箱的左表面与堵水块控制结构的右端相焊接。浮力传动结构由浮球开关、第一旋转电机、生化处理池、同步带、尖齿齿轮、小转盘、弹簧式连接架组成,所述弹簧式连接架焊接于生化处理池的上表面,所述浮球开关胶连接于连接架的下端,所述尖齿齿轮啮合在固定柱的右端,所述尖齿齿轮通过同步带与小转盘传动连接,浮球开关与中控单元电性连接,中控单元控制第一旋转电机的运行。残渣过滤结构由同步轮、复合同步带、送料带、输水管道、管道支撑柱、活性炭过滤层、过滤筒、残渣出料管道、排渣轴组成,所述同步轮过盈配合在排渣轴的右端,所述同步轮通过复合同步带与送料带传动连接,所述输水管道焊接于过滤筒的下端,所述管道支撑柱胶连接于输水管道的下端,所述活性炭过滤层嵌在过滤筒内部的下端,所述排渣轴传动连接于齿轮传动结构的下端。连杆传动结构由短连接杆、滑动框架、短连接片、滑动块、长连接片、连接杆固定块、长连接杆、矩形堵水块、堵水块限位板组成,所述短连接杆的下端活动连接于长连接片的下端,所述短连接片的下端机械连接于的正面,所述长连接片活动连接于滑动块的左端,所述滑动块与滑动框架间隙配合,所述滑动块的右端与长连接杆的上端活动连接,所述长连接杆的中段与连接杆固定块机械连接,所述长连接杆的下端与矩形堵水块活动连接,所述堵水块限位板与矩形堵水块的上表面间隙配合。齿轮传动结构由第二旋转电机、棘轮转轴、短同步带、直齿齿轮、齿轮同步带和复合转盘组成,所述短同步带环绕连接于棘轮转轴的外圈,所述直齿齿轮啮合在棘轮转轴的上端,所述直齿齿轮通过齿轮同步带与复合转盘传动连接,所述复合转盘传动连接于堵水块控制结构的左端。堵水块控制结构由转盘同步带、大转盘、连接线、定滑轮、定滑轮固定座、小连接杆、限位片、复位弹簧、堵水块组成,所述转盘同步带嵌套在大转盘的外圈,所述定滑轮活动连接于定滑轮固定座的正面,所述小连接杆贯穿限位片的上表面,所述复位弹簧嵌套在小连接杆的下端,所述小连接杆焊接于堵水块的上端,所述连接线的左端胶连接于大转盘的正面,所述连接线的下端胶连接于小连接杆的上端。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絮凝剂投放阀、絮凝剂重量检测模块、PH值检测模块、悬浮物检测模块和污水重量检测模块,根据污水的PH值和悬浮物浓度自动匹配更为合适的絮凝剂,并按量进行投放,避免了絮凝剂的浪费,且合适的絮凝剂处理效率更高。2.本专利技术通过温度调节装置,可将污水处理的温度控制在最适合絮凝搅拌的温度,提高处理效率。3.通过设有便于隔油处理结构,首先对污水进行隔油处理,然后过滤水中的重金属等物质,从而提高生化池中微生物的活性,微生物降解污水中的COD,提高设备的污水处理能力,高效节能,使用方便。附图说明下面对本说明书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控制流程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连杆传动结构动作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堵水块控制结构放水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处理装置(1)、钢化玻璃(2)、中控单元(3)、垫块(4)、出水管道(5)、垫板(6)、絮凝剂筒(7)、钢制管道(8)、工作指示灯(9)、凸块(10)、盖板(11)、进水管道(12),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化玻璃(2)嵌在污水处理装置(1)正面的左端,所述中控单元(3)通过螺丝固定在污水处理装置(1)正面的下端,中控单元(3)上还设有与中控单元(3)电性连接的输入模块(31),所述凸块(10)贴合在污水处理装置(1)正面的上端,所述进水管道(12)焊接于污水处理装置(1)上表面的左端,所述盖板(11)嵌在污水处理装置(1)上表面的中央,所述工作指示灯(9)胶连接于污水处理装置(1)上表面的右端,所述出水管道(5)嵌于污水处理装置(1)右表面的下端,所述垫板(6)焊接于污水处理装置(1)右表面的中段,所述絮凝剂筒(7)设置为两个以上,絮凝剂筒(7)均焊接于固定在污水处理装置(1)的外表面,絮凝剂筒(7)中设有絮凝剂重量检测模块,且絮凝剂筒(7)底部连接有倾斜的絮凝剂投放管道(10209),絮凝剂投放管道(10209)另一端连接污水处理装置(1),絮凝剂投放管道(10209)上设有絮凝剂投放阀,所述钢制管道(8)嵌在污水处理装置(1)右表面的后端,所述垫块(4)共设有两个以上且形状大小相同,所述垫块(4)焊接于污水处理装置(1)下表面的四个角,所述污水处理装置包括隔油处理结构(101)、污水混凝搅拌结构(102)、连杆传动结构(103)、浮力传动结构(104)、残渣过滤结构(105)、齿轮传动结构(106)、堵水块控制结构(107)、装置外壳(108)、温度调节装置、PH值检测模块、悬浮物检测模块和污水重量检测模块,隔油处理结构(101)嵌于装置外壳(108)内部的上端,所述污水混凝搅拌结构(102)贴合在隔油处理结构(101)的右端,所述连杆传动结构(103)焊接于装置外壳(108)内部的右端,所述浮力传动结构(104)焊接于污水混凝搅拌结构(102)的下端,所述残渣过滤结构(105)贴合在浮力传动结构(104)的左端,所述齿轮传动结构(106)嵌在装置外壳(108)内部的左端,所述堵水块控制结构(107)传动连接于齿轮传动结构(106)的右端。絮凝剂重量检测模块、温度调节装置、PH值检测模块、悬浮物检测模块和污水重量检测模块均固定安装在污水混凝搅拌机构(102)内侧底部,且均与中控单元(3)电性连接,中控单元(3)控制絮凝剂投放阀的打开和关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处理装置(1)、钢化玻璃(2)、中控单元(3)、垫块(4)、出水管道(5)、垫板(6)、絮凝剂筒(7)、钢制管道(8)、工作指示灯(9)、凸块(10)、盖板(11)、进水管道(12),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化玻璃(2)嵌在污水处理装置(1)正面的左端,所述中控单元(3)通过螺丝固定在污水处理装置(1)正面的下端,中控单元(3)上还设有与中控单元(3)电性连接的输入模块(31),所述凸块(10)贴合在污水处理装置(1)正面的上端,所述进水管道(12)焊接于污水处理装置(1)上表面的左端,所述盖板(11)嵌在污水处理装置(1)上表面的中央,所述工作指示灯(9)胶连接于污水处理装置(1)上表面的右端,所述出水管道(5)嵌于污水处理装置(1)右表面的下端,所述垫板(6)焊接于污水处理装置(1)右表面的中段,所述絮凝剂筒(7)设置为两个以上,絮凝剂筒(7)均焊接于固定在污水处理装置(1)的外表面,絮凝剂筒(7)中设有絮凝剂重量检测模块,且絮凝剂筒(7)底部连接有倾斜的絮凝剂投放管道(10209),絮凝剂投放管道(10209)另一端连接污水处理装置(1),絮凝剂投放管道(10209)上设有絮凝剂投放阀,所述钢制管道(8)嵌在污水处理装置(1)右表面的后端,所述垫块(4)共设有两个以上且形状大小相同,所述垫块(4)焊接于污水处理装置(1)下表面的四个角,所述污水处理装置包括隔油处理结构(101)、污水混凝搅拌结构(102)、连杆传动结构(103)、浮力传动结构(104)、残渣过滤结构(105)、齿轮传动结构(106)、堵水块控制结构(107)、装置外壳(108)、温度调节装置、PH值检测模块、悬浮物检测模块和污水重量检测模块,隔油处理结构(101)嵌于装置外壳(108)内部的上端,所述污水混凝搅拌结构(102)贴合在隔油处理结构(101)的右端,所述连杆传动结构(103)焊接于装置外壳(108)内部的右端,所述浮力传动结构(104)焊接于污水混凝搅拌结构(102)的下端,所述残渣过滤结构(105)贴合在浮力传动结构(104)的左端,所述齿轮传动结构(106)嵌在装置外壳(108)内部的左端,所述堵水块控制结构(107)传动连接于齿轮传动结构(106)的右端。絮凝剂重量检测模块、温度调节装置、PH值检测模块、悬浮物检测模块和污水重量检测模块均固定安装在污水混凝搅拌机构(102)内侧底部,且均与中控单元(3)电性连接,中控单元(3)控制絮凝剂投放阀的打开和关闭。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油处理结构(101)由细孔隔油板(10101)、粗孔隔油板(10102)、第一滚筒(10103)、送油带(10104)、隔油箱(10105)、第二滚筒(10106)、驱动电机(10107)、圆锥齿轮(10108)组成,所述细孔隔油板(10101)焊接于隔油箱(10105)内部的下端,所述粗孔隔油板(10102)嵌在隔油箱(10105)内部的中段,所述第一滚筒(10103)活动连接于隔油箱(10105)内部的后端,所述送油带(10104)的左端环绕连接于第一滚筒(10103)的外圈,所述第9一滚筒(10103)通过送油带(10104)与第二滚筒(10106)传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10107)焊接于隔油箱(10105)的右表面,且与中控单元(3)电性连接,所述圆锥齿轮(10108)嵌套在驱动电机(10107)的右端,所述圆锥齿轮(10108)与污水混凝搅拌结构(102)的左端间隙配合,所述隔油箱(10105)与齿轮传动结构(106)的上端相焊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调节装置包括温度检测模块、加热模块和冷却模块,温度检测模块、加热模块和冷却模块固定安装在污水混凝搅拌机构(102)的内侧底部,温度检测模块与中控单元(3)电性连接,向中控单元(3)传输污水的温度信息,中控单元(3)控制加热模块和冷却模块的运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混凝搅拌结构(102)由输送带(10201)、齿盘(10202)、伞形齿轮(10203)、第三滚筒(10204)、刮油板(10205)、长搅拌轴(10206)、短搅拌轴(10207)、粗同步带(10208)、搅拌箱(10210)和搅拌叶片(201)组成,所述输送带(10201)的右端环绕连接于第三滚筒(10204)的外圈,所述刮油板(10205)贴合在输送带(10201)下表面的右端,所述长搅拌轴(10206)的上端间隙配合在第三滚筒(10204)的正面,所述长搅拌轴(10206)贯穿搅拌箱(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臣龙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